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狮虎
2012年12月21日,是所谓的“世界末日”,27岁的李文亮站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了一条微博:我要去拯救地球了。
7年之后,李文亮确实尝试着去拯救身边的人们。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再也联系不上他了。
最近两个月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这位幽默的年轻人的命运。
他成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吹哨人”之一,自己也因接诊而感染病毒,不幸逝世。
央视新闻联播评价,疫情是魔鬼,而李文亮是最早一批撩起疫情魔鬼面纱的医者。
国家监察委派出调查组,赴武汉作全面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全面调查李文亮事件,让正义抵达人心。
他留下一句沉甸甸的话:“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他是中国的英雄”。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钟南山院士说起李文亮,泪湿了眼眶。
今天,是李文亮医生辞世的“头七”,沉痛哀悼的时刻。
我们静静回顾这位“吹哨人”的一生,怀念他的平凡与伟大,并致以深深的敬意。
“吹哨人”成为李文亮的标签,恐怕是这位年轻的眼科医生从来没想到的。
1985年10月12日,李文亮出生在辽宁锦州,北镇市的一个下岗工人家庭。北镇是座老城,古时被称为“幽州重镇”。
老师还记得李文亮这个寒门子弟。他的父亲原来在一家机修厂,母亲在北镇民族商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双双下岗了。
那时,正是李文亮的学生时代。他的家庭,“极其普通,甚至还有些拮据”。
整个北镇市,有19个民族,其中满族占六成以上。李文亮也是满族。
儿时的他,爱打乒乓球,被小伙伴们叫做“小胖”。后来慢慢瘦了下来。
在北镇中学就读的时候,他的学习就非常优秀,一直在班里排在前三名。
他的老师回忆,李文亮善于钻研,是“能坐冷板凳学习”的那种学生。“不怎么说话,物理化学很好,还是物理课代表。”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4年,李文亮高考,拿下了609的高分,超出当年辽宁理科一本分数线51分。
他顺利考入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本硕连读,踏上了医者之路。
在大学学习和最初工作的几年,李文亮的生活波澜不惊,他努力学习、用心恋爱,认真地生活着。
翻看他的日志,会预感他成为优秀的医生,但没有什么迹象显示,他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物”。
他更像是一个,随时可能会跟你我擦肩而过的年轻人,一个邻家大男孩。
(来源:南方都市报。)
喜欢虎扑足球、喜欢电子产品,喜欢小鲜肉肖战……他最期待《庆余年》出续集,和我们一样等待过。他曾在广州“小蛮腰”的灯火灿烂中,说出一句“新年好”。
他有颈椎病,困扰很久了。所以有时候碰到患者多了,心情会急躁。但是,一根炸鸡腿就可以安慰他,“看着就好有满足感,人生到达了巅峰……”
他好像很容易满足。碰到车厘子贵了,调侃一句“吃不起”。
他像一个段子手。夜班餐的鸡蛋灌饼,也能让他编出个段子,疯狂赞叹,夸张地说“感觉多巴胺在疯狂的分泌”。
“体重越大,责任越大,你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把他送入你的消化系统,才是对饼最大的尊重”。
看病人的彩超片子,他也会拿眼球组织来幽一默,“这是在对我笑么”。
有时候,你都分不清他讲的是段子,还是苦中带泪、聊以减压的医者日常:
有时候,他也会逃避工作,不想上班,发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图。
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打算带他的太太去体验长城的浪漫秋日。
他到厦门度假,吃一顿海底捞,看满田的油菜花,欢呼雀跃。
要当爸爸的时候,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却故意喊“爱乐维好贵”。
“他是我接触过的最单纯的大男孩”,有同事这样回忆,他笑起来很腼腆,发脾气也只会脸红。
“温柔,善良,体贴,优秀——他是当得起这几个词的人。”
或许,他还是个文艺青年。
在武汉的街头走过,他感受着淅沥的细雨和最轻柔的风,落叶飘洒一地,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多么美。
一路东风,总把芬芳嗅。他一定有颗敏感而柔软的心。
如果说,我们能预见一点儿他的勇敢,那肯定是因为,他还是一位热心公共事务的公民。
他发出的第一条微博,就是为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敢言的主持人王青雷“鸣不平”。
从2011年起,他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工作。
一位与他同批进院的同事说,有一次整整三个月,李文亮跟着医院前辈下基层,去厦门和周边村里做公益服务,为村民看眼睛。
那时的李医生,初出茅庐,非常年轻,很受患者们的喜欢。多位同事对他的印象是:勤奋、积极。
后来,读完了博士,积累了经验,他也还是自称“小医生”,不是专家教授,“没什么履历”。
