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作为一个女性医务人员,你在这段时间可能会遭遇哪些不便?

首先,你也许要吃黄体酮,把经期推迟,因为卫生巾和安全裤无法纳入救援物资,不能走绿色通道,因此未必能保证供应。而如果不吃黄体酮,你也许又会因为血染白袍而上新闻;
然后,你要把头发剃光。不是为了工作便利剪短,而是更加彻底地、无差别地剃光;
你可能要带着孩子一起去最危险的地方工作,因为前夫并不关心你的生活、乃至死活,而孩子理所应当由女人照看。如果没有人援手,孩子只能跟你一起去任何地方;
在抗疫最前线,你可能会累到流产。流产完10天,你又回到前线继续救人;或者你可能已经怀孕到了9个月,始终顶在第一线。
当然,你会被铺天盖地地赞美——赞美你的伟大,赞美你的牺牲。
奇怪的是,每逢发生什么大事,女性都会成为周边新闻里最矛盾的那个点。有时候,他们希望你完全别把自己当女人,比如剃光头,不要来例假;有时候,他们又把你吹嘘成圣母,为了伟大地救赎世人,献出你的美丽、你的孩子、你的健康。
我相信,出于职责和人性,坚守在第一线,那么多的女性医护者其实没有二话说。但是对于遭遇的这一切,她们也绝谈不上甘之若饴。或者说,她们需要的根本不是赞美,她们也没有想去感动任何人,她们只渴望被无差别地对待、基本需求得到理解和满足,不要再强加给她们任何多此一举、异想天开的干涉,每个人都能安全、专注地做专业的事。
看看以上这些、近期频繁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尤其针对女性的种种胁迫式和剥削式的赞美,广大女性根本不觉得感动,不止不感动,大家还很愤怒。
这一切的荒谬因何产生、如何运作、目的为何?
若你读过上野千鹤子著名的《厌女》一书,就能一针见血地发现,也能恍然大悟地醒觉:生而为女人,我们为什么那么愤怒——
把女人塑造成圣女,歌颂女人作为母亲、作为姐妹、作为善意者的伟大和牺牲,正是厌女症的另一面。
“当一个女人被塑造成圣女,享受了人们的眼泪和心痛,她的牺牲就成为理所应当。与此对应,不肯做同样牺牲的女人就会被绑上耻辱柱。”

上野千鹤子的这本著作,写于十年前,并不算是十分严格的学术著作,因此,《厌女》非常容易阅读。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一层层的剖析和例证,那些让我们始终如鲠在喉、徒有愤怒却怎么也说不明白的怪现状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没错啊!我就是这样!她就是这样!我们都是这样!”
“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哪个男人没有庆幸过‘还好自己不是女人’?哪个女人没有抱怨过‘就因为自己是女人’?”
厌女症,misogyny,实际上是女性蔑视。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表现为自我厌恶。厌女症的一面是蔑视女性,荡妇化;另一面则是崇拜女人,歌颂女人作为母亲、作为姐妹的伟大和牺牲,圣女化。反正无法把女人视作拥有正常需求和平等权利的人。
这个不招人喜欢的词,并不只是存在于跟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整个世界,尤其是东亚,几乎根植于传统、根植于人心。
认为女生到了高中就会比男生差的理科老师,从小教育女儿要有女孩样、培养孩子温柔懂事“有眼力劲”的妈妈,非要生儿子的公婆,结婚之后把家务理所应当交给妻子的丈夫,永远对母亲看不上、觉得她笨的父亲,要努力在读博士之前把自己嫁出去的女博士,相亲的时候只敢报真实数字几分之一的高收入女性,产后复出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的中年妇女……
种种这些,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真实面对、不加美化的人生吗?
生活不顺的男人,会把一切归责于女人。如果他有老婆,那就是老婆让他陷于糟糕的生活没有精力去努力;如果老婆跑了,那就是老婆势利、淫荡,嫌贫爱富;如果找不到老婆,那更要责怪女人变坏了。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举了著名的秋叶原无差别伤人案,那个太失败而报复社会的男性伤人者发表感言:“都怪女的太势力嫌我难看又没钱!如果我有女朋友,我就不会性格怪癖,我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过上像样的人生!”
看,对于某些男人,女人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护他的自尊心,绝对不能伤害他们的骄傲。
所以,时不时我们会听到有人认真地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失业率高的时候,会有官员提出,让女性回归家庭。在当下这个时期,他们亦建议:在延迟开学期可以【以女方为主】向企业提出在家看孩子的申请。
对社会现状失望的时候,会有知名企业家说,国家堕落,是因为女性堕落,不能给男人正向引导。
生育率下降,是因为女人被消费主义洗脑不肯生孩子。
就连母亲,也会蔑视女儿。
许多成年女性朋友,一边代替儿子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一边还要接受母亲永远看不顺眼的挑剔——母亲一边希望你像儿子一样成功,一边又希望你做一个合格的女人。比如她会希望你嫁一个挣钱更多的丈夫,对你俯首帖耳,钱都给你用,然后赶紧为他生一个孩子,全心全意地培养那个孩子;她又希望你能获得尊重、有独立的经济权、但同时最好又有人照顾,因此要求你时常修炼妇道女德……总之满满都是“为你好”的爱,也满满都是身为女人的不满和不安。

常常看到一生为家庭为子女付出、牺牲了所有私人生活的老母亲,到了年老的时候会失望地发出质问:“我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到最后,反而你们都成了好人,就是我不对!”
从小就接受这种相互矛盾、双重信息的女儿们,不能不陷入分裂状态。到底怎么做才对、怎么做才能不重蹈母亲的覆辙、怎么做才能弥补母亲的不幸、怎么做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一代又一代的女人们啊,就这样谨小慎微地接受被传递下来的厌恶,然后自我厌恶,循环往复。
“成为女人,是有条件的,是要成为男人性欲望的对象。不满足这个条件的,不是女人。绝经的女人不是女人,失去乳房子宫的女人不是女人,丑女不是女人。”
“回答对自己容貌有信心的,只占女性中的一成,几乎所有女人都对容貌怀有不满或不安。不奇怪,因为估价的标准,在男人手中,女人只有被折腾的份儿。”
……
《厌女》一书中,满满都是刺眼的句子,但每一条也都是我们真实的人生。就像上野千鹤子所说,生于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侵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许多女人,正是因为主动或被动地知道了何为厌女症,才对此感到愤怒和痛苦。
而今时今日,我们不但要愤怒,更要认识、了解我们的愤怒,然后把愤怒转化为知识和力量,去抗争、去改变。
我们能做的,也许极之微小。可能只是努力汲取知识,比如阅读一本《厌女》这样的书;然后积蓄知识转为力量,运用知识的力量辨别真伪,不被那些看似动人的甜言蜜语所裹挟;改变自己,保护自己,也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对别人施以援手。
去年,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开学礼上的演讲,值得我们一起共勉——

今后等待着你的,将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
请你不要逞强,承认自己的弱点,
与他人互相帮助地活下去。
也请你勇敢地追求未知、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插图来自艺术家Carla Llanos和Maja Tomljanovic
分享出去
和身边女性一起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