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379-农业效率新引擎
作者:乃一姆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突然来袭,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以为和疫情无关的吃货们也遭受到了暴击
出一次门不得不接受各种“灵魂拷问”,以往一出门就随处可见的小摊都消失了踪影,好不容易到了超市,却发现以前随手可买的水果们要不是杳无踪迹,要么就是价格云山雾罩,尤其是部分水果价格暴涨,令人心惊。
好久没见着小区门口骑三轮车卖香蕉的大爷了,怪想他的
(图片@图虫·创意)
买不到心仪的水果,这却并不是上游供给链不足的后果。在吃货们为此陷入苦恼的同时,上游的另一群人其实更苦恼,这就是果农们
本次疫情给中国水果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压力,可谓巨大。
正在成长的农业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向来很高,但一直到近几十年,现代农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无论是吃货们之前能够随意实现的水果自由,还是今日果农们的滞销,都离不开这个大前提——中国的蔬菜水果产量一直高居世界榜首
中国人确实是乐于并擅长农业生产的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必须保持并增加农产品产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加速了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往往与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结合在一起。
这一点就不能不提到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升级,它经历小农经济、国有农场、大型机械化等多个阶段,也使得很多地区成为标杆,例如丹东的草莓和海南的蜜瓜农业生产模式。
大棚里的草莓,标准化生产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今日东北地区非常引人为傲的丹东草莓,其原产地其实并不在辽宁,而是来自于日本。它是1999年从日本静冈县引进,由辽宁草莓科学研究院繁育成功的草熟草莓品种,所以它也有多个名字,比如森研99号、红颜草莓、99草莓、九九草莓、久久草莓等,其中和“9”有关的名字,正是来自于1999年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也不是不需要条件。除了过硬的优质育种外,当地自然环境的加成也是必不可少。丹东市就正好地处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耕地中的旱田大多是微酸性棕壤土,比较肥沃,再加上年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优势条件,这为优质草莓的培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丹东风光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健忘的行摄世界)
但这些“舶来品”想要在中国实现商业化,而不只是待在实验室里做一株株实验苗,则必须依靠先进的种植技术让其能够大规模量产。
据相关资料,丹东草莓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当年从日本引进时,仅有三株99草莓苗,移植后的草莓苗种植于丹东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种植的所有99草莓都是这三株种苗的后代。这又是一个东北“三棵树”的故事
之后就该量产的种植技术登场了。大棚种植的99草莓苗于每年9月份移植至暖棚,在生长期间,采用蜜蜂授粉,经过2个月多的生长,在每年的11月末至第二年的5月末结为草莓果期。草莓前两茬果实最大、最甜、最好吃,果实硬度也较高,适合运输,当然价格方面也会高一些。
我不挑,不是前两茬的也可以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北方的草莓搞得如火如荼,南方的哈密瓜也热火朝天。
众所周知,哈密瓜产自于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哈密瓜虽然以“哈密”命名,但其实追根溯源并非产自今日的哈密市辖境,而是源于其隔壁的吐鲁番鄯善县。至于名字的由来则是在清朝时期被哈密王作为贡品,进贡康熙,受皇帝赏赐而得名,所以有时也称“贡瓜”。
无论是哈密,还是吐鲁番,哈密瓜的原产地都离不开新疆。那么,它是怎么由大西北来到海南的呢
我一个大西北的瓜,怎么就到海南了呢?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哈密瓜为厚皮甜瓜的一大品种,历史上的海南地区并无相关瓜种种植的历史,缘分还要从70年代末说起。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气候,而哈密瓜则是喜温、要求干燥、强光、昼夜温差大的作物,当时的人们设想,如果充分利用冬春海南地区热能资源进行反季节栽培,哈密瓜是不是能落户海南?
