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鲍森牧师简介
大卫·鲍森(J.David Pawson)1930年出生。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圣经释经家、神学家、牧师,是英国当代圣经权威教师。他笃信圣经为上帝的话语,无误无谬,毕生研经与教学。原为循道会牧师,后受邀至浸信会牧会,他所牧养的Guildford教会(Millmead Centre)后来成为英国最大的浸信会。
《旧约纵览》和《新约纵览》系列以概论的方式解析圣经,讲述上帝和祂的子民之间那段爱的史诗。大卫‧鲍森牧师利用地图、图表、模型,讲解新旧约每一卷书的背景、写作目的、意义和关联,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宏观的角度,逐卷查经,有别于一般章节式的查经法,大卫‧鲍森牧师以清晰的思路,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每卷书的脉络,并提供详细的历史地理背景,帮助读者抓住每一卷书的精义与梗概。无论对于初信者以及忠实的信徒都是大有裨益。
上一讲:

【正文】大卫鲍森新约纵览 第29讲:彼得前后书(二)
视频:第29讲:彼得前后书(二)
文字(字幕整理):第29讲:彼得前后书(二)
今天,我们要再谈彼得前书的三个主题。上一集我们谈到救恩需要有稳固的得救根基,才能够面对压力;另外谈到受苦,如何的来面对苦难。但是这卷书信的重点竟然是顺服。学习顺服,学习接受事实。不过彼得所强调的顺服不只是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彼得他说,首先要学会顺服在上位有权柄的人。你是公民,是在下的人,所以要尊敬皇帝,为君王、为政府祷告。不管是在全国或者是地方上,基督徒有责任做守法的公民。在别人的眼中应该是守法的公民,乐意纳税。当初就是因为纳税, 耶稣才会降生在伯利恒。而且这是我们为所得纳税,所以我们应该乐意去做。基督徒不该抱怨要纳税。我们要尊敬在上位者,为他们祷告,在别人的眼中应该是忠心的公民。但这不表示要百依百顺,我们对在上位者的顺服是有限度的。彼得就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顺服神而不是顺服人。当时的官长禁止彼得他公开的传讲耶稣,所以彼得就说我们必须顺服神而不是顺服人,所以对在上位者的顺服是有限度的。我们不能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不道德或者是违反上帝律法的事情。顺服有限度,但是基督徒必须做忠心的百姓。如果成为忠心的百姓,就不应该因为违逆在上位者而遭到逮捕。这是初代教会中第一种受苦的人。
第二种受苦的人是遭非基督徒主人虐待的奴隶。当奴隶实在很可怜,因为整个人都是主人的财产。当奴隶没有自己的金钱、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任何权力。很多主人都恶待奴隶,如果奴隶信主的话,那么主人会对他更坏。主人会认为奴隶他跩起来了,所以要尽量的对他加以打压。彼得说:做奴隶的要顺服主人,学习顺服, 不要反抗,不要无理或怨恨不平;不只顺服好主人,而且也要顺服坏主人。因为有些人认为对方必须是好人,我们才要顺服。但是彼得说,即使主人严苛,我们也要顺服。
第三种受苦的人是丈夫不信主的基督徒妻子。这是很困难的情况,要做到真是十分痛苦。彼得说:做妻子的要顺服妳的丈夫,即使丈夫不信主也要顺服他。彼得给了很好的忠告,教妻子要如何帮助丈夫信主。他的做法跟我们的做法相反。当妻子比丈夫先信主的时候通常会做两件事:第一是不断对丈夫说教,第二是为丈夫祷告, 而且是跟其他的基督徒妻子一起为不信主的丈夫祷告。彼得说这两种都不好。「说教」是最糟糕的做法,他说你必须不用言语来赢得他的心。很多基督徒妻子从教会回来会跟丈夫唠叨说:你今晚应该去教会的,牧师根本就是在讲你的问题。对吧!各位,这种妻子大多在三个月之后会后悔自己对丈夫说教。妳必须不用言语来赢得丈夫的心,那应该怎么做呢?彼得说,让自己变得更美,更容易相处。这个做法很简单,基督徒妻子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美。彼得对外表的事谈的很多,彼得前书三章特别谈到美,如何变得更美。不是美艷,是美。美艷属于40岁以下、美属于40岁以上的女人。我是讲真的,我所见过最美的女人是哈里斯小姐。