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昨天哈佛公卫中国健康协会组织了第一场新冠科普系列讲座。两位演讲嘉宾姚灏与富雨涵生动地为大家科普了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打好心理抗”疫“战。我们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内容整理出来,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听众与关注者能用专业理性的方法照顾自己,关怀身边人的身心健康。
案例讨论
案例1. 
小A在美国留学,因为疫情,冬天也没有回去,放假期间,每天在网络上关注疫情变化,看到国内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一天天上升,看到网上流传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情绪崩溃的视频,看到许多感染者家庭的故事,看到湖北各种防护物资的匮乏,深感无力,他想要为国内同胞做些什么,甚至想要去武汉支援前线,可是又没有任何办法。
每天刷着手机,看着各种真假新闻,心里非常痛苦,白天也没什么心情,赖在家里不想出去,食欲也很不好,而到了夜里睡觉,也开始做有关疫情的噩梦,睡不踏实,有的时候甚至会从噩梦里惊醒。
慢慢的,他不再愿意浏览任何有关疫情的新闻,也不愿与任何人谈论有关疫情的事情,因为一谈起这些事情,他就想到那些患者、那些家庭、还有那些医务工作者的故事……
案例2.
小B同样在美国留学,因为疫情,冬天没有回去,她十分担心家人的安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她每天和家里打电话,叮嘱父母一定要戴口罩,一定要记得洗手,可是父母愣是不听,觉得老家不是疫区,还很安全,小B感到非常无奈。
前两天,她听到老家出现了新冠病例,她给家里打电话,让父母戴口罩,这回父母终于听了她的话,但她心里还是放不下,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的许多患者的故事,她越来越担心,越来越焦虑,深怕自己的父母因为年纪大,也会感染上病毒。
她在家里坐立不安,总是感到非常烦躁,脾气也开始变得不好……
案例3.
小C从国内飞回美国,但到了美国后,却突然收到通知说,同一个航班上有人检出新冠病毒,小C被要求居家隔离。
隔离期间,她待在家里,非常担心,她不知道患者是谁,也不确定自己当时是否坐在了患者身边,她想起自己在飞机上因为戴口罩很闷,所以好几次把口罩摘下来透透气,她越想越担心,可是又忍不住要去回想在飞机上的每个细节,遇到的每个人。
那些天里,她每隔几小时都要测一次体温,深怕自己体温升上去,有一次,她测出来口温37度3,到了低烧的水平,于是就非常焦虑,非常害怕,坐立难安,过了一小时,她复测自己的体温,降到了37度,她才稍微有点安心,但心里仍是放不下,十分担心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
不同人群的情绪反应存在差异
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会不一样。确诊患者会有很多恐惧焦虑绝望等;对疑似患者来说焦虑是非常常见的心理情绪;患者家属由于一些关于全家感染的新闻报道也会产生很多焦虑不安抑郁的情绪;医护人员会有非常过度疲劳的情况,压力也非常大,有时出现挫败和无助的心理。这次分享主要关注普通人群,其心理反应主要是恐慌:觉得自己可能在疫区或者有接触周边病例,出现强迫性回想接触的细节,或者是强迫性测量体温等反应。
根据上周做的关于普通民众在疫情中的心理状况调查,发现排在最前面的是担心(最强烈),然后是无奈,焦虑,愤怒,失望,这些大家都是很能理解的,而后面两个比较乐观的情绪,乐观放松等,反应的分数还是比较低的。
疫情可能诱发的精神症状
焦虑:(难以控制的)坐立不安、紧张、易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症状。在焦虑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也会出现惊恐发作,在家突然感受到极度不安,呼吸加速,心率过速,感觉无法呼吸等。可用GAD-7 焦虑表自测。
抑郁:在心情低落之外还有其他的表现如丧失兴趣,不再对自己曾经感兴趣的东西体会到快乐的感觉,还有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内疚,嗜睡或失眠等症状。
强迫: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躯体:有时候会有一些焦虑抑郁的表现,但不是心理层面的感觉,尤其对于东亚文化的人们来说,首先表现在躯体上,比如头疼胸疼,吞咽困难等这些症状。有时候自己没有意识到,但身体已经通过这些躯体化症状告诉我们压力值有多大了。身体比我们的心理更加诚实,身体提供给我们信号,告诉我们可能需要去寻求心理帮助了 
急性反应:社会性集体创伤事件,对整个中国人群来说,大家都在面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问题
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
• WBPTSD:微博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美国留学的同学,感到无法帮助到国内的疫情情况,但由于担心去查看微博或其他新闻,获得很多负面信息,在浏览负面消息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无奈,引发更加多的负面情绪。学术上还有一种精神症状替代性创伤。其最开始的意思是作为心理医生,听很多来访者的创伤故事,由于共情能力太强可能会内化来访者的创伤体验。对于这次疫情,国外的留学生们获取这些负面信息,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但也能感同身受那些痛苦无助等,也会出现创伤性反应。若在一个月内出现症状,则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心理健康状况的自主应对
