(⊙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382-旅游业新变化
作者:杔格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今年春节前夕,许多资深驴友们已经摩拳擦掌做好了各种准备。毕竟这是每一年中第一个黄金周,可不能怠慢,自驾党保养了车,火车党已把行程安排的妥妥当当,飞机党早早搞定打折机票,骑行党则把线路记得滚瓜烂熟,至于徒步党则已做好了露营的准备。
如果按照计划中的预想,2020年的春节又是全国旅游业的一次爆发点。但突然到来的疫情,使得旅游全面停摆。然而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却开始出现……
疫情下的全国旅游业
春节假期,正是人们忙碌了一年之后得以暂时休憩的时间节点,除了各种串门拜年以及经受七大姑八大姨的讯问外,出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哪怕你本身没有出游的意向,也许到了亲戚家,亲戚一句“我带你周边逛逛”,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GDP。
例如不知不觉间参加的各种庙会,来都来了,不得买俩糖葫芦啊?
(图片@海洋洋241 / 图虫创意)
除了众多地方气息非常浓厚的春节旅游方式外,另一种新兴的旅游广受人们的青睐,这就是在博物馆过年。伴随着中国人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各地场馆的免费政策,这种项目的活跃度连年增加。
博物馆以及众多场馆大多数位于城市中心或开发区,客人过年来串门,出于便捷性考虑,许多家庭都会首选免费的博物馆作为伴客目的地,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景点较少的地区。
就更不用提陕西历史博物馆这种神级博物馆了,朋友可能是为参观博物馆才去你家串门拜年的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而在博物馆中,除了这些“外行”游客之外,还有一小部分真正博物馆爱好者,再配合上众多馆内的春节临时精品特展(比如陕历博曾在2018年春节前后举办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将博物馆的气氛充分活跃了起来,对于“外行”游客来说也是一种熏陶,许多“外行”也是由此成为了“内行”,最终变成了博物馆的常来客。
陕西历史博物馆入选《国家宝藏》的杜虎符
(图片@Xi_溪溪 / 图虫创意)
就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参观各种文化场馆所占旅游人数的比例已超过50%
而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说,在去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总接待人次达4.15亿,同比增长7.6%。今年如果保持这种稳态,同比增长的数字将会破10%,总数达到4.5亿。然而意外出现了,新冠肺炎半途杀出,打了全国旅游业一个措手不及
空空荡荡的候车厅,凳子全是你的
(图片@杔格)
同时疫情的出现,也使“旅游”这个名词蒙受了不白之冤。比如武汉在“封城”前夕发布的“武汉1月20日起派送20万张惠民旅游券”活动,以及世界上多艘游轮产生聚集性新冠肺炎案例,都无意间抹黑了旅游业形象。严重的像游轮行业,可能在疫情退散后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恢复客户信心。
根据活动安排,
成功预约到旅游券的人们可以免费游览黄鹤楼......
(图片@劳累 / 图虫创意)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分析道:“如果按照乐观估计三个月绝收期减少60%,三个月恢复期减少30%来计算,全国旅游业预计今年损失接近3万亿元。”。
2020年对于绝大多数中小旅游企业来说,“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与千年瑰宝的遗憾
对于游客来说,春节无法出游也是个损失。
现在的游客已经不比往年,像原来那种“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的游客,虽然在旅游人数中仍然占据一定比例,但数字呈每年下降的态势,人们越来越有文化了
尤其在各种旅游大巴中,这种现象更明显
(图片@捌拾捌刁像龙鸣の主)
春节本应是他们出行感受大好河山的好机会。
这些游客的共同点,是在出行前往往就做好了相关地区固有旅游景点的所有攻略,更有一些资深驴友,除了对想要去的地区的原有景点研究一番外,对于当地由于节日来临产生出的一些新的临时景点也下了一番功夫研究。更有甚者,有的游客还就是偏偏专门游览这些临时类旅游活动,而这类活动可能只存在一次,以后就没有了
故宫曾推出的“故宫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展览的都是春节相关的文物,比如皇家春联
(图片@猫斯图)
但疫情的到来迫使人们待在家中,错过了很多提高文化品味的活动,尤其是各种博物馆以及景区专门为春节期间量身打造的活动,今年可是见不到了。
例如远在西北河西走廊西端的莫高窟可能也要让想要过来“朝圣”的硬核观众留下遗憾了。
每年春节期间,正处于敦煌旅游的淡季时期,以往旺季人多繁杂之时不便开放的许多石窟在这时就会轮回展示。2019-2020年淡季时期,敦煌就推出以莫高窟为主联合榆林窟与西千佛洞的世界石窟艺术长廊半价游,同时莫高窟增开4个夏秋季不开放的洞窟,游客可一次性参观12个洞窟,成为了文化旅游圈子里的爆款路线。
莫高窟九层楼
(图片@图虫创意)
除了本身具有的瑰宝魅力,古时作为交通枢纽的敦煌在今日也有着非常发达的交通条件。有着亚欧大陆桥之称的G30连霍高速在瓜州附近就有联络线(G3011柳格高速)直达敦煌,等到当金山隧道通车之时,从青海方向也可以全程高速直达敦煌。值得注意的是,出了敦煌收费站,一直向前开不到10公里就是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这里就是莫高窟的实际入口,从这里换乘摆渡车就可以到达九层楼
目前还是得通过G215国道翻越当金山口才能到甘肃
(图片@杔格)
铁路方面,敦煌铁路已经正式开通了动车,无论是从西宁还是兰州均有直达动车组车次,而在去年底敦煌线马饮段也正式建成通车,将来或许会开通客运线路,去敦煌不再是一件难事。敦煌动车线开通之后,2019敦煌全年旅游人次已突破千万
兰州-西宁-敦煌的动车线路以及新开通的敦煌线马饮段,正好形成甘青环线
(仅显示沿途部分站点)
当然对大多数人而言,出行方式则会选择飞机,毕竟这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机场的斜对面不到一公里处就是敦煌火车站,再往西一公里,就是莫高窟数字中心(游客中心),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国内少有景区具备。
入口周边的交通设施非常密集
(图像来自Google Map)
然而一场疫情破灭了所有人的憧憬。即使交通再便利,但是出于封路以及疫情严重的威胁,没有几个人会为旅游而冒险,而敦煌研究院不得不自1月24日起对所管辖的莫高窟等石窟暂停开放,石窟大通票计划自然也就搁浅了。
敦煌,可以“触摸”
然而2020年的科技与2003年已大为不同。线下旅游业损失惨重,令游客大失所望,却给了文化瑰宝数字化新的启发。当千年文化宝藏遇上尖端视觉科技,又会迸发出什么火花呢?
