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九七回归前,香港人在提到代表英国政府的英女王时,往往戏称之为“事头婆”;在提及中国政府时,则会称之为“阿爷”。
从字面上看,港人对中英两国政府的不同称呼不难理解。“事头婆”是粤语词汇,意为老板娘,说明港英双方是上下级关系,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阿爷”则不同,虽有既敬且畏的感觉,但终究是爷爷。“阿爷话事”(作决定),大家只能乖乖听话。
然而,随着近些年陆港矛盾日益加深,越来越多港人不满北京这位“阿爷”。6月初爆发的反修例风波,更让一个以逐渐跟“阿爷”离心离德者为主体的“去中国化”的雏形隐隐成形。
如果有留意近来一些反修例集会,不难发现很多香港年轻人都不叫“阿爷”了。
细心一想,港青不再叫“阿爷”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当前香港社会急剧“去中国化”,不当大陆是自家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北京在港人心目中渐渐失去“阿爷”一直以来的威信。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员工惩罚“热炉法则”,大意是当有僱员在工作中违反了公司规章,就像去触碰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
不消说,北京在香港的威望急剧下滑,与其在持续半年的反修例风波中,一直无法有效执行“热炉法则”的以下四大原则有很大关系。
一、预先示警性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明确列出红线,让大家知道触碰就会被烫。北京当局从反修例抗争运动爆发至今,不断放狠话指绝不允许危害国家主权安全,触碰中央的底线。问题是,其示警往往只限于嘴上层次。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记得9月初,中共中央政法委公开发表文章,强调街头暴力不会达到任何目的,指香港示威者躲不过“月圆之夜”。
但事隔三个月,没有任何抗争者被重判。
又譬如,中国国务院港澳办曾经高调召开记者会抨击香港的抗争活动,对抗争者的态度十分强硬。
可语音刚落,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却在次日宣布正式撤回修例,让北京的狠话沦为笑话。
林郑月娥 资料图
二、实时性原则
一碰到热炉,立即会被灼伤。
讽刺的是,除了中国民航局有所行动,封杀反修例的国泰机组人员,大陆其他政治部门在过去半年一直拖泥带水,没有对香港抗争者采取大规模惩处行动。
三、彻底贯穿性
火炉对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
两年前,北京突然出招释法,一举取消多名香港激进本土派政治人物的参选资格,一度有效阻遏港独势力冒起。但在早前区议员选举前夕,北京和港府不知为何又突然放软手脚,让大批有港独倾向的本土派者入闸参选。
北京在对待香港激进者的立场上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除了让DQ(取消参选资格)制度如同儿戏,成为摆设,看在不少港人眼里,也很自然地渐渐认为大陆已不具备威信。
所以,当中国政府昨天(12月2日,编者注)宣布暂停审批美军舰机赴港休整的申请,以及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人权观察等非政府组织实施制裁,以回应美国对香港事务的指指点点后,网络上不少香港网民都笑说不相信北京会如实执行。
四、公平性原则
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次风波中竟然是“刑不上建制派大夫”,上至北京涉港部门,下至香港特区政府,屡屡误判形势,但至今竟无一高官为事件问责而下台。罚则一废弛,自然无法服众。
某程度上而言,北京言行不一,频频刀子嘴豆腐心,的确成功迎合了国内强大的民粹市场。但这个做法放诸香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削弱了当局的威信。以往港人口说“阿爷”,还会有点畏惧,如今只是当成一个纸老虎。
而当港人不再叫北京为“阿爷”时,这对北京的香港管治委实是一大警讯。
北京在香港区.选.一役遭遇重大挫折后,痛定思痛,意图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当局未来除了应该对香港释放一定的自治空间之外,或许也有必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惩罚机制,在香港社会重新建立有威望的“阿爷”形象。
作者:戴庆成   学研社成员
文章原载于《联合早报》
来源:思考HK
相关文章

反修例风波后,香港该如何面对深圳竞争?

點知天下,了解香港,了解大湾区,全方位的资讯平台。
扫码點知世界大事!
点一下“在看”会更好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