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洲蝗灾的的话题频上微博热搜,还有报道称庞大的蝗虫群已经抵达印巴,有国内网友表示担忧,怕蝗虫越过边境,在国内形成灾难。
好在多位专家表示,得益于喜马拉雅山的高山阻隔和中非气候差异等因素,本轮蝗灾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随着大家对非洲蝗灾的关注,央视2014年的一段纪录片《牧鸡治蝗》也随即被网友赞上热搜。
网友们在其中看到了另一种治蝗秘诀:“中国治蝗,全军出鸡”,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
➤ 一只优秀的鸡,一天可吃70只蝗虫!
这部名为《牧鸡治蝗》的片子记录了2001年河北草原发生的蝗灾。眼看牧草一天天被侵蚀,牧民想出了养鸡抵御蝗虫的方法。
这种牧鸡治蝗的思路,是利用鸡与蝗虫之间的食物链关系,让鸡群在草场上捕食蝗虫来降低虫口密度,控制蝗虫种群数量。
牧民们先是将两个月大的雏鸡放到草地上驯养,以适应野外环境,15天后用特定哨声训练它们听从指挥,再过15天就能带着去捉蝗虫了。一只优秀的“战斗鸡”,一天能吃掉70多只蝗虫,5天内可以完成1000亩的活动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表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用这种方法既能让农民们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对蝗虫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蝗虫克星:派出侦察兵,发动“空袭”
除了鸡之外,张泽华还介绍了另一种蝗虫克星——粉红椋鸟,这种分布在新疆西部的候鸟也是用来治理蝗虫的好办法。
蝗虫来了,它们也来了,而且会先派一支侦察兵过来,看哪个地方蝗虫比较多,能够完成繁殖,调查完了再去把大部队领过来。
2019年4月,新疆多地发生蝗虫灾害。当时,数以万计的粉红椋鸟发动“空袭”, 一只粉红椋鸟平均每天能捕食120至180只蝗虫,对肆虐的蝗虫而言是不小的威胁。
“中国治蝗、全军出鸡”靠谱吗?
《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这种治虫手段只能作为辅助
徐林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牧鸡治蝗对生态友好无公害
鸡种的选择也没有太高要求,不同地区“就地选材”就可以。根据我们在内蒙古草原上开展的试验发现当地珍珠鸡、绿鸟鸡等有很好的治蝗效果。据测算,平均1只牧鸡1天捕蝗近0.15亩,一个治蝗季节可治蝗7~9亩,一般1000~1500只的治蝗鸡群,1天可防治草原蝗虫150~200亩,相当于1台18型背负式喷雾器1天的防治面积。
只能作为辅助,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要应用在蝗虫种群中密度及以下,因为鸡鸭每天有固定的取食量;要应用在蝗虫幼虫期,鸡鸭吃小蝗蝻没有问题,但如果吃成虫的话,成虫会停留在鸡鸭的消化道,无法消化;应用在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效果较好,如果是草甸类,草长得太高,不适宜鸡的活动,治蝗效果不理想,农区也一般不使用牧鸡治蝗;选用牧鸡治蝗法,还要考虑到鸡的防疫,鸡的培育和转场都需要很多人力。
如果蝗虫已经起飞了,这种防治效果就很勉强。从视频上来看,此次非洲蝗灾这种密度使用牧鸡牧鸭治虫法不太现实。
国内防治蝗虫多采用哪些手段?
石旺鹏(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主要分为三种
其一是生态调控,诸如改变蝗虫滋生地作物的结构,调整滋生地的水位,提高滋生地的生物多样性,改造滋生地是一个庞大的长期性的工作。
其二是化学防治,主要应用在灾害发生时,依靠化学农药做应急性防治。
其三是生物防治,用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是安全性较高的,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禽治虫等等,一般应用在中等发生程度,在还没有造成较大危害的情况下控制蝗虫的种群进一步扩大,将其稳定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徐林波:在治理蝗虫上,早些年主要应用化学农药防治,近年来已过渡到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生态调控为辅。
生物防治包括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的植物源农药防治,因为来源于自然,植物源农药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害虫天敌伤害小,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
此次非洲蝗灾到底有多严重?