我第一次见到 她的时候她已经84岁,脸上的皱纹多的不得了,我对她说:「希望妳不介意我说妳的脸很美。」她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之外,她说:「很多人都这么说。」接着她 说:「我年轻的时候长的真的很丑,没有男生要跟我约会,也没有男生请我去跳舞。但是我27岁的时候爱上了耶稣,接下来那个礼拜我的心情都轻飘飘的,我好快乐,因为祂那么爱我,我甚至请耶稣拿走这份喜乐,免得我倚靠喜乐而不是倚靠祂。」我听过很多基督徒求上帝拿走他们的忧郁,她是我唯一听过求上帝拿走喜乐的 一个。她说:「妳爱谁,就会像谁,所以我今天才会有这张脸。」我永远忘不了哈里斯小姐的这番话,她从彼得前书三章找到了美的秘诀,所以这表示妳越老就会越美。这是不是好消息?是。也许不再美艷,但是美艷算什么?彼得说要让自己变得更美,更容易相处,妳的丈夫会说,耶稣把我的太太变得更好。但是妳知道很多丈夫怎么说吗?耶稣抢走了我的太太,我太太不再属于我了。所以做妻子的要学习顺服丈夫。很多女人一天到晚的跑去教会,在属灵上不断的往前冲刺,可是丈夫却停 留在起跑点上,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像一家之主。
我可以给一个实际的忠告吗?有一次我去南威尔斯讲道,会后有个妇女来找我。她说:我有一个问题。我问她:「妳有丈夫吗?」她说:「有。」「妳的丈夫是妳的问题吗?」她说不是。「妳有没有跟丈夫谈过妳的问题?」她说没有。「为什么不跟他谈?为什么来问我?」她说:「他没有信主,我的问题是属灵上的。」我说:「妳为什么不去找他谈呢?」她说:「你不懂吗?他没有信主啊!他对属灵的事没有兴趣,我怎么可能问他属灵上的问题呢?」我说:「很简单,你就直接问他,你只要相信上帝会透过妳向妳的丈夫说话那就行了。」她说:「可是他没有信主啊。」我告诉她:「上帝有一次还透过驴子向人说话呢!」各位,上帝既然可以透过驴子向人说话,也可以透过妳向妳的丈夫说话。十个女人会有九个接受这个说法,并且一笑置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们对丈夫的看法。但是这个女人是例外的那一 个,她生气地走了,气了我一个月。她说:千万不要去找大卫鲍森,她一点都不会同情妳的配偶不信主。可是十八个月以后,我在下沃斯顿谷讲道,她又来了。她对我说:「我有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这次跟我的丈夫有关。」我问她是什么问题,她问:「如果丈夫的灵命比我成熟很多,那怎么办?」我问她:「这话是当真的吗?」她说:「当真,我先生就坐在后面。」我问她怎么会这样,她说:「我气了你一整个月,后来我实在没有办法,就把我的问题告诉了我先生,结果他竟然帮我解决了。我不知道是他比较意外还是我。但是从那天起他开始对信仰产生兴趣,现在他信主了。可是他为了赶上我,灵命进步神速,甚至超越了我。」她说我不喜欢他领先我这么多。我说:「妳的问题就是你想操纵这个婚姻关系,妳不喜欢他信主,也不喜欢他对信仰火热,妳只要他跟妳一样,妳要学习跟在他旁边。」各位,彼得在这方面很有智慧。他说:妳们做妻子的带给自己不必要的痛苦,因为妳们离丈夫越来越远。但丈夫觉得妻子信耶稣之后变得更好、变得更美、变得更容易相处, 就比较会想去教会。彼得很了解这些事,因为他自己也有妻子。
再来是第四方面的顺服,这种顺服不必受苦,所以没有和前面三项一起讲,而放在最后一章。他说:你们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要学习顺服年长的人,学习由他们带 领。先知以赛亚向以色列宣告的咒诅当中,有一个就是因为他们不肯照上帝的吩咐去做,反而让妇女还有年幼的人带头。这样的惩罚实在非常可怕。这跟我们的情况 并非毫不相干,让妇女和年幼的人带头。在敬畏神的社会中通常是年长的人带头,彼得说:年幼的要尊敬年长的。但是他并不是指盲目的服从。我们知道,人所要求的盲目服从,会造成很大的压力。顺服是一种态度,彼得是说,要在生活中培养自己不反击的态度、不报复的态度、不攻击的态度、不坚持己见还有不力争权力,否则苦难来临的时候你将无法面对,所以现在就要准备好。我要跟各位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我一向敬重的基督徒,他现在年纪很大,住在南海岸。有一次我对他说:「我觉得我不可能为耶稣面对狮子。」这位长者的回答很有智慧。他说:「如果你能忠心地面对今天的小争战,大争战来临的时候,祂会给你足够的恩典去面对。」 很有智慧,我永远忘不了他这句话。因为他比我年长,我一向敬重他,他的回答实在有智慧。所以我们要培养这种态度,用这个做根基。以这个为根基的时候,当苦难来临,你就能够面对。
