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务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荠麦青青
洞烛幽微,发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在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场,无人可以幸免。我申请长驻留观室,进行下一步的病情分检工作。
这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张旃向党委递交的请战书。
写下请战书之前,张旃并没有与同在人民医院工作、担任神经外科副主任的丈夫——李明昌教授商量。
面对张旃的“先斩后奏”,李明昌只问了4个字:“想好了没?”得到妻子坚定的回复后,他说:“我支持你。”
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告诉丈夫原因时,张旃的理由很简单:“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无论是急诊留观室,还是隔离病房;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在这场艰难的抗疫战争中,在这场全民都被裹挟进灾情的洪流中,危险随时存在,战场处处可见。
但长驻急诊留观室,就意味着接触高危病人的概率和被感染的概率远比在普通门诊大得多。但张旃却说:“病毒来了,既来之,则战之。
在2003年的那场“非典”中,北京有超过 300 人被确诊,其中包括很多在诊治和抢救病人过程中被感染的一线医生,他们有的已经殉职,而在非典后遗症患者中,有近一半,都是医护人员。
但17年后,更严重的疫情发生后,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的医护人员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第一线。
他们付出热血,甚至生命。
其实,回溯张旃的职业履历,她的请战之举与此前的工作经历一脉相承。
2003年,张旃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任职期间,就承担了大量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这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培养了“沉着冷静、科学应对”的高度职业素养。
从1月18日至今,张旃始终在急诊留观室坚守直面疫情。
此后疫情传播的大规模、复杂性以及危险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1月19日,夜班,兼顾发热门诊和二楼留观室。还没到上班时间,就开始接会诊电话。从5时到10时45分,一共24个医疗电话。
“1月20日,8时到17时,54个工作电话,40多个病人查房,全院大会诊3次,急会诊多得不记得了。午间休息10分钟,因为低血糖犯了……”
由于低血糖犯了,那短短的10分钟调整成了张旃最奢侈的休息时间,除此,她一刻也不舍得耽误,因为那是在与病魔甚至死亡争分夺秒地抢时间。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大医者,岂止需精湛之术,更兼富济世之心。
2月1日,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
“妈,等你回来。
“日历上,她自1月17日后,就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2点之后睡的。
这段文字是郑杰此前发布在自己公众号上的文字。
郑杰与母亲李兰娟
从视野里消失了整整6天的母亲让郑杰既担忧又心疼,但谈及母亲的再度出征却显得不乏从容:“我们虽然担心,但更多的是相信。她做事有一股倔劲。
这位从儿子眼中消失了6天的母亲,就是业已73岁的中国传染病学家李兰娟院士。
其实早在1月18日,李兰娟就同84岁的钟南山院士等一起赶赴武汉防疫前线。
1月22日,面对快速扩散的疫情,一向以果敢冷静著称的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重大举措。
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所以她和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去看了现场,然后连夜回到北京汇报。
就在2月1日,《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这是李兰娟院士在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再度出征武汉。
当她的行为被无数人讴歌和赞美时,她却将其视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国家的大事,义不容辞。
“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而且祖国确实需要她,所以我们只能在后面默默地支持她。
作为儿子的郑杰,那天在母亲出发后,用一条“等你回来”表达了对73岁母亲平安归来的翘首期盼。
而近日,李兰娟带领的团队公布了关于此次疫情的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
17年前,她首创的新疗法就曾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李兰娟院士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快乐?我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过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敬爱的党组织:我叫陈萍,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师,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今天我怀着无比诚挚与激动的心情,在武汉抗战疫情的前线,真诚地写下这份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申请火线入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将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疫区救治前线展现一名医务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写下这份入党申请书的人,是一名90后的护士陈萍,今年28岁。
除夕前看到医院发布的关于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请求奔赴疫区去战地支援。
