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上周日,香港经历了区议会选举后首次获发警队“不反对通知书”的游行。响应者众多,主办方宣布有超过80万人参与了此次游行。
游行自然再次获得香港各大媒体的头条报导,然而反观内地舆论场,在内地最大的网络平台新浪微博,各大媒体的报导只获得了个位数的转发,关注者寥寥。
游行者高喊口号 资料图
比起修例风波伊始内地舆论场对香港事件的“全民关注”,动辄上亿的浏览量,修例风波显然热度已过,成为了内地网友所说的“无心再追下去的港剧”。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不仅成为了震动全球的“黑天鹅”事件,也让内地民众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全方位的观察香港。
我曾试想过内地民众终将慢慢了解一个真实的香港,却从未想过深入的了解是以这样的契机、这种方式展开。
观察内地舆论场对香港修例风波事件的关注与讨论,我个人感觉内地居民对香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心态演变,两地之间的隔阂也随着这样的演变而逐渐加深。
破镜能否重圆,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在修例风波发生之前,内地居民对香港的印象虽然不一而同,却或多或少都对这里寄予了美好的想象与观感,香港的电视剧与电影,是伴随着内地人成长的集体记忆;维港、旺角、铜锣湾,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地名;鱼蛋、鸡蛋仔、干炒牛河,是内地人向往的美食……
而现在,随着自由行的不断放开,节假日来香港购物,光迪斯尼与海洋公园,也成为了不少内地居民节假日的首选。
而这一切,在六月之后,却都改变了。
“愤怒”“不解”是修例风波后内地居民对香港当前现象的第一印象。
香港修例事件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到内地的舆论场中,是6月底激进示威者开始“占领机场”。在此之前,虽然香港已经历了两次超过百万人的大游行,但都未在内地舆论场引起大规模的波澜。
香港激进示威者开始占领机场后,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开始出现。
占领机场过程中,出现了机场示威者往老人背后贴纸条以及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对示威者表示“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的新闻事件。
付国豪在香港国际机场被捆绑殴打 资料图
内地舆论场第一次全面将焦点对准到香港,香港问题激发起全民讨论。#付国豪#的新闻话题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火速冲到新浪微博热搜第一,截至目前,关于付国豪的话题已经超过了13.3亿的浏览量,超过36.4万的讨论。内地网友通过发微博、发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对付国豪的遭遇表示愤怒。
而在此之后,激进示威者在游行中又多次出现侮辱国旗和国徽的事件——海港城的国旗被扔入海中、香港中联办外的国徽被污损。
这些新闻事件图文并茂的出现在内地的舆论场中,加之不少KOL,大V的转发,同时央视还推出了“14亿人护旗手”的微博话题,内地舆论场的头条连续一段时间都被香港所“占领”,内地居民好像觉得认识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香港,伴随的感情则是愤怒与不解。
不少人疑惑,为什么内地对香港已经给予了很多关照,香港人仍然可以如此排斥内地?
更有“尚武者”转发武警官兵在深圳集结的视频,不断呼吁兵哥哥可以出动,进而解决问题。

“嘲讽”“看衰香港”是修例风波中期内地对香港观感的关键词。
修例风波进行至8月之后,香港示威者的形象的形象几乎已经固化,被标签成“反中”“港独”的固定形象。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进入香港,香港示威者的一些行为也被放大,让不少人觉得很多行为幼稚且不可理喻,针对示威者的“段子”也越来越多的出现:
示威者在标语中出现不少错别字,如将“必报元朗仇”写成“必报元朗愁”,将“时代”写成“时伐”等等;

示威者为了阻碍人返工,躺在地铁与站台中间,让列车无法开动;
还有将“没有暴徒,只有暴政”喊成“没有暴政,只有暴徒”;
有示威者在集会过后表示要在马鞍山建都等等……
这一系列片段性的画面在内地广为传播,虽然当激进示威者沉浸在进行一项伟大事业的幻想中,内地舆论却将这一切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方向。
而此后,中央出台支持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件,虽然文件早已起草,只是按时间节点公布,内地网友及舆论场仍将此解读为“放弃香港”。
而随着暴力示威活动的不断进行,香港零售及旅游业的“断崖式”下跌,更让不少人认为“香港经济已经不行了”,并开始从各方面“看衰”香港。
第三阶段,香港的形象已完全“黑色化”,内地对香港的事情开始默然
10月之后,勇武派开始占领各大新闻的头条,示威者的活动也越来越远超底线。
在反蒙面法正式施行的前一天,香港多个中资银行、星巴克遭到破坏,港铁站被纵火,闸机被砸坏;多个交通等被破坏……
暴徒破坏港铁设施 资料图
香港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形容“香港遭受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程度的破坏”。
而除了店铺、交通设施的破坏外,越来越多针对普通市民的“私了”行为出现,马鞍山罗伯被纵火、有清洁工被掷物砸死、的士司机被打到血流满面……
这一切的行为,让原本“东方之珠”的香港在内地人心中成为了“暴力之都”,不少内地居民都表示“不敢去香港”,来港求学人数也大幅减少……
说起香港,不少内地居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我会不会被打?”
在香港形象已经完全改变的同时,内地对香港发生的一切开始越来越淡漠,曾经甚嚣尘上的“解放军出兵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香港越乱越好”“就不要管它了,看还可以闹到什么程度”,而香港,似乎再发生什么也难以引起更大的波澜。
即使日后经历了美国通过香港人权法案这样足够重量级的新闻,关注的也只是特定群体。对比起#付国豪#超过36万的讨论量,而关于12月8日的香港游行的新闻,各大媒体的报导也只获得了个位数的微博转发。
香港话题的热度正逐渐淡去,从舆论的中心,慢慢离开。
香港从发生修例风波到现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香港在内地舆论场与居民心中的形象却发生了全方位的逆转。
内地与香港各自的舆论场好像两个巨大的沉默的螺旋,自说自话,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两地形象也在彼此舆论场中完全异化,而如何修复与改变香港的形象,则是任重道远之路,前途渺茫。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立场。
作者系香港新创见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委员,原文标题《破镜能否重圆——内地舆论对修例风波中香港的感官演变》
作者简介
斯诺
香港新创见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委员
女文青,前媒体人,喜欢加缪和毛姆。
来源:思考HK
相关文章

香港教育到底怎么了?

观察:美国涉港法案一旦实施,香港将成为最大输家

当香港人不再视北京为阿爷

特朗普签署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将会带来哪些后果?

特朗普签署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究竟是个啥?

點知天下,了解香港,了解大湾区,全方位的资讯平台。
扫码點知世界大事!
点一下“在看”会更好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