不过,彼得前书有一段经文的意思不明确,我听说有314种不同的解释。呵呵,我最好说一下,因为你会发现彼得前书只有这段读不懂。这里说耶稣的肉体被治死,可是在灵性上复活了。祂曾藉着这灵去传道给挪亚洪水时代悖逆的人;隔几节后的经文又说:为此,就是死人也曾经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灵性靠上帝活着。有一些自由派的传道人就根据这段经文说:人死后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可以听到福音。可是其他所有的经文都说不可能,人一死,命运就已经决定,生死之间隔着 不可跨越的深渊。但是这里说耶稣曾经传道给死去的人听。我发现所有的解释都想避开这个明显的含意,各种经文的解释都想避开这一点,因为这段经文实在太矛盾 了。圣经的教导都是说人一死就没有机会再信主,可是如果你看一下字面的含意…我解经的时候都会先看最明显的含意,如果很难解,才会加以改变。这里清楚地指出耶稣从受死到复活这段期间,仍然有行动力、意识清楚并且还和他人有互动,那些人也都意识清楚并且能够与祂互动。当然你在教会里不会听到这种教导,因为所 有的圣工都会在星期五结束,到了星期天再开始,所以我们从来不知道耶稣在星期六做什么。对吗?我们常常以为耶稣从受死到复活的期间什么也没做,只是没有意识地躺在坟墓里。但是这段经文说,在那段期间耶稣只有身体是死的,可是祂的灵是活的,祂还到死人的世界传道。我可以想象彼得在第一个复活的主日见到耶稣… 我们知道耶稣见到彼得,我们不知道在哪里、什么时候、也不知道祂说了什么,但是我可以想象的出,八九不离十。我想彼得应该会问耶稣到哪里去了。耶稣说:我不在世上,我在阴间,死人的世界。彼得一定会问:祢在阴间待了三天三夜做什么呢?是三天三夜没错。耶稣是在星期三下午受死,各种证据都指出这一点。我们都搞错了,祂是在安息日的前一天受死的,但那个安息日不是星期六。约翰福音说那是一个特别的安息日(High Sabbath),每年的逾越节都是从那个安息日开始的。耶稣死于公元29年,这是几乎可以确定的。那年尼散月的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第一天,那天是星期四,那天是个特别的安息日,星期三就是14日,是逾越节前夕。这只是我的推论,可是比其他理论都符合所有的证据。其实耶稣哪一天受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祂为你受死,但是耶稣说祂会死去三天三夜。从星期五下午到星期天早上不到三天三夜,但如果祂是在星期三下午三点受死,并且在星期六晚上六点到午夜之间复 活,就和福音书的记载完全吻合。星期六晚上六点是一周的开始。我们是根据罗马历法不是犹太历法,那是一周的开始,天还没亮坟墓就已经空了。这只是一种诠释,可是你如果不接受这个推论,新约圣经有些资料就不吻合了。这个推论符合所有的证据,并且不会有一些明显的矛盾。我们再来看耶稣那三天三夜在做什么?祂 一定是跟彼得说我那几天在传道。传道给谁啊?传道给挪亚洪水时代被淹死的人。这表示那些被淹死的人也有清楚的意识,你死后也会有清楚的意识,你会知道自己是谁,会有记忆,只有你的身体死亡,你的灵魂没有死。死亡将身体和灵魂隔绝,将来复活的时候身体和灵魂会再度结合,但是我们要等比较久;耶稣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经历全部三个阶段:祂降生成了有肉身的灵,然后死在十字架上,将祂的灵交给上帝,身体被放在坟墓中,可是祂的灵仍活着,去传道给挪亚洪水时代悖逆的人,然后在复活主日的早上身体和灵魂再度结合。从祂受死到复活一直都有清楚的意识,并且能够传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异端才会教导说身体复活之前灵是睡着的…这是题外话了。我们如果按照字面的含意来看的话,耶稣是去向那个世代的人传道,可是只限定那群人而已。这里也清楚的指出福音可以拯救他们,所以这是死后的第二次机会吗?我认为是。但是只限定这群人而已。圣经上没有其他地方指出还有别人有这种机会。为什么只给他们第二次机会呢?我下面要说的只是我自己的猜测,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不会怪你,这只是我的猜测。等我将来上了天堂我会问清楚,然后再告诉你这个猜测对不对。我的猜测是:有一个世代的人,他们可以抗议上帝不公平,祢把我们全部消灭,然后应许不会再这么做。我相信上帝为了证明祂的公义和公平,就吩咐祂的儿子去向这群人传福音。我也不希望在审判日的那天有人控告我不公平。那是我的猜测。公义的上帝要弥补可能不公平的做法,祂是公义的,祂不偏袒,也许这是祂的原因。我认为不应该扭曲经文来符合我们的想法,应该要接受最明显、最简单的含意,但是不要加油添醋。这里完全没有谈到其他人还有第二次机会。英国诗人丁尼生男爵称这段经文是「更大的盼望」,死后仍有机会得救的盼望,这是普救论,圣经上并没有这样的教导。以上谈的是彼得前书。