针对群体:留学生,因疫情在家隔离的人群
如果你也在经历以下症状

- 闯入性症状:反复看到手机的负面消息,对创伤性事件会不由自主的反复想起或做噩梦等,体验不到被满足或被爱的感觉
- 分离症状: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一切都非常恍惚,不真实
- 回避症状:不愿意去回想这些痛苦的/负面记忆
请用如下的方法关心自己: 
1. 面对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定时定量”关注信息 (控制去阅读相关信息的频率和时长,通过控制摄入调节心理状况)
2. 寻找合理途径表达情绪
    a. 胸闷压抑等情绪需要被整理表达,如通过日记,画画,与家人朋友倾诉等方式
    b. 哭泣(一种对负面情绪的健康抒发方式)对于情绪排解非常有益
3. 适度活动
    a. 在家隔离的朋友们:给自己安排活动,通过这种掌控感来调节心理情况
    b. 运动可以分泌一些对情绪有积极影响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
4. 腹式呼吸 - 快速调节情绪状态的方式
    a. 通过鼻腔吸气,将注意力放在呼吸这个过程,感受腹部而非胸腔的起伏
    b. 放慢、拉长呼吸,重复呼吸几次有利于恢复平静,集中注意力
5. 帮助孩子抒发情绪
•由于儿童对情绪不能准确描述,焦虑、恐惧等情绪可能通过躯体反应出现。孩子有时候会以“身体有地方不舒服”这些笼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
•积极与孩子/青少年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表达、接纳自己的情绪
 认识:故事、绘本;可靠的信息来源
 表达:绘画、谈话
 接纳:出现各类的情绪都是正常的
•成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线上Q&A汇总
嘉宾分享结束后,活动听众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困惑。

Q1: 
普通民众在关注负面消息的时候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如何调节心理?
A: 
- 控制消息的来源和摄入量(安排好固定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就移开注意力)
- 如果很难保持注意力,那么腹式呼吸就可以帮助大家平稳心态和情绪,投入到该做的事情上
- 普通民众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朋友出现恐慌是来自于对疫情的不了解,对信息源的不信任,所以出现恐慌心理。在早期大家对很多事情不确定,也没有对信息的把握,要了解恐慌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合适的程度,恐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是因为早期大家通过媒体渲染意识到疫情重要性,不然很难在短期内让大家戴口罩等,但恐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生活造成影响,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需要认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括对信息源头进行筛选,辅助一些自我调节的工作比如腹式呼吸,让自己在面对恐慌情况下让自己放松一点。但如果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只能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要注意自己的恐慌情绪等是否已经超过能控制的程度。
Q2: 
说到恐慌-> 隔离的问题,面对新闻里隔离病房的画面或者亲友进行隔离状态,或是经历了隔离的患者/疑似患者,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心理状态,是不是空间限制会对恐慌情绪放大?
A: 
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目前有几十万的居家隔离者,担心焦虑无助的情绪容易泛滥,担心自己是否接触过患者感染等。之前有个案例,有一位从武汉来的妈妈回到广东后开始进行隔离,然后被小区里的其他人批评指责等,开始隔离之后她也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携带病毒或者传染给了别人,她同时受到内心和外界的压力,非常焦虑,出现了精神症状如思维障碍等,比如给很多朋友强迫性发消息说武汉是无罪的,要上帝祷告等。在中国居家隔离的心理压力非常巨大,一个人隔离时社会支持网络被切断。作为一个接触了患者需要被隔离的人,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压力,有很多老师在线上帮助他们这些居家隔离。
Q3: 
如何帮助长辈/家长传递疫情信息,但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A: 
认识到疫情的重要性会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疫情的严重性,但也有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恐惧心理,所以在同时我们可以进行具体计划安排可以做什么,虽然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很大,但也有可以做的措施来进行科学规避。
Q4: 
跟孩子沟通方面:小朋友从一月份开始紧张不敢睡觉,后来慢慢好像适应。但最近几天有隐隐腹痛的反应,她刚刚在问,目前这种情绪怎么调整?