实验就这样开始了,海南先种植了一些简单的瓜种,比如美国厚皮网纹甜瓜,此海南厚皮甜瓜的大规模栽培也开始发展,并将栽培目标转向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品种。
瓜瓜也争气,产量和质量都很好
此后,经历多代发展,农科人员先摸索出了哈密瓜在海南的生产规律,再生产出糖度在12%以上的优质哈密瓜,成为海南发展哈密瓜品种的方向,最终实现无土栽培,在天涯海角的三亚引种哈密瓜试验成功。至此扩大了哈密瓜种植品种的范围,进一步催生出多种优质海南当地的哈蜜瓜。
突然到来的危机
无论是北方丹东草莓的第二茬时期,抑或是南方海南哈密瓜的反季节收成时期,都恰好处于新春佳节期间。以往这一段时间,正是水果热卖的最佳季节,但今日的一场危机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愿望。
疫情来得突然,广大果农还像往年一样打理着自家的果园,等待着丰收的喜悦,眺望着远方的车队奔涌的到来,却没想到只有水果按时长大,车队却不见了踪影
堆成小山的哈密瓜等着被运走▼
对于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传统线下大宗交易是农业商品化的常态。他们甚至只认现钱,不认转账,而客商也倾向于现场验收果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然而春节后期严峻的防疫压力,导致大型农产交易中心纷纷封闭,农产品所依赖的线下买卖几乎停转。交通方面,防疫期间道路封闭或者半封闭,造成物流困难,尤其是海南与丹东这种偏远的地区,受交通影响更加显著:海南到内地需要轮渡,丹东到关内需要经行为数不多的入关通道,这些交通一旦中断,别无他路。而且因为工厂停工,打包发货所需的纸箱、泡沫等包材短缺,人工相较往常也十分稀缺。
特殊时期,连泡沫网都短缺了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据2月初估计,仅海南一地,急待上市的蔬菜、水果,就达到20多万吨,更不用说全国各地普遍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交通与人工属于刚性条件,在特殊时期可操作空间不是很大。再者封闭也是暂时,不久之后就会全面立即恢复,同时附带有更多优惠政策,比如自2月17日零时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全国收费公路免收所有车辆的通行费,为恢复生产助力。
(图片来自公众号@交通运输部)
供应链的问题可能才是一切的源头。在传统的中国农业交易模式下,每一层级都依赖分销商体系,通过农贸市场流通,一旦农产品市场失效,线下市场因为特殊原因关闭,立刻便出现危机,再加上物流渠道的断裂很快在供需两端都引起了更为加强的反作用后果。
强大的生产能力,造就了堆积如山的水果,被突然瘫痪的流通环节一卡,就变成了农民的血亏。
固守几千年的老产业,得找到一条新出路,线下干不成,咱就去线上
电商拯救吃货
虽然线上的电商水果早已问世,但渗透率一直不高,农产品的数字化、品牌化进程缓慢,距离发达国家高度产业化的农业还有差距。线下运转正常时缺陷尚可接受,可一旦线下渠道崩溃,体系的弱点就一览无余
就以海南来说,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众多部门紧急推出了很多针对性优惠政策,送本地农产品上路。但是出了海南,却落不了地,物流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即使后期部分恢复,但重新上路依旧很难:从采收到销售——农产品全链路的每一个环节,从产地到销地——农产品途径的每一个地方,都要全部从零开始,重新一一打通。
好在疫情爆发后,阿里巴巴从助农热线搜集到了这些紧急需求,第一时间响应,紧急成立的项目组,整合数字农业、菜鸟和天猫等业务在数字生产、数字流通和数字销售的能力,加上34个商家参战。仅仅两天之后,满载海南水果发往北京的货车,就跨过了琼州海峡
而在这条全新的供应链上,海南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已恢复到日均近5万单,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在72小时内发货,直供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海口,芒果正在装车,搭乘阿里菜鸟绿色通道抢先运出海南岛
解决完了海南的问题,北方的问题也要解决,而这正是本次“爱心助农”活动的亮点。
以往我们看到的“水果滞销,救救我们”都是一张单独的海报,刚开始还行,但时间久了,真实度在心理上就会有一定的降低,认为所有的项目都是在消费善心。
然而这一回不同,果农受疫情影响的后果,所有有善心的人都可以想象。但具体损失有多大,我们又能怎么帮助,还需要互联网力量的宣传。凭借阿里的巨头口碑和强大的电商触达能力,真实的滞销场景这一次完全展示在了我们面前。
要是不运出去,这些水果就只能烂在当地了
比如“淘宝直播”,在这场灾难中就发挥了冲在一线的功能。来自辽宁东港的草莓种植户王大姐说:“传统购物可能是通过图片,打开详情来了解产品,但是总是觉得看的不够直观,不够尽兴,通过在田间地头大棚做直播后跟大家的沟通也让我深有体会,在直播间做销售确实是一种比较全新的一个销售方式,客户也觉得特别的开心与放心”。
网友与王大姐直接互动,除了商家亲自吃草莓,还会向观众展示草莓大棚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物理除虫设备,顺便聊一聊草莓以外的事儿,俨然一位网红主播。而直线上升的销售量,也打消了王大姐对继续种水果的顾虑,让苦难不再显得苦涩,而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在阿里系铁军的重拳出击下,现在各地参与活动的农产品销售成果非常显著,果农们都把商品卖了出去,顾客们也吃到了水果,农产品的价格也逐渐回归正轨
2月6日,淘宝率先启动了“爱心助农”计划,投入10亿规模的基金帮助滞销农产品销售。危机给农业带来挑战,也让新模式得以大显身手。从简单的网上销售,到如今的直播带货,数字化成为提升农业效率的新引擎。
- 广告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图中未做特殊说明的图片均由阿里巴巴提供
参考文献:
[1]王乃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及其选择[J].攀登,2013,32(6):107-113.
[2]许如意,李劲松,曹兵,陈冠铭,雷新民.海南引进哈密瓜的现状与发展[R].三亚: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2013.
[3]谷军,王春花,佟杰,谷旭琳,单仁成.丹东草莓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方果树,2002,5:31-32.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