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春节档过后,多部原定上映的奥斯卡影片依然无法在国内如期与观众见面,纷纷撤档。
其中就包括从开拍就被期待了好久的新版《小妇人》,让许多国内的观众遗憾不已。

这个改编自150年前同名美国小说的故事,其实已经被翻拍过不少次,故事内容不管怎么拍也都是那一个: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家里性格各异、人生理想各不相同的四姐妹,是怎么长成大人的。
但谁让这次新版本有个超豪华的“神仙阵容”呢——
导演,是因《伯德小姐》颇受好评的新锐女导格蕾塔·葛韦格
扮演大女儿的,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赫敏”艾玛·沃特森

二女儿,是三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最会演戏的90后女孩”西尔莎·罗南
还有男主“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
可以说是对中国观众相当有吸引力的星光熠熠。

片中梅姨扮演的姑妈的名场面
不过,很多人期待再次看到它,也与明星无关。
只是因为它是《小妇人》——一个在全球火了150年,影响了无数代女孩子成长的经典IP。
“全球小女孩指定读物”
每个小时候看过《小妇人》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应该都记得,曾经有一批针对青少年的外国文学读物,集中地在学校和同学间十分流行。
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小公主》《爱的教育》《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类书基本都是同一个出版社一套一套地出,也明显具有“寓教于乐”的目的:
告诉小孩子,做一个善良美好、独立自尊的人有多么重要。
《小妇人》可能是这些书里,对一代中国女孩影响最大也最持久的一本了。只要曾经为它着迷过,长大后都难以忘记当时受过的影响。
原著小说的豆瓣短评,大部分都是回忆童年
当然,这种持久的深刻的印象有可能来自于愤怒——
很多读者都是小时候看了一半,长大才发现它居然是有第二部的。

但知道它有续集的时候有多欣喜若狂,看完后从天堂到地狱的极限操作就有多悲伤。
因为作者在第二部里不仅心狠手辣写死了天使一般的角色,还无情拆散了本以为能终成眷属的青梅竹马CP,甚至把男主配给了在读者心中最不讨人喜欢的妹妹……
十几二十年过去了,那批读者想起来依然愤愤不平。

就是他俩,这么般配没能成一对儿
国外的读者看完有没有耿耿于怀我不知道,但《小妇人》的确称得上一个生命力长久的知名IP,问世150年间都不断影响着全世界的“小妇人”们。
它不仅只是一本书,还曾被改编成无数个版本的影视作品——
从最早的默片、广播剧,到后来的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就连在遥远的东亚,还诞生过日本动画版本(下图左),和1975年的TVB本土化版本(下图右)
后来,它还成为当代流行文化中成为一个不用多加解释的梗或者典故。
《老友记》里,瑞秋最爱的书就是《小妇人》;
乔伊跟她交换读书时,看到后面三妹的命运都不忍读下去,伤心地把书塞进了冰箱。
不愿意接受后续情节的我本人
这两年很火的意大利小说《我的天才女友》,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两个主人公在贫穷的童年把《小妇人》都翻烂了,对书里的情节倒背如流。
因为《小妇人》作者奥尔科特本人在19世纪的经历——写作致富,终身未婚不依附他人——对这两个想要摆脱苦难的女孩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这种持续至今的“套娃”现象或许足以说明,读过《小妇人》的女孩,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它而受到某种激励或启发,难以忘怀。
可能距离小时候看书已经过去很多年,但一提起来,还是能迅速回想起来四姐妹各异的性格:
大女儿梅格温柔,二女儿乔刚强,三女儿贝思懂事,小女儿艾米骄傲,还有个在丈夫离家投入战争时、依旧能将四个女儿教育好的母亲形象。
这虽然一本教化意义很重的书,书里却没有人是完美的道德标杆。
她们姐妹之间有打架的时候:因为闹矛盾,妹妹烧了姐姐辛辛苦苦写的书稿,姐姐赌气结果害妹妹冬天掉进冰湖里;
她们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也会因为家里穷,因为羡慕上流社会的舞会而不禁爱慕虚荣起来。
所以《小妇人》不是什么艰涩的名著,也不是纯粹用来哄小孩的童话故事。
就像它的名字——不是女孩,也不是女人,而是“小妇人”(Little Women),决定了它的影响力。
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很容易在女孩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时期发挥作用,影响女孩怎么认识自己,怎么对待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150年前标准的“大女主”
如果说《小妇人》的四姐妹中有一个最知名的主角,那一定是二女儿乔无疑。
那些真实受到过《小妇人》影响的杰出女性,在谈起这本书时提到最多次的名字也是乔。
作家波伏娃、苏珊·桑塔格、J·K·罗琳都曾说过,书中那个与众不同、热爱文学的乔,在她们的童年中是榜样,是自己想要模仿和成为的样子。
1994版《小妇人》里的乔和男主角劳里
就连原著问世100多年后看到这本书的中国小女孩们,或许最喜欢的角色不是乔,但印象最深刻的也八成是她。
不难理解乔这样一个虚拟人物,为什么能在一部全是女性角色的作品里脱颖而出。
因为在19世纪的时间背景中,乔这样的女孩是前卫、勇敢甚至格格不入的。
性格大大咧咧甚至火爆冲动,讨厌淑女的繁文缛节,对爱情有非常大胆和独立的设想,还想做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在当时就像天方夜谭)
一个著名情节:乔为了爸爸的病救急,把女孩最宝贵的长发卖了换钱,即使自己躲起来偷偷哭也没有后悔。
但有趣的是,直到在2020年的今天,你会发现乔这样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的女孩依然有着要挣脱的枷锁。
很明显,新版电影《小妇人》的女性主义视角更强,着重强调了乔在“做自己”这件事上遇到的阻碍和孤独。
在乔的时代里,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一生的关键就是要嫁得好,即便是她脾气古怪、终身未婚的姑姑也这样劝她。
乔像个异类一样追求自己的写作事业,但就连拿着自己的书稿去出版社时,编辑都要跟她强调:
一定要让书中的女主角在故事结尾时结婚了。
于是乔还和编辑发生了一番尖锐的争论。
这时的乔不过只是十几岁的少女,却已经看穿了当时婚姻中女性因为不工作、经济不独立而必须要依附男性的事实。
因此她不同意为了钱“出卖”自己笔下人物的婚姻,就像她不同意为了任何利益而出卖自己的独立。
就连在爱情上,乔也没有(或者说作者没有)顺了读者的意和青梅竹马的男主角劳里在一起。
因为她有自己的想法,当下被追求、被告白的乔就是无法勉强自己和这个男孩恋爱、结婚,她不想放弃为自己做主的自由。
这些外部的挤压和自我的挣扎,凝结成了整部电影乔里最动人的一段独白——
身为女性,我什么都有,但为什么总被说“你只要去爱就够了”?为什么不接受这些的女孩会这么孤独?