现在我们要来看彼得后书,彼得写的第二封信。在彼得后书里谈到完全不同的情况,是写给同样的一群人,但是时间相隔了几年,风格也不相同,可能是因为这两卷书信用了不同的书记。他说他是用保罗的书记来帮他整理书信,但是这两封信仍然很像。彼得最喜欢用的一个词仍然出现在第二封信中;有些学者说第二封信不是彼得写的,我相信是彼得写的。你知道彼得的口头禅是什么吗?「宝贵的…」这是彼得的口头禅。你看这两卷书信就会发现,他一直在讲我们宝贵的信心、宝贵的耶 稣,彼得看什么都觉得宝贵,他找到最宝贵的那颗珍珠。他很喜欢用「宝贵的」这个词。你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你所珍惜的某人或某样东西。「我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相信这封信是彼得写的,但是我也相信他用了不同的书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风格不同。但这封信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因为他在这封信上是谈教会里面的危险。 我们所面对的压力有两种:一种是来自教会外面,一种来自教会里面。来自教会里面的压力比较危险。我之前说过撒但不会从外面摧毁教会,牠越是从外面来攻击, 教会就变得越大、越坚固。所以基督教诞生的头三个世纪,常常有基督徒被丢进狮子坑里,可是教会却快速地增长。东德的传道人说:在铁幕倒下以前很容易建立教会,现在大家都像西方国家一样拜金,上教会的人数一再减少。各位,当初苏联的铁幕倒下的时候,你有没有很高兴?这是福也是祸,东欧的教会已经不如以往,但是至少现在传福音的门已经打开了。撒但可以从教会里面破坏,牠可以制造敌意,这是个单纯的压力;「异端」则是个不着痕迹的压力,彼得后书就是谈到这种更大 的危险。这里有一个问题,当你读到彼得后书的时候,尤其是第二章,你会发现内容几乎和犹大书一模一样,可能你们有些人已经注意到了。这有五种可能的解释;当圣经上两个作者写出同样的内容时有五种可能的解释。这倒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要选哪一种解释?比如弥迦书和以赛亚书。你有没有注意到以赛亚书二章和弥迦书四章,「看哪,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以赛亚和弥迦说出一模一样的话。当你在圣经上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有五种可能性:

第一,彼得借用犹大的话。
第二,犹大借用彼得的话。
第三,彼得和犹大借用别人的话。
第四,彼得和犹大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对解决之道达成共识,然后各自写了一封信。
第五,圣灵给他们两个人一模一样的话。我想你可以自由选择。不过我觉得第五种解释不太可能,因为圣灵不会把人当作文字处理器,圣灵的启示并不是把人当作打 字机,所以我认为圣灵不太可能给彼得和犹大他们两个人一模一样的话。我认为彼得和犹大互相认识,不管是谁借谁的话或者两个人都借别人的话,我认为有证据可以显示他们两个人认识。彼得是耶稣亲近的门徒之一,犹大则是耶稣的亲弟弟,所以他们两个人很可能认识。
各位知道犹大书很短,跟彼得后书二章一样长,两个教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想你可以归纳出四个相同点来,你如果听过我讲犹大书的带子,就会知道我要讲什么。犹大书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卷短信,谈到教会有四种败坏的情况,教会里面出现四种病征,基督的肢体得了癌症。是什么呢?
