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中,两位来自上海名校的资深IB教师——世界外国语学校的华为栋,和包玉刚实验学校的杨建平,将为我们解析IB新大纲所强调的“建模”思维,以及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能力。
作者:周滢滢
本文系授权转载自:外滩教育
微信号:TBEducation
为什么,中国学生明明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能力很强,但是却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突然感到吃力?
不少留学生,走出国门,到了世界顶尖学府后,遇到这样的“尴尬”。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说,大学阶段所需要的数学能力究竟是什么?
以哈佛大学为例,2019年秋季开始实施的通识课改革,将“数据定量推理”作为单独类别,独立出来。
从这一届开始,哈佛本科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一门相关课程,比如 “利用大数据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
负责通识课程改革的哈佛本科教育学院院长,阿曼达·克莱博表示:这个时代,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处理数据时所需的计算、数学和统计技术,还要能批判性地思考在职业中遇到的数据。
哈佛新课改,释放出这样一个讯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普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将越来越被重视。
无独有偶,一向与时俱进的IB全球国际课程,也在2019年实施了新版高中段数学大纲。
外滩君从很多一线IB老师那里得到的反馈是,IB数学改革,其实在增强高中数学学习与大学阶段的衔接。
那么,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和大学阶段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脱节?
“沪上名校”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的资深IB数学老师,华伟栋说:
“过去,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范围还比较窄,缺少大数据处理、概率统计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新大纲新增了‘解释与应用’方向,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华伟栋老师
与此同时,改革后的IB数学知识点难度明显降低了,删除了一些原先比较难的章节;与此同时,还新增了30个小时的Toolkit课时,要求培养学生的“调查、建模和探究能力”。
听上去,“调查、建模和探究”,都是到了大学阶段做数学研究时,才需要掌握的能力,和传统中学阶段以“计算、解题”为重心的数学学习,没啥关系。
为什么IB数学,会郑重其事地提出这一要求?
来自另一所上海老牌名校,包玉刚实验学校的数学组组长,杨建平老师解释:
“大学数学需要很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再像初高中时,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比如微积分,非常抽象和灵活,还需要解决很多实际性的应用问题。
杨建平老师
所以新IB教学大纲特别提出,培养学生在做数学研究时,如何采集和分析数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这一能力,到了大学再培养显然来不及,很容易导致高中数学学习和大学阶段的脱节。
结合IB数学大纲改革和最新实践成果,外滩君采访了华伟栋、杨建平这两位经验丰富的资深IB数学老师:未来,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学习数学?如何培养更适应大学阶段的思维和能力?
01.
数学好,不等于解题厉害
传统意义上,说某个孩子“数学好”,也意味着说TA解题能力强。
而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也往往停留在,我要学习更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杨建平发现,即使是在双语学校,学生还是会对数学课堂有这样的“期待”:那就是,老师应该讲清楚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学会套用公式,依葫芦画瓢地解题。
很多一线老师因此感慨:“如果数学课上没有教任何解题技巧,学生会感觉,这一节课白上了!”
对解题方法和计算能力的重视,培养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能力很强的牛娃,然而到了大学阶段,乃至科研岗位上,则出现跟不上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前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冯祖鸣曾表示:
“亚洲人或者华人数学很好,其实那只是到中学为止,进入大学以后的能力可以说很差。因为我们太习惯被动去等老师给问题,给公式,不能自己创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IB数学大纲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一些矫正路径。
一直以来,IB六大学科组的数学必修学科,都以高难度著称。全球学子都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这从每年的IB全球选课数据和统考成绩也可以看出。
以最新统计出来的全球学子选课数据来看,数学学科是所有大众化学科中,选择高水平(HL)的学生比例最少的,明显少于其他学科。而全球统考成绩, 也只有4.3、4.4分左右。
令人“发怵”的IB数学,在今年的改革中,却做出了一些让步。
华伟栋老师梳理了今年IB官方放出来的大纲和试题,分析发现,数学的整体难度在降低。比如,它删减了一些较难的核心章节,只保留比较基础的课程。
但是,IB数学在降低知识点难度的同时,却在增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
它主要体现在,分析与方法方向的课程学习中,新增了Toolkit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长达30个小时的“调查、建模和探究”学习。这一学习内容,也将在全球统考的试卷三试题中,有所考察。
这意味着,高中生们在数学学习时,要像做数学研究那样,通过调查发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建模,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杨建平看来,这甚至是IB数学最重要的变化。
以前,虽然IB也要求在学校的内部考核中,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篇数学论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但这一次,却明确将它变成课程的一部分,规定要花30个小时,通过 Toolkit Activity的形式来培养这一能力,真正将这一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需要逐渐转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解题,而是要在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过程当中,不断学习和反思,培养批判性反思的学习能力。”
否则,就会培养出,在解题技能超强,却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整体解决方案”上,研究能力不足的“中国式学霸”。
02.
为什么要培养“建模”的思维?
如今,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学和雇主的重视,IB的不同学科,也都在强化学生的该项技能。
30个小时的Toolkit教学,正好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建模”的任务,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反思学习能力,以及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那么,什么是“建模”?
杨建平举例说,包玉刚实验学校11年级学生,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个Toolkit Activity 就是“怎么计算一个香蕉的体积?”