A: 
- 带着小朋友一起做腹式呼吸,来缓解没办法表达出来的情绪
- 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呼吸游戏式的活动
- 询问小朋友具体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多跟小朋友沟通,看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来担心
- 通过询问更具体的选项和问题来帮助小朋友梳理自己的情绪
- 家长和小朋友进行更加具体的沟通
微信群持续Q&A
线上分享结束后,群内的小伙伴们又就疫情之下的心理问题进行持续的探讨。小编将精彩的讨论内容总结如下。

Q1:
如果有人原来就有疑病症,现在因为疫情被单独居家隔离,她自己又没有这方面意识和能力寻求帮助,有什么建议吗?
A: 
1)认识到,不愿求助可能本身就是心理问题的一部分,这个时候,靠劝说,可能是非常难实现就医目的的,(2)相比非常理性客观的劝说,感同身受非常重要,在理解、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信任关系还是非常重要,(3)存在疑病症的情况,首先确实需要排除感染可能,所以ct、病毒检测也是需要的,但如果带着患者多次检查后,结果都是阴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引导患者去心理门诊就诊,会容易一些。但不管怎样,在对方对自己心理缺少足够认识,又没有心理医生主动介入的情况下,要成功劝说对方求助,都是比较困难的,但在成功求助之前,你自己对他的倾听和理解是首先需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Q2: 
非常感谢两位嘉宾的分享。我想请教一下Yao Hao老师,您之前提到的anxiety, depression的measure方法能否分享一下?
A: 
焦虑、抑郁测量用的量表是gad-7(广泛焦虑量表)和phq-9(抑郁筛查量表)。
Q3: 
我刚才的问题是:原本就有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症状,现在单独居家隔离,已经出现各种恐慌症状,比如打电话给社区和疾控说她有病了,甚至去做CT排查,但是她不愿意听任何建议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还非常抵抗,有什么具体办法帮助她?
A: 
回答请参考(1)倾听和陪伴很重要。一个人隔离时社会支持网络被切断。而倾听和理解可能也是重建社会支持的方式。隔离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打电话发信息争取多沟通。
Q4: 
当个人所在公司团队因出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感到担心或焦虑时,作为团队的一员,这个时候应该如何从心理学方面做出有效帮助?
A: 
如果团队成员出现过分焦虑的情况,那么作为团队一员,如果没有心理干预能力,那么能做的:(1)还是一样,倾听陪伴理解,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情感支持;(2)提供相关准确的关于疫情的信息,甚至需要减少团队内部关于疫情的资讯暴露,如果大家天天聊疫情,自然对某些心理易感者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团队内部对于交流内容的引导,也很重要;(3)可以给团队成员提供一些正念、冥想的视频,甚至请人来做一些培训课程;(4)如果团队成员的情况确实很严重,还是要建议去找心理咨询或者精神科就诊;(5)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边界,照顾好自己,在自己没有心理干预能力的情况下,不要试图做高于自己能力的事情,首先照顾好自己。(6)作为团队,还有比如dog therapy也开始尝试,适当调节下团队氛围。(7)可以引入团体瑜伽课,很多瑜伽课融入了腹式呼吸 锻炼身体+放松调节情绪一举两得。(8)也可以让团队成员设立一些目标(工作上的或者生活上的),有助于适当转移注意力。
Q5: 
作为一名在国内的青年,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尽可能的在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做出有效正向影响?
A: 
每天限制在固定时间,刷朋友圈和看新闻。如果情绪压力很大,有必要多多回到自己生活和工作,就像前两天上海精卫谢斌书记讲的,重新寻找生活中的仪式感,比如女生每天在家化妆打卡,男生喜欢健身的,每天健身打卡。关注科学权威的信息,确定一些权威客观的信息来源,避免一些非权威渠道的消极信息侵扰。
Q6: 
我在做互联网医疗的一些事情,但其实大众对于心理疾病意识度不强。即使我们有触达心理热线或者自诊工具,使用度比较低。对于需求挖掘这里怎么考虑呢?
A: 
(1) 大家没有意识普遍焦虑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正常,所以是隐性需求;(2) stigma也比较强,会容易把看心理医生与有精神病关联。
活动主持人:柯竞怡
演讲者:姚灏 富雨涵 
文字记录:黄晓莹 龙音如
推送:马欣妤
总策划:朱筠 高驰 耿方立 吴悠 王蒙    
特别感谢:刘元亘 盛开 王竞晗 玮珂
后续讲座:
第二期:流行病讲座 2.19晚8点(周三)
第三期:医学讲座    2.21晚8点(周五)
第四期:政策讲座    2.23晚8点(周日)
*以上时间皆为美东时间
讲座形式:讲座按上述时间顺序分享,我们将采用zoom+微信社群讨论的形式展开。
问题收集:为了更好的服务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回答大家的问题,我们准备了讲座问题收集问卷,请扫码参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