作为家中乖乖女的陈萍对父母很孝顺,因虑及过年无法陪伴在双亲身边,便特意叮嘱弟弟一定照顾好家人。
大年初二,陈萍就整装与队友们奔赴了武汉。
灾区第一线,疫情之重,任务之巨,不仅极大地考验着她与同行们身体的承受能力,也是对她们意志和心理的巨大挑战。
但和平时代的“天使”,在非常时期,成了孤胆勇士。那份入党申请书是陈萍在火线执行任务的第5天写的。
“我很清楚接下来将会面对什么,心里会有些许紧张和担心,但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我会坚守到战胜疫情的最后一刻,请党组织在防控疫情的战斗中考验我!”
哪有什么荣誉光环能比生命更重要,如果有,那一定是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陈萍是90后,敖忠芳教授也是“90”后,今年业已92岁的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坚持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我来(出诊),肯定不要增加医院的负担,不要医院接送,我要自己走,医院的领导不要担心,万一我)出了事情怪医院,我说不是这样的,作为医生来讲,这个医学的战士,死在战场上,死得其所,我自己愿意来的,我承担这一切!
作为一名血液专业领域令人尊敬的医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级专家组组长,敖忠芳在从医长达67年的生涯中,自始至终,把救死扶伤当做己任。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敖忠芳做到了!医者仁心,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以耄耋之年奋战于一线。
前几天,一则丈夫为妻子送行的场景感动了很多人。
在四川奔赴武汉的医疗援助队出发前,车窗外的丈夫对妻子带着哭腔喊道:“赵英明,听到没有,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老子包一年的家务!
坐在车窗边的妻子赵英明转过了脸,也许那一刻她已泪水盈眶。
当灾情成为命令,当天职成为召唤时,舍小家,为大家,成了很多医护工作人员心中最顺理成章的事。
“护士长,我把父亲的事情处理好,改签商务车尽快回医院报道。我曾经参加过汶川大地震抢救工作,我有经验!家里人也都非常支持我,让我去吧!”
“护士长,我的二宝可以断奶了,我要请战参加医疗队,报上我吧!我已经和家人商量好了,他们都很支持!我经验丰富,又是咱科的感控员!”
“我们单身,无牵无挂,我们年轻,干劲十足,让我们去吧!”
“疫情面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相信科学,相信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这是郑州黄河中心医院康馨病房医护人员的请战书。
他们为人子,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很多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当抗疫战斗打响后,他们的首要身份就是“医生”!
请战书
蝼蚁尚且贪生,人焉有不畏死者?只是他们内心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让他们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毅然选择了前进,而不是后退!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新建小汤山医院,组织调遣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火速增援,主动请战以及被抽调来的广大医学工作者,倾力抗击非典,最终取得了胜利。
非典战役结束后,所有援助的医疗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与岗位,逐渐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17年后,当更猛烈的疫情又一次降临时,这些当年为抗击非典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医护战线的英雄们,再度申请,支援武汉!
“我们特此向院党委请战,愿为战胜新SARS样疫情,随时听候调遣,我们小汤山全体队员都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在请战书上,他们签下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也许,在没有重大考验的寻常时期,他们的职业显得平凡无奇,甚至成为舆论之下的众矢之的,但在疫情汹涌而至时,他们责任在肩、使命必达、毅然赴国难的精神,却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但当个体的渺小与脆弱不足以去承载时,总要有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力量替其负重与移除。
国之安宁、民之福祉,皆是有人在护佑与托举,奉献与牺牲。
“昨天的战友,今日变成了自己的患者,甚至被送行的弟兄。
2月7日凌晨,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的去世,让无数人泪奔。
再看看这位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可爱姑娘,脱下穿了12小时的防护服,脸上是深深的压痕与豆大的汗珠,露出的,却是灿烂的笑容……
身为女性,她们也许是柔弱的,但作为医生与“战士”,她们却是坚强与勇敢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90后护士单霞
“当疫情结束后,你们想做什么呢?”
“想去室外呼吸最清新的空气。”
“想把最美味的东西都尝一遍。”
“想去见最爱的人。”
“想去武汉看樱花,吃热干面。”
......
最后,让我们都记住这句话吧:“多难是否兴邦,关键就在于在每一次苦难中这个邦的人民是否成长。如果遇到灾难就不顾一切地裸奔,灾难就永远成为灾难,再来一次还是一样。 只有在灾难中的人民重塑了自觉的信仰,同时社会让真相不再缺席,无论这灾难导致了多大的危害,才算真正战胜了灾难。
谨以此文,再次向逆行于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荠麦青青开通个人公众号啦~
欢迎扫码关注她!
#遇见荠麦青青#精选文章

你从未了解海清:人生赢家背后,都是极致的努力

高圆圆产后复出美炸天:女人的自信,是靠什么建立起来的?

大学生毕业一个月坠楼身亡:每个自杀的人,都曾想努力地活着

◇ 责任编辑:华小妹 微信(huaxiaomei201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