这种“反常”的题目,在传统试卷中是不会出现的,却很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软件,绘制出香蕉的图形;接着,还要用函数模拟出不太规则的香蕉曲线;最后,再运用微积分的知识去计算香蕉体积。
在这过程中,学生要有使用计算器的意识。
“传统数学学习中,学生运用工具的意识不强。但是,像这样的数学建模任务,已经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合理使用工具,比如绘图软件、图形计算器等。”
学生在为香蕉建模
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还要对建模的过程和计算结果,做反思和分析,是一种综合的锻炼。
它给学生的收获远远强于单纯地解函数题、算微积分。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永远是复杂的,哪怕是测算一根香蕉的体积,也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它不像试卷中的一道应用题、一道方程算式,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景。”
这让外滩君联想到曾经采访过的,前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冯祖鸣。他在美国顶尖高中Phillips Exeter Academy的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这样的“三连发”问题: 
“老师为什么要出这道题目?”
“这道题目背后意味着什么?”
“它的模型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逼着学生去思考,数学公式背后的原理和概念;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让学生思考,这一数学理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是,要想锻炼这一能力,并不容易。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高难度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很难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杨建平建议:“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去锻炼这样的思维模式。因为那个时候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能够很容易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将来,孩子才能完成更难的建模任务。”
这也是,中国传统数学教育,和西方数学教育最大的差别。
当我们通过套用公式,一遍遍做题来证明公式的正确性时,美国小学的数学,更强调解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它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学生在基础数学的学习效率上,远远赶超美国学生;却无法在更高层次的数学研究和实践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新能力。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奥赛金牌拿到手软,却难以诞生真正的数学家。
03.
普通学生,也应该掌握的研究能力
即使不成为数学家,不走数学专业方向,普通学子,也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需要写论文、做项目、完成研究型作业。这种能力,不是到了大学天然就有的,它需要在中学阶段,就打好基础。”
然而,杨建平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虽然解题能力很强,但是让他写一篇IB数学论文,却很困难。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写什么,没有方向。
而研究论文的写作,正是考验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皆问题,哪怕是一杯热咖啡。”杨建平表示,包校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在研究项目的初期画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一杯90度的热咖啡,多长时间可以冷到30度?”“哪些变量会影响咖啡冷却的时间?”等等。
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某种数学公式、理论。
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很多大学所看重的“微积分”知识,正是以函数为基础的。
如果学生在初中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仅限于背诵公式,而没有更深层次的推导和理解,是不可能扎实掌握“微积分”,也难以应对实际建模过程中的各种灵活变形。
最后,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还需要学生有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这一能力?
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做法是,从九年级开始,为学生设置不同研究领域的数学阅读书目,课后阅读作业,可通过文献综述、海报、通讯、诗歌等不同形式呈现,并设置至少4个不同建模教学的目标。
比如,11年级的阅读书目之一《The Joy of X》,这本书以通俗易懂、有趣的方式,解释了很多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甚至探讨了斑马身上的条纹、蜻蜓翅膀中的数学。
读完指定的章节后,则需要完成一篇限定字数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学生做的文献综述
“写文献综述,能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锻炼他们从已有的研究当中去总结,从大量的资料当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个能力是很重要的。”
04.
对IB数学选课的建议
IB数学改革,从原先的4个Level层级(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国学校基本只开设HL和SL 两个层级),如今,却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分析与方法analysis and approaches、解释与运用applic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实际上,这两个方向包含有相似的学习模块,比如,数和代数、函数、几何和三角函数、概率统计、微积分。
只不过,“分析与方法”方向,需要学习更多的微积分内容,而“解释与应用”方向,则需要学习更多的概率和统计。
IB数学所含知识模块
对于IB学子来说,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还有如何选方向的问题。
华伟栋建议:“学生在选择具体方向的时候,最好结合未来大学要申请的专业内容,进行匹配和定位。”
比如,如果学生想要学习数学、工程、物理等偏理工科专业,建议选择“分析与方法”;如果将来想要学经济学、金融、商管等专业,建议选择“解释与应用”,因为需要更多的概率与统计知识。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逐渐热门,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倾向于选择“解释与应用”。IB的这一方向调整,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因为这门课程中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原先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比如矩阵、图论, 它很有趣,不难,但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比较新的概念。“
华伟栋建议,选择“解释与应用”方向的学生,在真正进入这门课程之前,要做好一定的预习,借助网络资源自学。
此外,在正式进入IB之前,十年级学生就要将数学基础概念打牢,做好和IB数学的衔接铺垫,否则压力会一下子大很多。
“同学们要根据自身兴趣,以及未来的专业定位,来选择课程。不能功利地认为,概率统计学习比较简单,就选择‘解释与应用’这一方向。”
因此,杨建平提醒大家,在选择前还要权衡这些问题:
1.  统计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它的题目信息的内容量却很大,对于英语能力比较弱,或者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来说,将是不小的挑战。
2. 从历年哈佛新生报告来看,高中阶段学过微积分的学生,占很大比例。竞争激烈的大学,也希望学生的数学能力,能支撑他们在大学阶段要学习的领域。
因此,无论作何选择,微积分的学习,都应该被学生所重视。
3. 作为IB改革的新方向,世界顶尖高校对“解释与应用”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最后,两位老师的建议,不约而同落到了一点,那就是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转变。
“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和学生,需要转变对学数学的认识。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研究能力,才是更应该重视的底层通用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能都在考卷、做题中培养。”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