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林熙订阅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们彼此相遇
武汉加油!医护工作者们加油!-
在所有人还沉浸在喜迎佳节的气氛中合家团聚时,2020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已经打响了。
新型肺炎从去年12月底在武汉确诊首例,到1月23日凌晨武汉发布封城通知。不断染红的中国地图,宣告着这次战役除青海、西藏省外的全国各省无一幸免。确诊人数更是以每小时十数例的速度递增,截止到1月23日晚7点30,全国已经确诊634例,疑似422例,治愈30例,死亡17例。
虽然所有人都在为武汉加油,愿意与武汉一同共渡难关。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次与病毒的战役,已经在全国各地打响。
这几天在网上接收的信息越多,越焦虑。
先是线下口罩全部脱销,在医生给出防疫建议后,75%的医用酒精也成了紧俏货。

接着又收到肺炎病毒变种的信息,目前1.发病群体已经出现无武汉接触式的2代、3代病例,2.新型病毒已经无法通过发烧判断。3.发病潜伏期缩短,最短2天、最长12天,中位数一周。

微博热搜也几乎都是和新型肺炎相关的词条。
如果说之前还对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不够上心,那这几天被高密度的信息炮轰过后,已经在家自我隔离了。
死宅真的可以保平安。
但还有一群人,他们非但没有撤退,反倒冲向疫情的第一现场。
他们就是还奋斗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
他们的背影,是这场战役中,最美的逆行。

18日傍晚在疫情不断通报的信息流中,一张照片传遍了朋友圈。

他对全国人民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却在第一时间乘车奔赴武汉,赶上春运繁忙,他只能在餐车临时将就。
他就是今年已经84岁的钟南山院士,03年非典的时候,他让大家把重病人都送到他那里去。如今他不畏疫情再一次身赴武汉指导防疫工作。

而他也曾是一位医生,国士无双,双鬓微霜又何妨。
1月2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女医生张旃副教授的一封《与夫书》,再次感动无数人。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这封《与夫书》是她交给上级的请战书,曾在一线抗战非典的她,这回再次请命去往最危险的一线。
“在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场,将无人可以幸免!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好处在于不再需要不停的院内会诊,可以减轻其他医生的负担,病人也可以获得延续性治疗,留观室床位也可以流动起来。”
大爱面前,牺牲小爱。同样身为一线医护人员的爱人,对妻子的决定予以支持。这样的使命感,让人肃然起敬。
同样是1月22日。
有人得知武汉疫情严峻要封城,连夜逃离武汉。
有人已经踏上归乡的列车,得知医护前线告急,自愿回武汉医院支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吴晓燕,在回乡过年的路上听到医院招募志愿者,第一时间报名换车回武汉。

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
一位的哥接到一位特殊的乘客,从她上车开始,电话就没断过,全是劝她不要去救援前线的。
然而车依然向着目的地金银潭医院驶去,一如这位乘客支援救护前线不曾动摇的心。
面对家人的劝说,这位年轻的护士一直宽慰“没事、没事”,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次高传染性的战役,到底有多残酷。
我们不知道这位年轻护士的名字,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是这场战役中,大多数医护人员冲锋向前的缩影。
姑娘,谢谢你的逆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再去救助他人。
同样在武汉,1月23日武汉封城的第一天,86岁的董宗祈教授一上午已经问诊了三十多位病人。
全副武装连年轻人闷一上午都受不了,但董教授却笑称自己还吃得消。除了儿科,他还在全科室会诊,只要有疑难杂症出现,他都会第一时间去面诊。
86岁高龄每周坚持出诊一次,董教授却觉得没什么,对他而言“一辈子看病,一辈子救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还干得动,他就会一直在一线为那些信任他,喜爱他的“粉丝”看下去。

武汉封城这一天,1月23日,还是农历大年二十九。在阖家团圆的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武汉同科室的七名医生却集体按下红手印,请求支援一线。

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每次灾难降临,众人避之不及时,总有你们挺身而出。
致敬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为了大家,你们辛苦了。
不光是武汉的医护人员在孤军奋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随着武汉确诊人数不断增长,各地支援的医护人员毅然奔赴武汉。

武汉封城,一班高铁却当晚准时驶入武汉,这班高铁上的乘客不是别人,正是上海驰援武汉的第一批重症和呼吸科医生。

放下小家,成就大爱。
这句话要切身体会,才知道有多难。
一位在武汉一线抗疫的医生,怕携带病毒只能与母亲隔门相见,老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叮嘱,让人难过。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我有几位医生朋友,在我们狂转确诊人数的时候,她们也在密切关注。其中有几个人,因为这次疫情,甚至无法回家和家人团聚。
我问他们,你们怕吗?
他们回:“也是人”
没有铜皮铁骨,没有百毒不侵,而且他们要站在离病人最近的地方,随时有被感染的风险。我们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尚且恐慌被隐形的传染源感染,更何况他们呢。
然而纵然前面有刀山火海,却没有一人肯做逃兵。
因为他们是医生,用他们的话说:“哪个做医生的,没有点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越是这种时候,病人越需要我们。”
所以当我看到这条微博时,我心中除了感动,更多是敬畏。

他们没有英雄的名字,平时也是一群普通人,是别人孩子,丈夫,父亲,亲人朋友。但在最危机的关头,他们变成了超级英雄。
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也可以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做出贡献。
比如:
1:少去人多的地方,避免群体聚会。
2:外出一定要戴口罩,随身携带酒精消毒片,定点消毒。
3:一旦出现发烧、咳嗽的情况,及时就医、自我隔离避免成为超级携带者。
4:对待网上鱼目混杂的信息,不要偏听偏信。相信政府,避免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
我们不生病,既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也避免给医护工作者造成更大的工作压力。
此外如果有医疗器械资源的,可以通过政府给出的捐助热线力所能及的予以支援。

这一次,为了切断病源更大面积的扩散,武汉以壮士扼腕的姿态,封城切断公共交通。
这一次,国运与个体命运紧紧拴系,休戚相关。
这是国人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场战役,如今要打多久,有多难没人知晓。
但这些为战役做出贡献的功臣,我们不会遗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医护工作者!
感谢这些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感谢他们最美的逆行。
武汉加油!医护工作者们加油!我们在一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