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367-别被谣言蛊惑
作者:橘子亲王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已经进行了20多天,进入了关键的攻坚阶段。
好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比起非典时期闭塞的消息渠道,现在的人们有了更多更便捷的手段来获取疫情资讯。但快速传播的资讯也有它的风险。网络信息真真假假,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车,而每一个被骗的人都会变成谣言链条中的一份子,为前线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传十,十传百”真是太容易了,辟谣却很困难,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舆情关乎战时军心,除了别有用心之人,没有人想帮倒忙。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可靠的知识武装自己,将虚假的信息扼杀在摇篮里,让更多的有效信息创造社会价值。
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信谣增混乱
疫情蔓延20多天,很多年轻人最忙的不是在家学习、加班,而是在家族群里给紧张的中老年亲戚们辟谣。越是这种危机时刻,就越是各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的时候,光怪陆离的谣言不仅让人想不通编造者造谣的原因,更让人根本来不及一一澄清。
首先是比较容易流传于欠发达地区,和缺乏医学常识的老年人中的抗病毒偏方类谣言。
比如前两天首发于贵州的知名猪谣言,说猪化为人形教主人吃鸡蛋抗病毒,结果当地群众真的到处找鸡蛋煮了吃。谣言传上某短视频平台后,更是引起了全网恐慌和效仿。
吃鸡蛋要是真的管用,那猪为什么不吃蛋抗非洲猪瘟呢?
还有一个从非典时期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谣言,是放爆竹能抗病毒。当年非典盛行时就有不少农村家庭信了这个谣言,今年疫情正好赶上春节,这个谣言的市场似乎还扩大了。在公众号非凡油条的后台,就有读者反映家乡是有人在放爆竹,号称消毒,结果只是造成了新的空气污染。
不得不说,跟这些偏得不能更偏的方子比起来,用双黄连、妇炎洁抗病毒都算是正常的了。
另一类常见的疫情期谣言就是各种阴谋论。在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里,病毒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反人类行为。至于行为的主体,可以是美国,也可以是俄罗斯,甚至可以是正在前线抗毒的中国科研人员。
如此阴谋论在每次大灾大难期间都会出现,而且各种立场都有其拥趸,从评论区就能看出中国网民百花齐放的三观。当这些人聚集成群,还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场,让初看文章的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他们的观点。
至于有独立思维的质疑者,别问,问就是“如何证伪?”
其实别说对互联网信息盲听盲信的中老年人了,就连年轻人自己,都很容易被谣言陷进去。
2月5日,武汉方面宣布被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韦即将临床测试。结果当天晚上,就有人发微博称药效明显,它应该就是特效药。结果第二天负责实验的专家告诉记者,其实还没开始给患者用药,全民空欢喜了一场。
你应该也见过这条谣言,传播者大概率还是一个网络经验丰富的年轻人,结果也难免翻车。
全民媒体时代的一大优势是各种信息汇聚,最真实的世界会在所有人的曝光中日趋丰满,那些吹哨人也得到了传递真相的平台的。但它也有一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真相总是和大量谣传混合在一起,不加分辨地传递到每个用户面前。
辨别真伪的能力从未如此重要,可没有人能在所有领域都有辨识力,被骗是常有的事。
传谣后果大
社交媒体在危机期间靠不住不是没有原因的。
比如由于社交媒体的用户往往只是个人,在不掌握大范围信息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只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体验进行表达。这时候,以偏概全和情绪发泄的情况就很难避免,有时也会有想当然的情节补充。而受众往往也会被影响。
网络发言没有门槛
用逻辑来打底,却没有基础的正确消息做铺垫
其中的暗示或许会成为下一轮谣言的开端
(图片来自:weibo)▼
比如前几日南京有流浪汉因饥饿在地铁站摔倒,被网友脑补了一场病人逃脱封锁后病倒的大戏,引发了不小的恐慌。
这还是危害较轻的无心之过。危害最大的谣言来自社交媒体背后,形形色色的利益链条。当有问题的网络信息是被有意创作和传播的时候,要辨别真伪就变得更加复杂,不知不觉间每个人都充当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角色。
一个无良记者和投机者为了牟利
仅仅是在直播里说了一句连翘有效就达到了目的
(图片来自:《传染病》)▼
这方面引起全国关注的是二月初的“双黄连抗病毒案”。
事情的起因,是人民日报官微发了一条“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这条消息的用词还只是“抑制”,和“治疗”、“抵抗”等词语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而当它进入商家和自媒体圈层,“抑制”两个字都被篡改成了“防治”,最终在网上引发了哄抢热潮。
为此人民日报又专门发布了一篇提醒,告诉大家不可擅自用药
其实只要你拥有基本的医药常识,就会意识到不仅商家的宣传是吹牛,连源消息本身都有问题。因为这条新闻的最后,挂了一句“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药物仍未完成临床试验,又何来的证据说明它有药效呢?