谁又能说,这种孤独和决绝只属于电影中的乔呢?在2020年的今天,或许它依然能获得很多回响。
世上没有完美的女孩,
只有敢认识自己的自己
不过,《小妇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乔一个人的独角戏。
恰恰相反,读者越长大越能从中读出,并不是只有乔这样的女孩是值得成为的女孩,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子是女孩值得成为的样子
这个家里的三女儿贝思,是和乔截然不同的女孩——
她安静温柔,懂事会持家,从来都只会默默地为家人朋友奉献爱意,以他人的福祉为自己的幸福。
但作者从来没有流露过贝思这样的“软妹”比谁低人一等的态度,因为任谁都明白,善解人意和懂得如何去爱也是无比珍贵的品质。
在新版电影里,对另外两个女儿婚姻问题的处理,其实也体现出女性独立和觉醒之复杂。

与不想结婚的乔不一样,大姐梅格和小妹艾米,都是倾向于选择婚姻的。
艾玛·沃特森饰演的大姐遇到爱人想要结婚时,乔舍不得,认为喜爱演戏的姐姐不该被婚姻和家庭拖累。
但大姐同样对自己想要什么有清醒的认知:她想要和爱人结合成家庭,想要和他一起工作和奋斗。
这也是一种梦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不应该被哪种更“正确”的价值观绑架。
四姐妹中的小妹一向最不讨读者喜欢,因为她是个有点被惯坏了、恃才傲物又很现实的女孩。
2019年的电影,为她的现实赋予了一层更深刻的意义。
小妹和乔一样清醒地明白,19世纪的婚姻对女性来说就是一个“经济问题”,深知女性为什么在当时的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她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将爱情和婚姻理想化,未免是对女性的处境太过天真。

但她依然要选择婚姻,而且要选择和有钱豪门的婚姻。
因为她自知自己的绘画才能并不能让她在那个时代养活自己,环境也并没有给女人更多的机会,所以她认为婚姻必须要在物质上丰富到一定程度,对她来说才是值得的。
看似是“为钱结婚”,背后的思维却完全不是现代人瞧不起的单纯的依附,而是一种看穿现实处境后不得不采取的精明。
因为这些,观众的确可以说,2019年的《小妇人》在当代的价值观推动下新夹带了一些“私货”,让人去探讨当下流行的性别议题。
但不管怎样,150年来它让人觉得它不止于儿童文学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无论是谁,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能做到敢于直面客观的困境和主观的迷惘,好好地认识自己、做出选择吗?
所以不论之前有没有看过原著,不论从哪个女孩的视角去看,看这部新电影可能都会有被戳中的地方。
尽管这样的成长故事并不新鲜,可是仔细一想,它在一代代中国女孩最不明白该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童年里,好像也并不多见。
曾在多年前被这样一部作品启蒙过的女孩,是幸运的;但有些东西,何时启发我们去认识自己都不算晚。
在越长大越迷茫的时候,无论性别与年龄,我们能依靠的就像作者本人所说——“我要用自己的头脑做武器,在这艰难的世间开创出一条路来。
那些读懂了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在阳光下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自由地奔跑。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独家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跟2003年比,我们最大的进步就是戴口罩
我从未试过这么想上班,但公司没了
记住这次教训,
病毒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
被瘟疫改变的,不只是生死
萧亚轩四十岁了,她的主打歌还是爱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