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信息共享专刊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每隔一段时间,在心理圈内就会有一篇被许多人转发的“网红”文,最近的一篇便是这篇“善待心理咨询师”。作者的完整标题还包括希望有人读完这篇文章明白“做心理咨询师多难”,可我读完感到的却是满满的矫情。
如果有人真的读完这篇文章,真的觉得“做心理咨询师很难”,要特别善待咨询师,那就更糟糕了。
01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矫情”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矫情”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善待心理咨询师……》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主要的观点,概括起来:
1、有许多人对咨询师的误解,认为是类似于寺庙僧侣或者占术师之类。
2、表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学习很多内容。
3、表示学完了也还不够,还需要技术训练、个人成长等。
4、表示赚不到钱。
我不知道你看完这个概括后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觉得,大概想吐槽自己行业的人,都可以照此依样画葫芦一番:先说说大家对自己的误解,然后表示其实不是这样,而且这个行业不赚钱。
比如,医生可以说,大家以为就是穿白大褂、给你开开药、拿刀划几下,没想到其实要念7-8年,这当然还不够还要实习好几年,而且也赚得不多。最近杨文医生遇害事件后,如此多的医务工作者已经对培养一个医生是多么不容易表达不少了,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
又比如,律师可以说,大家以为就是坐在咖啡馆里跟你吹吹牛、在法庭上替你骂骂对方,没想到其实也要念4-5年,还要考出全国最难的司法考试,这还不够,还要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而且刚初期阶段,收入也非常低。最近热播的靳东主演《精英律师》引起律师界的一片吐槽,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律师可没有那么豪华的办公楼,更没有出入车接车送,更多还是跟蓝盈莹饰演的戴曦一样,加班弄材料,跑东跑西搜集证据,也就是一普通公司白领。

当然,这里可以无限度补充,任何你能想到的行业,当然也包括咨询师的顾客——来访者所从事的行业,虽然要学习的内容并不相通,但是“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原则,都逃脱不了的。
哪个行业想要脚踏实地达到合格水平,哪个行业想要赚取稳定、干净的收入,不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呢?
固然,奋斗的过程,肯定是艰辛的,吐吐槽也无不可,对外介绍一下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行业人才需要走过的步伐也是一种科普教育。但是,动不动就为自己叫苦,动不动就要别人因为自己本来应该承受的成长过程而“善待自己”,就未免显得有些矫情了。
话说,很少见到其他行业的人也这么“善于”叫人“善待自己”的。
如果说需要别人“善待自己”,设计师行业站出来,咨询师行业大概都会大写服气吧。这是个工作强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的行业,不仅要靠专业学习,还要靠个人灵感迸发,而且还时常会被不懂艺术的客户“挑剔”。
然而,最近设计师行业集体要求“善待自己”,也还是因为出了一个奇葩的老板,要求员工要交100张稿件,而且要不眠不休地干,丝毫不管别人需要不需要休息时间。

在严重超出合理范围的情况下主张“善待”,才是值得别人同情,而那些本来就该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做了也要主张“善待”,只能是矫情了。
02
这也是一种情感绑架
如果仅仅是矫情的话,那就请原作者以及拥趸者正视这都是从事一份普通工作必经的过程,别人也都是这样的,不必如此“小题大做”即可。然而,由于咨询师工作的特殊性,咨询师的这种“矫情”又不会只是影响自己从业的态度,可能也会对他的来访者产生影响,所以我这篇文章也就不得不继续做下去。
事实上,正是出于对来访者的影响,才催动我写这篇反驳文的。
在我看来,这种“矫情”其实是一种情感绑架,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督导师“情感操纵”新咨询师,咨询师“情感操纵”来访者的工具。
动不动诉诸于我的工作很辛苦、我的工作很难赚到钱,只要说的真切,确实能够感动一部分人,让这部分人忘了这其实是工作的常态,从而被成功“催眠”,认同这个工作真的有这超出寻常的辛苦和不易,从业者确实很不容易的“幻觉”。
而当你被成功“催眠”之后,基于对这种不容易的认同,你很容易就会产生“我要为对方着想”、“我要为对方减轻负担”、“我要帮助对方”的念头。