2014年,为了和女朋友团聚,李文亮回到武汉,成为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
女朋友付雪洁,后来成了他的妻子,是武汉爱尔眼科的一名医生。五年前,他们的大儿子出生。在李文亮的朋友圈里,爱人和儿子的照片越来越多。
李文亮离世后,付雪洁也把她的微信头像,换成了李文亮生前使用的微信头像。
那是一幅《蜡笔小新》里的场景。画里有一家四口和他们的狗,爸爸抱着小新,妈妈抱着妹妹,一家人快乐地在一起。
正如疫情突如其来,这两个月,真的已经发生了太多事。
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医生在150人的同学群里发布消息,吹响了一声尖锐的警示哨音。
“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急诊科隔离”。
3天后,公安找到他,签下训诫书,警告他“冷静下来好好反思”。
他因“谣言”获咎,疫情爆发后,又不幸因接诊被感染。
但就在他患病期间,最高法的“平反”,终于让他从造谣者变成了“可敬的人”。
最高法的发文说,武汉8人散布的“虚假信息”并非完全捏造,应予宽容。
从此,他们被媒体称为疫情的“吹哨人”。
“吹哨人”(Whistleblower)的称呼,起源于英国,最初指的是,警察发现犯罪时吹哨子以引起同僚和民众注意。
今天我们说的“吹哨人”,是指对危机,基于公共利益考量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引起相关机构和公众或者人从“不知不觉”中迅速警惕,并采取积极应对行动。
2月1日这一天,李文亮发了最后一条微博:终于确诊了。
他回忆了自己被感染的过程,1月8日在接诊了一位82岁的女性患者后,病人第二天就发烧了,李文亮也随后出现咳嗽症状。
后来李文亮的病情经历了一次恶化,每天都要打抗生素、抗病毒球蛋白和吸氧。
但他还是想着,“康复以后我还是要上一线的,现在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
1月23日,医院号召党员报名,支援汉口医院,投入抗疫第一线。他还在微信群里回复:“我好了也报名”。
他一直在期待早日康复。他的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战场,惦记着战友们。
——出院后有何打算?
——尽快回到防疫一线,同事和同行们太累了。
可是,2月4日,有媒体发布对李文亮的采访,当时他呼吸困难咳嗽不止,无法说话,最终不得不改为文字形式完成。
2月5日李文亮的病情已经开始恶化了,2月6日晚上7点,他被送进了急救室。
无数国人,为他揪心。
但李文亮医生,还是走了。
在他生前,1月31日,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曾向他资助了10万元公益款。
该基金会在官方微博中介绍说,拨付公益款给李文亮的原因是,“他的行为客观上让更多人对病毒有了提前防范”。
事实上,越是文明程度高的社会,越是人人都可以、都可能成为 “吹哨人”。
李文亮曾说过,“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希望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从没有人想到,他居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住院后,在接受财新的专访时,李文亮说:
“看到最高法院的文章后,我心里放松了许多,不太担心医院的处理了。我觉得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不同意利用公权力过分干预。”
“我还是认同最高法院的文章,应该具体甄别。(是不是那八人之一)不会太关注,因为网络传播最广的,最高法院文章引用的那一条就是我发出去被截图的。”
如今,警方对李文亮的训诫书,成了我们纪念他的,分量最重的一份文件。
——“希望你积极配合工作,听从民警的规劝,至此中止违法行为。你能做到吗?”
——“能。”
——“如果你固执己见,不思悔改,继续进行违法活动,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你听明白了吗?”
——“明白。”
有网友说,以后李文亮的墓碑上,应该刻上这份训诫书。永远铭记。
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最高法的文字吧:
 “试图对一切不完全符合事实的信息都进行法律打击,既无法律上的必要,更无制度上的可能,甚至会让我们对谣言的打击走向法律正义价值的反面。”
为众人抱薪者,竟如此倒在风雪之中,被疫病的魔鬼带走了。
我们真的不愿意相信,却只能沉痛地哀悼,无限缅怀。
世界卫生组织发文表示,对李文亮医生的去世感到悲痛。
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师协会、武汉市政府、武汉市卫健委等机构,致以沉痛哀悼。
新华社评论他:医者仁心,如不灭的明灯。
很多市民来到他生前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献上鲜花,悼念李文亮医生。“他是一个勇士”。
人们一定会记住,他曾经努力“拯救地球”。
一张李文亮的朋友圈背景图,在网上流传。
背景是清亮亮的流水,倒映天空如镜,蝌蚪们自在地游动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蝌蚪是跃动的生命音符,他是一个多么热爱生命律动的人.......
现在,一切都安静了。
李医生,请安息。谢谢你曾经的勇敢。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右下点在看
,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