第一种病征:败坏的信念。信念改变了,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一厢情愿的想法来看上帝的恩典;二是把基督视为众神之一。先看另外一方面把基督视为众神之 一,他们说基督不是唯一的主,祂只是众神之一,比较性的宗教。祂是一条得救的道路但得救的道路有很多条,祂不是唯一的道路。「唯一」这个词很容易得罪人, 所以他们贬低基督说祂是一条得救的道路,但不是唯一的一条。他们用一厢情愿的想法来看上帝的恩典,他们说:上帝乐意饶恕你,有没有犯罪没关系。
第二,想象这会带来什么影响:败坏的信念会导致败坏的行为,你的信念会影响你的行为。你如果改变基督教的信仰,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进入教会,不道德的行为已经进入彼得和犹大所写信的教会。如果现在的生活方式不重要,你已经有上天堂的门票,上帝乐意饶恕你,不管你做什么事上帝都会饶恕你,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 法。这种说法十分普遍,如此一来基督徒当然会继续犯罪,利用上帝的怜悯开始过着不道德的生活。
第三种病征:一个人的行为开始败坏之后,品格就会败坏。这里描述了这种败坏的信念对品格的影响,兽性会多过人性:人靠着本能行事、个性变得贪婪、满脑子邪情私欲、品格改变,不再值得信赖、容易随波逐流,随风摇摆…。这里有种种的描述,品格明显的败坏。
第四种败坏是在言语上:教会里的人会开始发怨言,开始不断的抱怨同时对传道人不肯顺服,带出各式各样的纷扰来。彼得后书和犹大书都谈到败坏的信念;信念败坏,行为就败坏,行为开始变得不道德,接下来品格就会跟着败坏。品格败坏了,言语就会跟着败坏,教会将出现很多纷扰和怨言,对传道人批评抱怨,对传道人不顺服,这些都具有杀伤力,你会发现今天有很多教会都有这种情况。彼得后书和犹大书都严词谴责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会毁了教会,根本不需要外来的压力,光从里面就可以让教会垮掉,像这样的教会绝对熬不过逼迫。
各位,彼得后书的模式和彼得前书一样,所以我相信是同一个人写的。有一段经文谈到救恩,接下来有一段经文谈到危险,然后带出应用说明应该要如何预备自己。 彼得后书的第一部分谈到了救恩,上帝的家建立在信心的根基上,门外有几级信心的阶梯通到大门口。彼得后书没有谈到这个阶梯,但彼得在使徒行传中有谈到:第 一步是悔改、第二步是受洗、第三步是领受圣灵。通到大门的信心阶梯只有这三个。进入大门后,里面有一座楼梯共七阶:彼得说有了信心还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还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还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一面爬这楼梯,就会一面建造盼望。这楼梯通往荣耀的路口,你如果想要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就不能站在楼梯下面,你必须爬到楼上,也就是培养爱众人的心。这就是教会该有的生活态度。但是彼得也强调:你一面爬这些楼梯就是一面建造未来的盼望,你越往上爬就会越确定上帝将来的作为。所以教会是以信心 为根基,一面往上爬,一面建造盼望,最高点就是活出爱众人的心,在楼上有个阳台,你就是从那个阳台进入荣耀。各位,你会光荣地进入天堂,然后在那里受到盛大的欢迎。所以,这是一个过程,不要只坐在一楼的沙发上;你要爬楼梯,住在楼上,尽快爬到楼上去。换句话说,对付异端的方法就是「成熟的灵命」。待在一楼 的人很容易听信错误的教导,但是你越往上爬,就越不容易听信异端和错误的教导;但是你如果听信错误的教导,会发现自己从后门出来,一路的滚下坡,直到沉沦。彼得在这里讲了一个重话:他说这种人不如从未听过公义真理的人。彼得说:从来没有进去过还比沉沦好。他讲的话确实很难听,说这种人就像狗转身舔自己吐出来的东西。有没有看过狗这样做?他说:你们就是这样,已经从罪中出来却又回到罪里,像狗转身舔自己吐出来的东西、像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打滚,形容的真 是很生动,但是这些话必须当真:不知道真理,强过知道真理却走回头路;不知道恩典,强过尝过恩典却又回到罪中。错误的教导会引人走回歧途、会破坏信心的根基,所以有些人走上正道却从后门出来跌到谷底,承受上帝的忿怒还有审判;但是有些人爬上楼,盼望大增,最后培养出爱众人的心,从那里进入荣耀之地,享受上 帝阳光一般的恩宠。很叫人警惕,不是吗?
