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时刻被巨大的信息流包围着。
昨晚和前晚,我都没睡不着,我觉得对负面情绪的摄入,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
雪落在大地上,也下在我们心头。
有些东西,也不想去消解它,我希望能够长留心中。
等到有一天雪化了,消失不见,我们也要记得这个冬天的这一场雪。
但是说真的,目前身处这个阶段,哪怕没病的人,也是很难过的。
偶尔我开始怀念起以前的过年,被爸妈碎碎念,被很久不见面长辈催婚后内心的吐槽,尴尬的年终奖比拼环节……
起码,那是正常的过年,那是平静凡俗的生活。
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写些日常文情感文。
不是我不关注疫情,而是我们的注意力,也需要偶尔的转移,情绪需要偶尔的出口。
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对一些事形成新的看法,将一些人长留心中。
年前我发了那篇《等得及的话,还是找个95后老公吧》之后,让我意外是,除了很多女生来给我留言讲述姐弟恋的“爽点”之外,后台收到最多的消息,竟然是这个类型的:
年龄差这么大,你爸妈不反对吗?
他爸妈怎么看呢?
如果爸妈反对,你会怎么应对呢?
我惊呆。
本以为我已经很晚熟了。
我是青少年期没有叛逆过的人,老老实实读书的乖乖女,没早恋没逃学没有彻夜上过网吧。
但按照发展心理学,这个叛逆过程是一定要经历的,所以我的叛逆期来得特别晚。
将近30岁,才开始确认个人边界,才渐渐发现“我本位”。
于是,现在的我根本就没把这个“爸妈同意”的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疑难——因为很确定自己要什么,其他问题我就见招拆招。
爸妈反对的理由,不过就是你本来也需要面对的事情,所以这个“反对”,它不会单独成为一个问题。
那不是一个负面因素,只是你会遇到连续事件的一环。
如果他们的疑问能够理顺,那么这种反对也就自动瓦解了。
比如说,有个朋友找了一个小男友,这个男孩子方方面面都挺好的,可以说无可挑剔。
可她爸妈不乐意,或许是担心没有“未来”,但作为父母,也不想说出“你觉得你怎么可能配得上他”这种话。
于是他们说,他比你小六岁,这个生肖不合,你们是冲的。
但是呢,有人给她介绍大六岁的男生,跟小男友同一个生肖,爸妈却兴高采烈愿意了。
搞笑吧,你说说,这叫啥反对的理由。
这个直接就给你瓦解了嘛,根本不是因为生肖,就是他们觉得年长的比较有结婚的迫切愿望,或者比较愿意照顾她,她在年长的人面前比较有优势感,更容易有结果。
但这个逻辑,在她这个个案里根本不成立,实际上反而是小男友非常主动,年长的那位相亲对象倒是有诸多挑剔。
所以你要搞清楚,他们反对的本质理由是什么,能不能成立。
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长大,也没有叛逆过。
还在把能不能被他人接受,别人会怎么看待(父母也是他者),来作为做不做一件事的重要指标。
那还要长大干什么呢?
长大不就是为了拥有独立人格,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么。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口口声声喊着想谈恋爱,但是压根儿谈不上。
真不是社交圈太小的问题,而是他们还没有为这事做一点努力,还没有开始突破本来的生活方式,就先被自己的潜在顾虑给打倒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
因为总是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帅哥小男友候选人还一个都没有,就害怕要面对困难了。
这么说吧,做任何一件有收益的事(快乐当然也是收益),就一定是有风险的有困难的,难道就统统不做了?
