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鲍森牧师简介
大卫·鲍森(J.David Pawson)1930年出生。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圣经释经家、神学家、牧师,是英国当代圣经权威教师。他笃信圣经为上帝的话语,无误无谬,毕生研经与教学。原为循道会牧师,后受邀至浸信会牧会,他所牧养的Guildford教会(Millmead Centre)后来成为英国最大的浸信会。
《旧约纵览》和《新约纵览》系列以概论的方式解析圣经,讲述上帝和祂的子民之间那段爱的史诗。大卫‧鲍森牧师利用地图、图表、模型,讲解新旧约每一卷书的背景、写作目的、意义和关联,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宏观的角度,逐卷查经,有别于一般章节式的查经法,大卫‧鲍森牧师以清晰的思路,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每卷书的脉络,并提供详细的历史地理背景,帮助读者抓住每一卷书的精义与梗概。无论对于初信者以及忠实的信徒都是大有裨益。

【正文】大卫鲍森新约纵览  第24讲:希伯来书(一)


视频:第24讲:希伯来书(一)
文字(字幕整理):第24讲:希伯来书(一)
一、看似深奥难懂的一卷书信:
    有人觉得希伯来书是新约圣经里面最难了解的一卷书信。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这卷书信谈到很多跟犹太人有关的事情,犹太人读起来备感亲切而外邦人却觉得不相干。
    (二)、读希伯来书,确实需要对旧约圣经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利未记这卷书。基督徒想把圣经读完一遍时,常常会卡在利未记这里。
    (三)、希伯来书中有一些论点,现代人难以明了。希伯来书所使用的希腊词汇是新约圣经中最精炼的,最接近古典希腊文,就连英译本的遣词用字都修饰的很好。古典希腊文是学者和教授所讲的语言,新约其他书卷是用「通用希腊文」书写的。上帝要用普通人的语言来写祂的圣经,而不是学者使用的语言。
    当然,也有很多人很喜欢这卷书信,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原因:
    第一,这是谈论「信心」的一卷书,尤其是第十一章,读起来觉得深有同感。
    第二,这卷书可以帮助基督徒了解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之间的关连,巧妙的指出基督信仰跟从前的圣殿仪式有什么关联。也能帮助我们基督徒该如何看待摩西的律法。
    第三,读希伯来书可以更认识基督,对耶稣有崭新的认识,远胜过其他书卷。读希伯来书时,你会发现「更好」这个词是贯穿整卷书的关键字。作者一直说耶稣更好,耶稣更好,用「比较」的方式强调耶稣比天使好、比先知好、比其他人都好。
二、「新约圣经」之谜:
    如果不晓得希伯来书的写作目的,会觉得书中有些内容好像格格不入、没有关联。但如果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会豁然开朗,会觉得每句话都有关联。不过,在掌握这个关键之前会发现一些难题:
    第一,对写作当时的背景了解很少,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
    第二,不知道这封信是寄到哪里。但信中最后有一个线索:「从意大利来的每个人也问你们安」。可以推论出这封信是寄到意大利,而且是寄到罗马的教会。
    第三,从这条线索可以推测出这封信是寄给罗马教会的基督徒,而且是给教会中的「犹太基督徒」。
    第四,这封信的写作时间显然是在「罗马书」之后,因为信上提到的一些事在保罗写罗马书时还没发生。而且那时耶路撒冷圣殿和献祭仪式仍然存在,所以显然是在西元70年之前写的。
三、写作背景及目的:
    既然知道希伯来书是在保罗写罗马书之后、公元70年之前写的,那么,这段期间内发生了什么事呢?答案是:有个叫「尼禄」的人登基做罗马皇帝。这就是希伯来书的写作背景。这个时期的基督徒,开始受到迫害,希伯来书中也提到了迫害。虽然还没有基督徒殉道,但是在财物、家庭方面却饱受损失,甚至已经有基督徒被关 进牢房,受迫害的基督徒包括外邦人及犹太人。
那为什么这卷书信只写给犹太基督徒呢?答案很简单,可以解释这卷书的内容:犹太人有办法躲过迫害,但是外邦人却躲不过。犹太基督徒如何躲过迫害?就是回到 犹太会堂。在当时的基督教是非法的宗教,基督教会是地下教会;但犹太教是合法的宗教。这种情况下,外邦基督徒无处可逃,但犹太基督徒可以回到犹太会堂,好 让全家人不受迫害。犹太基督徒可以说自己回头信的是同一个上帝、我所敬拜的仍是耶稣的天父。但是,他们必须付出一个代价才能回到犹太会堂,那就是:在会堂 前面公开否认耶稣是弥赛亚。很多犹太基督徒为了子女的安全,选择回到犹太会堂。所以,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阻止犹太基督徒回到犹太会堂。希伯来书 从头到尾都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又是恳劝、又是警告,提出各种论点来说服他们别走信仰的回头路。因此,作者的用意不是在讲解教义,也不是在讲解基督, 而是「恳劝」他们:别走回头路!要继续前行!