另外,双黄连口服液有大量的不良反应历史,如果是对它过敏的普通人服用,可能病毒没防住,反而引起了消化道不适等反应。到时候要不要去医院这种交叉感染高发区又会成为一个头疼的难题。
拉肚子还要去买药,人群聚集更容易感染
专家让你不要出门怎么就不听?
(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央视新闻)▼
真正应该拿来抗病毒的,是75%酒精和含氯消毒液等经验证可以消毒的药剂。酒精能令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凝固,让病毒失去生理机能;消毒液能快速氧化病毒,令其失活。这其实都是基础的生物化学知识,如果人们平时能多多关注这类信息,或者听从病毒学、传染病学专家的建议,也就根本不会出现疯抢双黄连的现象了。
这个事件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时候谣言的传播,并不是因为谣言本身有多么高明,而是人们在惊慌失措的状态下,很难有效地保持理性。越是在危机时刻,越应该多看可靠的知识,补习相关的常识,才不会把自己搞得进退失据,为全社会徒增混乱。
那么,有没有那样一个靠谱的渠道,能让疫情中恐慌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权威的信息,并且找到自我防疫的可靠方法呢?
哪里有靠谱的信息?
近日我发现,今日头条的app里的
“抗击肺炎”频道
,就做的很好。

频道内都是当下大家最关注的热点及对新冠病毒肺炎的实时追踪,而且里面的信息都是来自人民网、新华社、官方发布等权威渠道和一线报道,直接将权威可信的资讯集结起来,避开谣言产生的可能,查询起来也很便捷。
首页第一行推荐右边就是,可以说很用心了
这个频道将当下人们最关注的疫情信息分成多个板块进行分类梳理,不仅有全国范围的疫情最新进展,还有
“本地疫情”和“确诊小区”两个小范围疫情专栏

比如我就可以查到北京的情况,针对自己的居住地址做有针对性的防护优化,给到的都是我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当然,信息的精确度取决于各地的公开程度
在“抗击肺炎”频道下有一个“疫情问答”板块,尤其值得重点关注。
头条系多年前就在布局问答内容领域,长期的积累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展现,据官方透露,板块合作方均来自健康领域的专业机构、权威媒体,以及抗疫一线专家和医护人员
宏观疫情虽然重要,但防疫工作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往往是非常细节的问题。比如担心气溶胶传播我该怎么办?肺炎会不会通过母乳传播?我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这次应该注意什么?家里老人有糖尿病,应对肺炎有什么要注意的?
比如首都儿科研究所提供的这个视频,就精准回答了有娃家庭的一系列困惑:要不要带孩子去户外玩?要不要戴口罩?如何防护...... 浏览各种来源的信息让很多孩子的父母犹疑不决,但这个视频以专家出镜的专业度及首都儿科研究所发布的权威性来讲,或许能给关注者一剂可放心“食用”的定心丸。
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科邓主任正在解答家长关于“孩子出门要不要戴口罩”的问题,还给出了她的专业建议
再比如作为老司机的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私家车里如何防疫?想想挺简单,真做起来有十条需要一一检测的项目,由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医疗服务平台“海上名医”引述疾控中心给出,够细致够安心。
指南一共有十条,快去看看详情吧
凡此种种,看似细碎,实际是每个小家庭都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一般的信息平台上却很难找到对应的真正有用的解答。但今日头条在原有的问答模板之上,根据疫情特殊时期精选了这样一批用户真正用得上、信得过的资讯
看了这折消息,我们的复工时间又延迟了
头条在疫情开始不久便集结了众多医学专家,组成了“头条防疫专家团”,为抗击肺炎应对疫情输出即时准确的科普信息。这其中就有抗疫一线的知名专家,如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的李伟教授等。
曾光教授自1月22日开通头条账号,用视频、直播或微头条等形式不断回答着有关疫情的最新进展、宏观防控相关的问题。短短20天,其发布的内容累计获得近1亿人次的阅读和播放。很好地借助互联网与更广泛的群众进行沟通。
曾光教授解释了疫情传播原理,告诉大家不必恐慌
参与专家团的还有武汉本地一线医生,及相关医学领域副主任及以上的医师。通过文章、视频、直播、问答等形式,把他们积累的抗疫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即时准确地传递给我们,帮助我们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快速找到出口。
武汉同济医院的医生正在解答关于患者是否会有后遗症的问题
如果你也在寻找一个可放心获取预防冠状病毒及抗疫相关信息的平台,今日头条的“抗击肺炎”频道亲测有效,可向亲友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用更权威和专业的信息武装自己,一起打赢这场“战疫”吧!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