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而逝世。
段正澄教授在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短短数日,已有3位华科大师因新冠肺炎离我们而去。2月7日23点左右,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同样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而逝世。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这句机械术语是段正澄的口头禅,他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不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获奖项目“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几乎垄断了世界汽车曲轴制造设备的高端市场。1979年,段正澄团队主动走进孝感机床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并肩努力。1983年,他们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经过20多年的不断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结构比国外设备更简单,价格却便宜一半。
在2012年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段正澄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成为全场焦点。会后,他婉拒媒体采访,表示目前仅有两件事是确定的:一是100万元奖金个人部分将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获奖后第一件事还是回到实验室工作。50余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生27名,博士后6名,与其他教授比起来,“产量”的确不高。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没熬个四五年,很难博士毕业。”段正澄笑呵呵地说道:“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3遍。不过关就重来!”
每每有媒体采访,段正澄总是会说:“你们要多宣传年轻人,宣传我们的团队。他们就是在跟我一起的研究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现在已经是教授、博导,都很有前途。
“团队的和谐合作让我们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段正澄说,“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摘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