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运行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
管理的成效在于细节
而细节所折射出的
不仅仅是城市品位
更是城市管理者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匠心”
在下城这样的杭州老城区,高品质的美好生活,体现在一条条背街小巷的美丽与便利中,体现在解决一个个日常社区难题的“绣花”功夫里,体现在越来越贴心的城市便民服务中。
走进下城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有序,看不到一处乱放的垃圾。
但很多人不知道,今年年初灯芯巷社区还有44个垃圾投放点,现在却只剩下了5个。
这么短的时间,垃圾投放点快速“瘦身”,垃圾投放却井然有序,是怎么做到的?80岁的社区志愿者胡庭珠见证了整个历程。
早10多年,胡庭珠就是灯芯巷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了。“大概是2007年,从凤起桥河下25号开始试点。”那时候,劝导垃圾分类方法很简单,志愿者在垃圾桶旁站着,有人扔垃圾就开袋检查、督促。
方法老旧无以为继。在去年的垃圾分类检查上,这个“老先进”几次上黑榜,亮起了“红灯”。今年,社区党委痛定思痛,以撤桶并点,以环境氛围、习惯养成,带动老旧小区做好居民自治垃圾分类,探索出老旧小区精准推进垃圾分类的“灯芯巷样本”。
如今的灯芯巷社区,有囤积习惯的老人楼道堆积物少了;一向外卖为主的出租户开始自己下厨了;双十一来了,聪明贴心的小朋友自发在快递柜旁边挂上儿童剪刀……种种变化,垃圾分类正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百姓的生活方式。
当下,浙江正在积极推动美丽浙江和大花园建设。“生态就是民生,环境就是福祉。”天水街道负责人说,“其实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身边的那几件事。我们迎难而上推出创新举措,是为破解这些‘关键小事’。”
同样的创新,也在背街小巷中进行着。
清早,孟祥飞来到林司后自家的炒货店,到店的第一件事不是开门迎客,而是先到店门口的雨水井旁,朝里张望。“晴天的话,井里面不应该有水的,如果有,那就是有人偷排污水,要汇报。”
孟祥飞是长庆街道柳营社区的一名“井长”,同河长一样,也是管理水环境的,不过更进了一步,管的是家门口的窨井。
其实,窨井水与河水水质息息相关。下城区城市道路约有雨水边窨井(专门收集路边雨水的排往河道的窨井)12800个,而这些窨井流入雨水管道最终流向周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支流——中河和东河。
一些沿街的小餐饮店在日常经营中,有时却直接向路边的雨水井倾倒厨余油污、洗碗水等污水。这些偷排的污水在下雨天通过边窨井溢流到河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河水的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影响河道水质。
“自从当上了井长,先是把自己管好,也要监督别人。”从2017年成为下城区第一批井长,孟祥飞越干越有劲头,这些年工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发现有人偷倒垃圾、乱接管道也会去劝阻,后来就成了‘美丽河湖’的志愿者,经常参加护河活动。”
据了解,目前杭州市下城区共有169名井长上岗履职,发现、阻止、报告并处理偷倒事件500多起,不少对排水重难点用户成为了“井长”。
治理的是水环境,换回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河公园,还有老百姓美好生活愿景的实现。”长庆街道柳营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站长章理笑道。
今年夏天,下城区凤鸣苑小区创造了一项纪录——仅用了37天,就完成二次供水改造项目施工,开创杭州全市最快施工纪录!
“我们小区是2006年建成的,其中有一幢高层电梯房,通过地下自建的蓄水池加压供水。”凤鸣苑小区业委会主任周惠诚坦诚地告诉记者,在二次供水改造项目进小区之前,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原来蓄水池要定期清洗。“就觉得水不是那么清爽,烧水壶用几次,就结上厚厚的一层垢。”
↑凤鸣苑居民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二次供水改造,虽是居民迫切之需,但因涉及部分水管线路要入户,会影响室内装修,因此也有不同意改造的住户。
于是,下城区成立工程专项小组,由下城区城管局、杭州市水务集团、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环东业委会以及环东物业统筹联动,实现“一盘棋”统一指挥推进。
“工作真的做得蛮到位的。”周惠诚说,在施工前期,街道牵头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图纸评审、内部协调、工程开工等会议,明确费用收取、施工进场、材料堆放、一户一表申请、停水接割等事宜。还通过张贴公示、发放意见表等形式,征集居民关于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意见建议。“全过程公开透明,我们能感觉到,这是在为我们做打算。”
现在,凤鸣苑小区148户高层住宅居民顺利通水,共计更换水表143只,泵房也焕然一新,恰逢千岛湖引水工程通水,大家纷纷点赞:“以后能真正喝上千岛湖水了!”周惠诚特别高兴。
凤鸣苑小区二次供水改造
仅仅是下城区政府将民生小事做细做实的一个缩影
把好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是他们的初心之举。当下,杭州全市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下城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回龙庙前4弄,是杭州最先揭开面纱的老旧小区改造样板房。
推开崭新的铁门,路面上是新铺设的地砖,进门转角是一处全新的报箱和牛奶箱,楼道门换上了现代化的智能门禁系统,随扶梯而上,墙面雪白敞亮,两侧都挂上了小区的老照片,楼层高的走累了还能打开可收缩座椅坐下小憩。小区住户王美华对改造一新的房子特别满意:“几乎和新小区一样了!”
