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1
每年年底的时候,多半是感伤的季节。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人的冬至在这个季节,也是一种冥冥中的巧合:往往年底是我们与很多人、很多关系告别的关卡。
犹记得,2003年,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年头的时候哥哥走了,然后他的挚友梅艳芳经过一年与病魔的苦斗,也在年关将至的时候撒手人间。可以说,梅艳芳的死,引发了很多跟我类似年纪的人第一次对死亡议题的深思。
去年年底的时候,也连续有几位文化名人,在临近年底的时候离开人世,其中包括陪伴很多80、 90后共同成长的金庸先生。
今年的年底其实也令人感到非常悲伤,而且多了一些无常的味道。
首先是一个年轻的演员,在参加一个节目的时候,突然之间就倒地不起,离开了人世,而他之前一直以非常健康的身体示人。这是一个无常,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在努力奔跑的时候,就这样倒下了。
然后,两个即将踏入大学的高中生,走着走着,突然楼上有一个自杀的人掉了下来,正好也砸在了自己的头上,而其中一个高中生竟然是一个失独家庭的女儿。如果说中年老年丧子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最痛苦的事,那这对父母正面临第二次这样的痛苦。
最近议论纷纷、很多人关注的是,一名尽职敬业的医生,突然在医院里面,被病患者家属攻击致死。很多人关注的点是医疗纠纷、怎么保障医生权利,然而我想到的还是无常,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每天踏出家门之后,是不是能够平安回来。
2
以上这些当然是带着很大愤怒的悲剧。
然而这种悲剧背后,还有着不被媒体和舆论触及的更为深刻的悲哀。
我不想继续去谴责那个已经自杀身亡的人,同时,也不想再继续去谴责那个用如此激烈和让人难以琢磨的行径去伤害一个医生的人。
仅仅停留在谴责,恐怕不能减轻医生和其他提供公共服务人士的恐惧,也不能减轻每个路人的隐忧。
我想说的是,上面这些被谴责的人,可能本身就是长期需要得到我们关注,但没有得到关注的人。
先来说说那个30多岁,一个人在陌生城市生活的人。
我不知道,他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走上这座城市热闹广场的大厦顶楼,走向最终的死亡。
我知道的是,他死了,家属到现在都没有露面。好像也没有朋友为他的死感到伤心难过。这大概是最让人难过的地方。
在上海有很多高级商场,经常会在顶楼露台举办高端活动。而平时这些商场的顶楼,你是不可能上去自杀的,因为他们都被牢牢地封闭起来。
是的,至少在上海,我们用这样的方式阻止类似事情的发生。
但是,这种技术性的操作并不能避免在年底的时候,那些处在人生最熬不过去时刻的人们,会用其他的方式选择离开。
无疑,他们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也无疑,这些人常常被身边的人遗忘。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面临自己的老母亲可能行将就木之际,发出了如此大的愤怒。当然,这种愤怒的行径无疑是极端错误和恶毒的。
我知道的是,越是愤怒的人,越是在预示他的脆弱和无奈,越是想告诉世人不要将我遗忘。
在愤怒之后,经由媒体挖掘,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可以说几乎活得一塌糊涂、完全失败的人,离婚、创业失败……
甚至在他的心理世界里,坚定认为治疗他母亲的医院,也是在欺负他的。
当然,他以上的认知非常歪曲,他也肯定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但是,又有谁来关注他的生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至少在他做出这件震惊社会的事情之前,没有人去关注过他,甚至发现他的危险性,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loser,被丢在了一遍。
3
年底的时候,有些自媒体可能是也没有新闻了,找出2012年上海的一则新闻,并且炒作得还挺火热。
那个时候《上海精神卫生条例》刚刚通过,为了配合这个法例,对一些可能疑似有精神症状的人进行排摸和管理。这条新闻就是讲了这件事,并列举了疑似精神病的一些行为表现。
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和这些人群接触,所以非常明白,这些人群确实具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同时他们也应该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予以关心的人群:
危险在于,他们中的一些人,你如果无动于衷,他们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做出一些让我们预想不到的事情,对普通人产生一些伤害。
当然,他们的脆弱和敏感,也值得我们关心,因为本质上他们是因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才使得他们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也许你会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去管理他们,去排摸这样的人群,是侵犯了他的自由,并且从这个角度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只有让他们及时得到专业的帮助,才更有利于他的康复,才有利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全。
遗憾的是,当这则新闻被自媒体放大之后,很多人是嘲笑加不解。
有一些人把自己往疑似精神类疾病的“标准”里套。我就有几个媒体的朋友,一边发这则新闻引导舆论,一边吐槽说自己“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
我超常活跃因为一个礼拜要跑几个场子,我经常性要打断别人说话……
诸如此类。
我只能报之以无奈的微笑。
我们这个社会,即便是精英阶层,对于精神疾病,也是充满着如此误解,也充满着戏谑性的嘲讽,还能说什么呢?
4
今年以来,其实有很多的社会事件,究其根源,都是由这些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导致的。比如令人扼腕的杭州小女孩,就是被一对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夫妇带走的。
我们可以严厉谴责他们,但是我觉得光有谴责,只能发泄一下愤怒,我们对这些无常依然还是无可奈何的。
你怎么知道,你逛街的时候,会不会有个人掉下来?
你怎么知道,你好好在上班的时候,有个人从背后抹脖子?
是的,防不胜防。
如果你可以意识到,当我们在努力管理这些疑似精神病患者,其实是在减少这种“防不胜防”的可能性时,我相信不太会有人再去质疑对这些群体的社会干预和管理的必要性。
5
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医生,特别是精神科医生,以及心理治疗师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急速发展,让很多人的心灵其实跟不上步伐,很容易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其中一部分人,当然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需要有人去帮帮他们。
更重要的是,如果要打破这种无常,我们要做到不能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谴责。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天灾,但是类似的人祸,我们总能想到一定的办法去处理和解决。
我们是可以让想自杀的人走上天台之前就被劝住,这样才会减少无辜的受害者。
我们可以让中年失意的人,能够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他的认知不至于过度歪曲,这样才会减少无辜者成为他们的刀下亡魂。
我想,如果上海被许多人嘲笑的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排摸的做法可以在全国普及,可以真正行之有效地贯彻到实处,如果有足够资质和水平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在他们的身边出现,能够在你的身边出现,这当真是可以救人一命的。
在医生被伤害事件之后,马上通过了一个法律叫健康促进法,很多人关注条文中如何阻止医闹,我同时也看到,这个法案中也强调,要建立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促进机制。
这意味着,至少在立法者的视野中,已经不屑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开始做根本性意义的事情。
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精神健康的问题,也能够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队伍中来。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哪怕是一点呼吁,一点支持,比如让身边的人知道这一点也好。
最后,祝愿大家,平平安安。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