“云游敦煌”小程序便在这个紧要关头上线了,为失望的游客带去便利与温暖,为春节期间失落的景点指出了一条新路。
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的朋友可以直接扫码进入小程序了,想了解更多小程序功能的朋友欢迎继续阅读
敦煌学浩如烟海,许多著名学者终其一生也只能研究出一个小的切面,对于面向游客的敦煌小程序来说也是如此。事无巨细地展现敦煌石窟是不现实的,选择哪些内容进行展示却是一个严肃而困难的问题。
腾讯和敦煌研究院也深知文博开发中的这一“陷阱”,他们将内容进行了分类,方便不同水准的用户分类观摩。
页面下方有四个栏目,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
对于想要深度了解敦煌艺术形式的硬核文化旅行家,“云游敦煌”探索页面准备了壁画、彩塑、石窟形制三大类别的模式,任凭你在文化艺术的海洋中享受;
对于历史爱好者,“云游敦煌”探索界面则把艺术品按年代分类,一键即可沉浸西北艺术顶峰的时间轴
也有对敦煌和西北历史不太了解,但想要入门的观众,那你可以从探索界面的颜色分类入手,看看你的幸运色和哪位古人的保护神撞色了,先培养兴趣,再深入学习。
左右滑动查看三种探索模式▼
除了敦煌艺术展示,“云游敦煌”还提供了更多与国宝互动的机会,这也是线上游览的一大优势。系统能够为你推荐精美的壁画作为自己的壁纸,你也可以在首页订阅敦煌每日佛语为疫情中的自己安宁心神、加油打气
用户可以定制自己感兴趣的标签,获取的内容都是私人定制、各个不同的,这让敦煌艺术真正地贴近了每一个人,用古人的智慧赋予日常生活更多仪式感。
比如我今天收到的是“陶师喻”,点开之后可以查看更多详情信息,另外还有一些相关推荐可供学习
同时,小程序并不仅仅局限在莫高窟本窟(很多人认为“敦煌石窟”就是莫高窟,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莫高只是敦煌众宝之一),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敦煌石窟的壁画在小程序中也有体现,在内容普及之时也做到对概念的普及。
敦煌石窟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敦煌,一共涉及敦煌、玉门、瓜州、肃北四个县市(横屏观看)
(图像来自Google Map)
而对洞窟的具体展示过程中,即使游客对敦煌文化了解不多,也可以从艺术类型、朝代、颜色等角度去探索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千年壁画那醇厚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和生动的意趣,将会被配以精到的文字赏析,帮助一般游客了解更多壁画背后的故事,完成一次专享而独特的云端之旅,体验不输实地考察。
甚至能看到不少尚未开放的洞窟
能把“云游敦煌”做得这么好,得益于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在过去两年里的密切合作。两年多来,腾讯和敦研院不断加深了解和信任,推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数字文化产品,从游戏活化敦煌元素,到《风起沙鸣》这样的敦煌风动漫,还有“敦煌诗巾”这样的美学小程序,“云游敦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敦煌诗巾”小程序里的乐趣
正如疫情期间突然涌现的很多线上服务一样,“云游敦煌”也不仅仅是专为特殊时期打造的小程序,更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敦煌学普及价值。
比如它还整合了敦煌研究院的预约购票、智慧景区导览、传统文化课程体验等功能。大家可以通过它了解壁画病害类型、文物数字化工作。等疫情过去以后,风情万种的敦煌也在期待着大家去实地走一走,“云游敦煌”内置了线上购票功能,可以直接刷手机进入景区,这也是国内所有石窟中,第一家采用线上购票的方式。
没有一个困难不可克服,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暂时的停摆是为了更好的未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也是为了给疫情后的中国旅游业、文博业带来更多启发,让口味越来越挑剔的中国游客,点击文末卡片即可跳转“云游敦煌”小程序,一起来感受享受到现代科技与文化古迹一同带来的文化盛宴吧。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海洋de世界/图虫·创意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