这场非洲蝗灾到底有多严重?CD君带你一起来回顾。

美联社(AP)称,这次袭击非洲东部的蝗灾是2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美联社报道截图
文章这样描述蝗虫压境的场景:密密麻麻的蝗虫悬挂在地平线上,像发着光的乌云一般。它们大约只有一个手指头的长度。上百万只蝗虫飞来飞去,糟蹋着农作物,人们只能在密集的蝗虫群中艰难穿行。
The locust swarms hang like shimmering dark clouds on the horizon in some places. Roughly the length of a finger, the insects fly together by the millions and are devouring crops and forcing people in some areas to bodily wade through them. 
现实中,被蝗虫“扫荡”的区域是这样的↓↓(密恐慎入)

图片来源:美联社
蝗虫压境,带来的不只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破坏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粮食危机。
专家称,这场蝗灾为全球最脆弱的国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posing an unprecedented threat to food security in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vulnerable countries, authorities say. 
为何人人谈“蝗”色变?
据悉,这场蝗灾的始作俑者是一种被认定为最危险的蝗虫种类——沙漠蝗虫。
这种全世界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同时,沙漠蝗虫的成虫寿命很长,最多可以生存100多天。
图片来源:新华社
繁殖能力强
《科学》杂志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称,2018年5月,热带气旋袭击阿曼、也门和沙特阿拉伯三国之间的沙漠地带。强降雨使植被迅速生长,营养充足的蝗虫得以在6个月内数量增加400倍。
In May 2018, a cyclone hit the desert "empty quarter" of Oman, Yemen, and Saudi Arabia. After the unusual rainfall, vegetation flourished, and the well-fed locusts increased their population 400-fold over 6 months. 
沙漠蝗虫的迁徙路线图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蝗灾扩大趋势可能延续到6月,届时蝗群的规模可能是现在的500倍。
破坏力超强
政府间发展管理局在一份声明中称,一个典型的沙漠蝗群每平方公里可以容纳1.5亿只蝗虫。它们随风飞行,一天可以覆盖100-150公里。一个普通的沙漠蝗群一天可以摧毁足够供给2500人的粮食作物。
"A typical desert locust swarm can contain up to 150 million locusts per square kilometer," it said. "Swarms migrate with the wind and can cover 100 to 150 kilometers in a day. An average swarm can destroy as much food crops in a day as is sufficient to feed 2,500 people."
图片来源:美联社
去年12月,新的蝗虫群在东非出现,并进一步蔓延。已有10余个国家受到侵扰,农田损失巨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此表示担忧,此次蝗灾使得非洲当地本就糟糕的粮食安全状况更加恶化。数十万英亩的农作物被毁。
The outbreak is making the region’s bad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worse,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has warn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acres of crops have been destroyed.
蝗灾会影响中国吗?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沙漠蝗虫通常只出现在非洲半干旱和干旱的沙漠地区,然而,有利于其生存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种害虫在东非、西南亚和红海周围地区广泛繁殖。
目前,这场蝗灾已经蔓延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很多人表示担心:蝗虫逼近中国边境,是否会进入国内?
要知道,中国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
在我国历史上,飞蝗曾与旱灾、水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但是,对于这次已蔓延至南亚的蝗灾,专家却认为,会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
有专家解释称,目前在非洲发生的蝗虫应该属于非洲沙漠蝗,在中国并不完全具备其生存条件。
同时,中国拥有地理上的天然屏障,从印度直接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表示,“就目前发生在中国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灾来看,主要是刚孵化的弱虫,暂时越不过青藏高原,即便过一段时间长成成虫后可能飞至西藏,但西藏海拔高,还不会对中国农业产生太大影响。”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国蝗灾治理非常成功,本轮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中科院院士、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称,我国蝗灾治理是非常成功的,主要是改治结合策略。通过蝗灾发生区的生态环境改造,消除适宜蝗虫发生的环境。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表示,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治技术属于世界领先水平,防蝗药械储备充足,国内大面积暴发蝗灾风险很低。
编辑:胡雨濛 高启辉
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综合报道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