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岛岛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在疫情的笼罩下,在我们刷新闻的时候,
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消息:
“68岁的环卫大爷,在派出所扔下一万两千元转身就走。”
84岁老人为武汉捐10万元,她说:“那些生病的人,都像是我的孩子。”
你一定也看到过吧,类似这样的新闻。
我当然明白,这是弘扬正能量的事件,我似乎应该向这些捐出“巨款”的老人,深深地说一声“谢谢您”。
但是不知为何,每每看到类似这般的新闻,
感动,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心疼,和揪心。
在那一长串的新闻概述里,我没看到别的,
我只看到了,这些钱,大部分都是老人毕生的积蓄。
他们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就是想把钱用在“对的地方”。
可是,把这些钱全都捐给疫区,真的算是,对的地方么?
01
那个87岁的重庆老人,不知道你们都看到过没有?
她向疫区,捐出了整整20万。
20万啊,对谁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
就像上面新闻里提到的,这笔钱,她攒了30年,
这是什么概念?
20万,平均到30年,再均到每个月,相当于倪奶奶每个月存500多块钱,
存下了这么多。
在这条新闻的后面,还贴出了倪奶奶开的小卖部:
墙上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的旧报纸,
一个看不出来年岁的皮沙发,一张简单的桌子,就几乎填满了整个房间。
另一张图片,是倪奶奶捐钱的现场:
厚厚的一沓钱堆在面前,倪奶奶毫不犹豫的按下了章。
看到这样的对比,我的心里一阵阵的辛酸。
我意识到自己看这种新闻的不适感,到底从何而来了。
或许疫情艰难,或许物资紧缺,
但是真正应该为此买单的,绝对不是他们,
绝对不是这些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
另外一位捐了1万元,收废品的老人,可能你也看到过。
在工作人员的询问下,却怎么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
他说如果实在要留的话,就留一个“知恩者”吧。
不知道大家对于收废品这个行业,有没有什么认识,
就是我们平常废弃的纸盒、塑料瓶、易拉罐,他们会上门按斤称重,一斤几块钱。
就是这样一门勉强度日的营生,他拿出来了整整1万块捐款。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我不确定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但是我们的社会,真的,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到底是为什么,是机制的欠缺,还是保障的落后,
能让这些原本该被社会赡养的老人,到了这把年纪,
还在尝试撑起这个社会。
02
老人+捐钱,这当然是一个戳人泪点的话题,
但是,当我们真的接受了老人的捐款,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首先,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在老人们决定捐款的时候,
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是他们最相信的jc局,或是村委会。
但是,这些机构,原本就不是为接受捐款而存在的,
他们的捐款,会以什么样的路径,以什么样的方式,到达什么地方?
怎么追踪,怎么查询?
我想老人们不会再去多追问,
我当然愿意相信慈善大部分的慈善从业者是良善的。
但是,万一呢?
说实话,hongshizi的亏,我们吃的还不够么?
老人们倾尽一生存下的这笔钱,
如果不能够得到真正好的利用,
而他们自己,却因为这次大出血,在之后的日子里,活得愈发艰难,
这样的画面,真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么?
好在,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这样“捐款”的反对与异议,
这几天所看到的新闻,事情在好转。
2月12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友谊县,拒绝了一位80岁老人的捐款。
9旬老人捐款1000元,被社区的人上门退回。
广州佛山,民警苦劝半个小时,归还老人的捐款:
每看到一个这样的事件,我的心就放下来一些。
还好,还好一切还来得及。
道一声感谢之后,我想所有人,都想让这些珍贵的钱,
能帮助老人在人生剩下的时间里,
不必再活得那么局促,那么窘迫。
03
还记得前两天的那篇文章么?
疫情之下,最底层人的生存到底有悲哀。
我们或许会想当然地以为,今天捐款的,好像和那些艰难度日的老人,
并不是一批人,
可是,真的如此么?
当环卫爷爷,从存款3000元中,拿出1000块捐献;
当收垃圾的老人,在卖了无数个易拉罐后,攒下了,那艰难的一万元;
当开小卖部的奶奶,把存了30年的钱拿出来捐了,
他们,正是一群人。
再看看那些卖不出去的果农,选择把所有橘子捐给武汉;
还有那些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生意者,喝下一杯酒后,投身到抗疫一线。
最该抱怨不公的那群人,却在最大的闪耀着自己的良善。
就像高晓松微博里所说:
以这些老人的年龄,基本上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不要像我们这种飞蛾扑火式的捐款,转眼成灰......
“我们愧对他们,谢谢他们”。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是感动更多,辛酸更多,还是无奈更多。
只是,在看到这些只懂得牺牲自己,
不懂得安享晚年的老人,
岛岛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过世的奶奶。
习惯了省吃俭用,习惯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如果我们不强迫她吃点好的,
她会一直一直靠稀稀的面条和硬馒头打发一天。
这些情愿拿着自己所有积蓄捐出来的老人,是我们所有人的爷爷和奶奶,
如果我们不强迫他们把钱留给自己,
他们就会由着自己的善良把自己掏空。
停停手吧,不要再收老人们的钱了,
为了他们,也为了我们自己的良知。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