今年以来,下城区在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中先行先试,共涉及5个市级试点项目、3个区级试点项目,目前正在扎实推进当中。
↑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回龙庙前4弄
9月初,下城区研究出台了《下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下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及《下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操作工作手册》,潮鸣街道还推出了全市首幢老旧小区改造样板楼。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下城已走在了全市前列。
改变从老旧小区延伸至街头巷尾。
↑麒麟街
让老街巷陌“开口讲故事”,下城区率全市之先提出了“美丽街巷”提升改造工程。“下城是个老城区,走到哪儿都有故事。但要把积灰的故事挖掘出来,让人们走进巷子就能看懂记住,我们花了不少心思。”下城区城管局市政园林管理所副所长孔晨曦说。
很快,天水巷、麒麟街、窑瓶巷、东园街、文昌巷……一条条小巷焕发出别样光彩,不仅成为附近百姓茶余饭后的休闲地,也成为游客深入了解杭州的“街头文化馆”。
↑天水巷
怎样让百姓的生活像花儿般美好?下城的回答是:“从实际出发,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上发力,无关大小,无论难易。”
下城区结合老百姓意愿,配置文体活动区域,提供“小区管家”等服务,并与美丽小巷整治、成片加装电梯、居民空间共享等相结合,努力打造具有完善设施、整洁环境、配套服务、长效管理、特色文化、和谐关系的“六有”宜居小区。
吴牙、柳营社区属于典型的老旧社区,去年2月率先试水“小区管家”。“引入‘小区管家’服务前,老小区里光保洁这一块就有三拨人,扫楼道是一批,扫小区道路是一批,清理绿化带又是另一批。以前还常发生,扫道路的把垃圾扫进绿化带,扫楼道的又把杂物扔到小区道路上的事。”长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晓聪形象地说,“现在三把扫帚变成了一把扫帚。”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管理,这意味着服务也更精准了,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经费也能用到刀刃上。
如今,“小区管家”走进了下城区10个社区,也更智慧,结合人脸识别系统,使停车更有序,火情、电梯运行、小区门禁、道路积水等大小事情都有人管。
小区管理是大事,而在公厕提升这样的“小事”上,下城区也用足了心思。
不久前,武林路上的一家公厕,成为了“网红”公厕,这里以“黑科技”当家,进门、如厕、洗手、取纸、丢垃圾,全程不需要触碰任何设备,门口还有共享充电宝和自动咖啡机。
此外,公厕还引进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部署全循化双水管模式,公厕全部的粪便水经过科技化就地处理,循环成为冲厕用水,实现节水效果。
为什么要在武林路上建设一个黑科技公厕?下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在全杭州公厕大提升背景下,结合实地所做的改变。“我们认为公厕提升,不是简单的种几棵竹子,画几幅墙绘,而是要从需要出发。”
武林路是杭城潮男潮女出没的地方,也有许多游客会经过,因此这里的公厕融合“黑科技”,不仅能为他们服务,还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水平。
按需建设,在下城区公厕提升上发挥到了极致。在下城,不是所有的公厕都千篇一律走“黑科技”路线。“比如在仓河下,会有很多老人散步,那边的公厕会把为老服务做到极致;而在武林银泰旁边的公厕,因为人来人往需求量大,则侧重在促动吞吐上做文章。”
自我加压,自我超越
当校准“人民”这一价值核心
守住为民服务这一底线
精准施政、精细服务的下城
传递出民生温度、品质信号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沈文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