接下来彼得后书的最后一章,这里是在讲未来的盼望。教会内部的一个压力是:有些人说老是讲耶稣会再来,可是怎么一直还不见人影呢?第一世纪的人就已经在问,耶稣怎么还没来?如果当时的人会这样问,那么今天的人更会这样问了。已经过了两千年,耶稣还没有再来,对吗?被人当面嘲笑,这真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 不是吗?彼得后书三章说:这些好讥诮的人在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从列祖睡了以后,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然是一样。今天也有人会讥诮说:基督教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情况没有变好,什么改变也没有。但是我们仍然有盼望,我们的盼望是将来有一天全宇宙会被大火烧尽,将会有一次大浩劫,这次不是洪水淹死人而是大火烧死人。我不是说会有一场核子战争,但是上帝会释放出宇宙中所有原子的能量。是祂把能量放进原子中,只要祂把能量释放出来,一切都会烧尽。但是在未来要出现的这场大火中,将会出现一个新天新地,有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我很喜欢讲「新地」,不要留给耶和华见证人去讲,这是我们的真理,就在圣经上。许多基督徒都只想到「新天」,其实还会有「新地」的来临,我们看启示录的时候会谈到。这个地球将会变成未来的中心,我们将会住在新的地球上,只有我们晓得这一点。大家都很担心臭氧层、海洋污染和林木消失的问题,他们很紧张,因为他们以为就只有这个地球了。我们很清楚事实的真相,我们期待新天新地来临。但是新天新地和我们所知道的地球,有一点很不一样,这不一样的地方是:会有「公义」居住在新天新地中;不再有邪恶,也不再有罪孽,不再有污秽,也不再有黑暗狡诈。彼得说你如果相信会有新天新地,就不会在乎别人嘲笑,我们既晓得这些真相,应该要活出什么样的生命呢?既然知道这个世界会过去,将来会有新的世界,而且新的世界中不再有罪恶,应该要活出什么样的生命呢?答案很简单,你会活出「敬虔」的生命,你会准备好,开始打包。我想唯有明白这点才能抵挡错误教导为教会带来的不道德行为,要将目光的焦点放在那个新的世界,那是个公义的世界。明白这点会使你持守公义,活出敬虔的生命,因为你知道若不这样做就不能加入新的世界。你要抱着信、望、爱住在楼上,为进入荣耀预备好自己。当你听到号角声响起,就可以立刻免费飞回圣地。「真棒的聚会!」这是我祖父墓碑上的 字,这是一首诗歌的歌词,在我祖父的名字下面就写着这几个字「真棒的聚会!」你若不喜欢大声的敬拜千万别去,到时候天使长将大声呼喊,号角声大到可以叫死 人起来,到时候就是这种情景:已经死了的人会坐前座,所以你如果先死了不用担心,你到时会坐前座因为你先到,我们最后都会和耶稣会合,而且还有新天新地降临。彼得叫我们要仰望这一点,这样就会活出该有的样式,加入新天新地;这样你就不会听信错误的教导而遭到玷污,即使教会离经叛道,你仍可以保守自己纯洁无 暇,不理会这个败坏的世界,勇往直前。感谢彼得给我们这两封信,这两封信可以保守我们。教会里如果出现异端,远比外面的压力还可怕,所以彼得后书在今天更显得息息相关。但是不久的将来,彼得前书会帮助我们持守信望爱。阿们!
图片、表格:第29讲:彼得前后书(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