四、希伯来书的内容架构:
    这是一封「鼓励」的书信,也是一封「严厉」的书信。作者不断的警告,也不断的恳劝在各章中,先是论述一件事,再来就是警告与恳劝,一直轮流。有趣的是, 越读到后面,论述」与「劝勉」的比重逐渐改变。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论述很长,劝勉很短;再来的部份,论述越来越短,劝勉则越来越长。最后第十一章的论述之 后,十二、十三章都是劝勉的话,重心由论述转到劝勉。所以希伯来书前面比后面难懂,「论述」难懂但「劝勉」容易了解。再来,「让我们」一词在整卷书信中出 现了有13次之多,而光是十二、十三章就高达8次。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希伯来书的架构:
A、负面消极的对比(1-10章)『别走回头路』
1.儿子比仆人更好(1-6章)
好过 先知、天使
   使徒【摩西及约书亚】
   祭司【亚伦及众子】
2.本体比影子更好(7-10章)
好过 祭司【麦基洗德】
   原本的约
   献祭【一次献上】
B、正面积极的连贯(11-13章)『要继续前行』
1.对神持守信心
亚伯 以诺 挪亚 亚伯拉罕 以撒 雅各 摩西 约瑟 约书亚 喇合 基甸 巴拉 参孙 耶弗他 大卫 撒母耳及众先知
2.定睛仰望耶稣
信心的创始成终者
新约的中保 营外受苦的那位
回教徒是很难信主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信耶稣是走回头路,他们相信穆罕默德才是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位先知,他们接受耶稣是先知,但祂不是最后最好的那一位。这种想法当然不对,耶稣才是至高的那一位。就算穆罕默德再崇高,他也不是上帝的儿子。
在旧约圣经里有耶稣的许多影子,有人称之为「预表」。在希伯来书则称之为「影子」。读旧约圣经就是一直在读耶稣的影子,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读「利未记」这 卷书就是在读耶稣的影子,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读懂。「献祭」就是十字架的影子。「献祭的牲畜」、「逾越节的羔羊」就是耶稣的影子。现在我们不必再看羔羊, 因为我们已经有耶稣了。本体会投射出影子,而我们已经有了本体。
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时候,以撒几岁?是8岁?还是12岁?每个犹太人都会告诉你以撒是三十几岁。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男子可以轻易板倒他老爸,但以撒却选择顺服。这是因为我们将创世纪分章,就忽略了下一章接下来的事件,谈到撒拉过世。从撒拉91岁生以撒到撒拉127岁过世,你如果知道以撒当时大约33岁,耶稣的影子就更清楚了。而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摩利亚山,正是耶稣被钉十架的地方。当天使阻止亚伯拉罕杀以撒后,亚伯拉罕转身一看,有一只公羊 两角扣在荆棘丛中…...。几世纪以后,上帝的羔羊头戴荆棘,在摩利亚山上被献为祭。
五、负面消极的对比:
在这里作者问:为什么要回去旧约?如今你们已在新约中,这个约的根基是「赦免」还有「遗忘」。这是非常奇妙的恩典,上帝不但要饶恕,也要遗忘,再也不重提 旧事。「我要和你立新约,不再记念你的罪。」我们需要记住,上帝饶恕之后就会把这件事忘记。问题是我们忘不了,所以才无法饶恕自己,也很难饶恕别人,因为忘不了他们所言所行。但上帝说:「我不再记念你的罪。」那是新约。你们甘心回到旧约吗?
作者又说:而且你们从现在起,每天、每周、每年都要不断地献祭,难道说你们还要带鸽子和羊,割开牠们的喉咙让血流满地吗?这原是上帝的命令:不流血,罪就 不得赦免。但是你们现在已经有了完美而且足够的祭了,已经不再需要了,现在你只需要耶稣的血就够了。这就是希伯来书的信息:难道你要放弃最好的,退而求其次吗?
六、正面积极的鼓励:
希伯来书的前半段作者比较了新约和旧约,而后半段作者强调新旧约的信息是连贯的。有些旧约的东西已经废弃不用,因为是影子,而我们已经拥有本体。但旧约有 一样东西到新约仍然适用,那就是「信心」。要知道,我们在基督里得到的启示,旧约的信心英雄他们都没有,他们也没有圣灵的浇灌,即使到死都没有看到应许实现,但他们仍然继续相信。这样的信心值得敬佩,我们需要效法他们的信心。
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是以色列的族长,上帝将他们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我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这是上帝的名字。
喇合是这批名单上第一个女人。她是个外邦人,还是个妓女,却把她自己的未来完全寄托在上帝的子民身上。她在耶利哥城帮助以色列的探子藏匿,结果当耶利哥城被攻陷时只有她这一家逃过一劫。圣经将她列为「信心的榜样」,不只希伯来书提到她,雅各书也提到她,甚至她的名字也出现在耶稣的家谱上,她是大卫的高祖母。
关于这些信心英雄,请注意两件事:
第一,他们的信心,是付诸行动的信心。挪亚因着信造方舟;亚伯拉罕因着信献以撒;摩西因着信做了这个;基甸、参孙因着信做了那个…,用你的行动,让我看见你的信心。所以,真正的信心要有行动。
第二,十一章有一节经文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未看见所信的事成真。但是有些人就算看到也还是没有办法持守信心。他们的信心,不只是在布道会上决志相信而已,而是一生坚定相信,即使没有看见应许成真。我们要效法这种信心。
图片、表格:第24讲:希伯来书(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