你考研还有考不上的风险,那你还花一年时间准备呢。
中国人本来就缺少情感教育,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默认的“恋爱逻辑”,至少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一个是大家把感情模式,想象得太美好了。
另一个是,把“见父母”这件事看得太隆重了,一般都是“定下来”后才看父母。
千面娇娃杨老师发过这么一条微博:
很难跟年纪小的人讨论爱这件事。他们默认的理想的爱就那么几种,还全部都是真挚而不掺杂质的,具有完美道德的,经得起推敲的。但摸爬滚打过来的我们发现不是的,我们连那么千疮百孔脏兮兮的爱都挽回过好几次,还挽回不住。你对我说爱是容不得一粒沙,我该如何向你解释自己都是自带干粮主动走向撒哈拉……
哈哈哈,很简单,因为没有真刀真枪去爱的战场上跟人交手过的人,脑海里默认的爱情模式都是从文学作品里来的,要么偶像剧。
说起女追男,就是《恶作剧之吻》,女的几乎弱智了,但只要感情深,就不怕没回应。
说起高低配,就是王子偶然撞到灰姑娘,发现她好特别好倔强好与众不同,而王子门当户对的未婚妻都是美艳坏女人,当然要跟灰姑娘组队打败全家人啦。
说起两小无猜,就是校园白衣自行车,你给我买早点来我给你抄笔记,然后从校服到婚纱。
但是现实中的爱情,跟作品里的不一样,不是平滑的,干脆的,坚定的,反而经常是没回应的,黏黏腻腻的,甚至是无声无息的。
有回应的,也可能充满了各种偶然性。
有人还差一年博士毕业,女朋友跟人跑了,他难过得天天借酒浇愁,渐渐跟跟前女友的室友走近,有天不小心发生了点什么,女方怀孕,两人火速奉子成婚。
有人脚踏三条船(其中一条在国外),并不着急结婚,结果其中一个本来被她视作“炮友”的男生,因母亲突发疾病,打了越洋电话向她求婚,她一感动,急匆匆就嫁了。
有人失恋后去散心,在旅途中遇见了心动的对象,两人讲好谈十天的恋爱,旅途结束后就各奔东西(我觉得他俩就是YP)。谁知半年后,他工作调动来到了她的城市,办公室还在同一个CBD,联系后发现彼此都还单身,就顺理成章地约会恋爱了。
这些,都是我身边朋友真实发生的故事。
都是不能在婚礼上,原模原样展示出来的爱情故事,都属于不能说的秘密。
人家还都是有正常工作,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人,并不是什么胡来的混子。
第一对已经有二胎了,第二对结婚也五年了,感情都很好,第三对也在认真交往着。
现实经常是这样,充满了巧合,算计,顺便,和冲动,好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都是人生走到这里了,那就顺水推舟吧。
可是人家也并非没有感情基础,没有人品。
我这么说,不是讲大家都去瞎鸡巴谈恋爱过日子好了,而是说可以放下对感情的完美主义想法。
它的发生、展开、结果,不会遵循某几种模式,也常常不是按照你的预测剧本走的。
一定要预测情感走向,是自寻烦恼。
有天我的闺蜜群里,大家居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霍建华和林心如是不是炮友奉子成婚的。
我就觉得,这有啥可讨论的?
他俩是炮友又怎么样,男未婚女未嫁,都是自己愿意的。
是相熟多年的朋友了,合作几次都挺成功,这番结合也很般配。
这婚结的,感情基础和了解程度都足够,就算婚姻失败了对他们的人生也没什么影响。
所以是不是炮友发展过来的,有什么关系呢,有人唱衰又怎么样呢。
他俩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自己能决定,也能为决定负责,开花结果不是已经足够好了吗?
我们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点,就是看起来对感情很重视,但是很多人都是到了最后关头,才去“见父母”。
你都谈了两三年才见父母,那这时候父母的反对,哪怕理由成立,你也听不进去了。
这就跟快结婚了才去婚检,发现了传染病,左右为难一样。
早干嘛去了?
难道不应该准备要开始正式恋爱的时候,就问对方要体检报告看看吗。
我觉得就不该把“见父母”弄成一个仪式,应该早早就随时可以见到,像见朋友一样自然,像美剧里演的那样。
就是让他们知道一下,你在交往一个什么人,而不是只有确定要跟这个人结婚了,才正儿八经得带去“拜见”。
父母提出意见,如果有道理,那正好再继续谈下去,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说的问题。
如果没道理,那就该忽略忽略,该做思想工作的做工作。
非到了决定要结婚了才见,那不是大家都尴尬吗。
如果同意了父母的意见分掉,等于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屁,前面都白谈了。
如果不分,又容易跟父母搞到两败俱伤,大家难堪。
他们的意见是不是“有道理”,本来就需要你本人再思考,需要你懂得基本的人性规律,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带着情绪,很容易做错决定。
元宵快乐,祝新年有人爱。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Herm一直在这里

关于作者:见小曰明(ID:smallsharing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被伪自律榨干的年轻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