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支付超出你支付能力的学习费用或咨询费用,不去关注你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是不是能够与带来的回报等价,而更多地把对方看作一个牺牲者、布道者,而非为你服务的服务人员。
总而言之,你会偏离你最初的意图,即找个适合、胜任的人,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的这些话,正是你的心里话,那么你要好好评估一下,你目前找的督导师、咨询师是不是真的给到你物有所值的帮助,你有多少程度上是因为想要帮助他、不想让他过的“太艰难”而做出的“施舍”?
必须指出,其实许多会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的人,在行为模式上有一个共性,就是比较“容易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上界限模糊是常有的事。往往这种过度承担本身就是一个亟待处理的问题,甚至可能就是自身心理问题的核心问题。

如果与这些动不动就“矫情”的督导师、咨询师在一起工作,恰恰很容易激发这些人常见的“为他人着想”的模式,而且往往会习惯性地去共情督导师、咨询师的“矫情”,而且恐怕两者都会觉得挺“舒服”——因为习以为常、各取所需
然而,这却违背了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从来访者角度,其实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可能还进一步恶化。从咨询师的角度,不仅让咨询陷入无效甚至有害的境地,而且为满足自己需要进行的心理咨询,是违背基本伦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来访者对自己的工作也不甚喜欢,这可能也成为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也对自己工作环境颇多微词、总是希望别人“善待自己”的咨询师,基于“咨询师走多远,就能陪来访者走多远”的原则,至少这个咨询师在这个领域是不太胜任的,他自己都还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很难真正帮到这些人。
因此,如果你需要心理咨询服务,或者你正在进行心理咨询,请你要好好地评估一下,你的咨询师是不是经常在吐槽他过的不容易(或者转发文章)。当他再次向你吐槽的时候,请你回一句:请你自己处理好你的问题,不要总是向我抱怨,我来找你是请你帮我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帮你解决问题的。
03
当你对工作抱怨时
一个人可以吐槽工作的不容易吗?当然可以。所以,一个心理咨询师当然可以吐槽咨询工作的不容易,包括写自媒体文章。
一个人可以总是在吐槽工作不容易吗?当然可以,不过他大概需要去见一下心理咨询师。同理,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总是在吐槽自己的工作不容易,大概他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这份工作,是否真的从心底热爱这份工作?
当然,比较好的工作减压方式,大概也不是写一篇自媒体文章,向公众,特别是向自己的服务对象喊话。
对不买你账的人来说,这就是“矫情”。
对买你账的同行来说,无非是“同温层”相互取暖,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是掩盖了问题,“反正大家都这么想,所以我也可以熟视无睹”。
而对认同你的服务对象来说,这还是你对他们的“情感绑架”。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如果要解决自己的职业倦怠,更好的办法还是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寻找靠谱的督导,以及同辈减压小组。这比一而再再而三地诉诸情感,不断向外“求安慰”、“求同情”,要实在的多。
话说回来,不少来访者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的时候,不正是也在向外“求安慰”、“求同情”吗?
“我过得多么不容易,为什么我身边的人不能好好待我?为何老天对我那么不公?为何我老公要抛弃我?为何我上司和同事要折磨我?”
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除了共情之外,不正是要帮助这些人发现问题背后是什么,特别是自己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吗?
如果咨询师自己碰到问题,也是这种向外“求安慰”、“求同情”的思路,恐怕来访者的问题也会无济于事,因为来访者正是因为用这种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才来找你。
说到底,咨询师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来访者自己解决他们生活中遭遇的问题,这叫“助人自助”。
如果咨询师碰到问题也只会叫人“善待自己”,不去思考自己要为这些问题负什么责任,甚至连正常履行工作职责该有的义务当做负担来抱怨,又怎能不让人忧心?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关于“心理师成长”、“心理行业信息鉴别”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