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328篇 原创文章
导读:春节后的第一篇文章,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之后一直没发文章,主要是因为好多黑天鹅,弄得心情乱糟糟的。
提前录制好的拜年节目,心态蛮积极向上的,今天来看也不太适合最近的心情。
所以,和大家聊点什么呢?
就来聊聊疫情影响下的香港保险吧。

昨天凌晨香港正式“封关”,西九龙站及红磡站口岸关闭自由行签注暂停
这也就意味着,在封关期间,内地客户除非是持商务签注,或者是持第三国机票和护照,否则是无法进入到香港买保险的
那么,这次封关会持续多久呢?
2003年的非典疫情,从2012年12月的广州开始爆发,一直到2003年7月13日官方宣布本次非典结束、全球非典患者人数和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一共持续了7个多月的时间。
今天半夜,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列为“突发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即 PHEIC),有效期为3个月,3个月之后再重新评估。
再结合李兰娟院士前两天在新闻节目上说的,“制备疫苗有个过程,拿到疫苗株需要一个半月,之后还需要一个半月的审批过程”,距离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问世,最快也要大概3个月
因此,从今天新冠肺炎的发展情况来看距离疫苗被研制并量产、疫情完全被控制住、口岸被“解封”,至少还有3个月的时间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疫情能够快点结束,但是不得不说,这次的疫情,对于已经在去年下半年经受了太多“萧条”的香港保险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根据香港保监局的最新市场数据,受香港社会运动的影响,2019年三季度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的新单保费按季环比大跌28.8%,多数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公司业务按季环比下降2至6成。
去年12月
,随着香港社会运动的短暂平息,以及很多商家大搞圣诞促销,
港险业务曾出现了一波小小的回暖
,很多港险伙伴好不容易可以拾回一点点信心。

然而,随着1月新冠疫在全国的爆发大多数港险伙伴就不得不面对内地业务要全面停掉若干个月的窘境。
紧接着,香港将迎来2020年三季度的立法会选举,可以预见,这同样会对内地居民的赴港投保带去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个客户,从刚刚接触香港保险,了解、咨询、研究、对比,再到安排行程请假、办旅行签注、机票酒店赴港投保、银行开户一系列流程下来,其实是十分繁琐且漫长的。
这当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会影响客户的签约体验,甚至会让投保无法完成
比如说,客户在投保之前去银行开户,然后被银行的客户经理告知,这类产品银行也有卖,而且从银行渠道买,客户可以开到更加高级的银行户口,而且可以豁免手续费,最后客户决定在银行投保(真实案例)。
说,客户去经纪公司签约,结果经纪公司派来的签单员对待内地来的客户言语和神情中带着轻蔑,客户立马翻脸决定不签了(真实案例)。
比如说,客户在咨询重疾险的时候,并没有详细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销售顾问也没有多问,来香港投保并如实告知了以后,保险公司出具核保意见,要求客户必须回港做某项身体检查,否则保单就无法正常承保,客户由于不想二次来港,遂决定放弃这张保单(真实案例)。
所以,无论是港险销售顾问,还是想要买港险的客户,在整个赴港投保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承担了若干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香港局势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客户对于香港心态上的变化,更是让港险的成交周期不断拉长,甚至会让很多已经临近成交的客户走掉。
所以,面对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以及微博上隔三差五跳出的一些关于香港的“负面新闻”,实话讲,我对于香港保险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感到并不是很乐观
作为一名从2014年开始在香港保险业工作、对这个行业发展有着深切感情和深度观察的保险人,我算是亲身经历了香港保险业最近这一个周期的浮浮沉沉。
从13、14年香港的分红险开始在内地普及和口口相传,到15、16年人民币贬值时香港保险的疯狂发展,到2017、18年银联卡禁刷后的恢复常态再到19、20年因遭遇社会动荡而停滞不前,香港保险在内地的发展就像是过山车一样,曾让人无比兴奋,也曾让人无比焦虑
回头再来看,我不禁开始思考——
香港保险,对于中国内地居民而言,究竟是什么?
毕竟,在微信上动动手指就可以投保的内地保险比起来,客户到香港投保付出的成本可是要多得多
客户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到香港去投保,一定是在这些客户的眼中,综合来看,香港保险是比内地保险更优的选择。
但是这种考量,是出于对香港保险产品设计的满意?对香港一些“百年老店”的信任?亦或仅仅是一种对高端品质的精神追求?
相比于内地保险,香港保险的确具备很多优势
美元资产配置,高达6~7%的预期年化回报率,重疾险可分红,储蓄险可更换被保险人,更先进的产品设计形态,更严密的英式司法体系,历史更悠久的国际保险品牌,都是现阶段中国内地保险无论如何都超越不了的绝佳卖点
再加上有不少客户,过去的确曾被一些很不专业的内地保险销售人员欺骗过,对内地保险业留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既定印象,总觉得内地的保险是骗人的
另外再就是,以内地港漂作为中坚力量、2016年前后进入香港保险业的这批从业者,学历背景和金融素养确实比较出众,很多都是在海外或在香港读书留下来的名校毕业生,从专业性上来看,也更容易获取客户的信任
所以,香港保险过去几年在内地市场的热销,实际上是天时(人民币贬值)、地利(顺道到香港旅游)、人和(精英化销售队伍)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促成的一种局面。
说回到“香港保险究竟是什么”的话题上来。
如果说香港保险是可供内地居民挑选的保险品类中还算不错的一类,而保险又是人人都需要的人生保障和保证财富稳定增长的金融工具,那么内地居民对于香港保险的需求,是不应该伴随着香港与中国内地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如此大起大落
因此,香港保险对于内地居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保障工具
香港保险这门“生意”,也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保险业务,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
说白了,香港保险,不过是利用了香港与中国内地社会体制监管制度上的不对等,所形成的一种“制度套利”“监管套利”
比方说,中国是有外汇管制的,而香港则是一个资金自由进出的离岸中心。
在2016年人民币快速贬值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到香港买保险,根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买保障”或者“买储蓄”,而是将香港保险当做了一条“资金出海”的通道
据称,在那个年代,由于刷卡有每笔5000美金的上限,很多高净值人士买的大额香港保单,刷卡要刷一下午,打印出来的pos机收据可以摞成砖头那样厚厚一叠。
在这门生意当中,香港保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像在灰色地带里面捞金一样的“制度套利”
曾经对比过香港和内地保险产品的朋友可能会问——
为什么内地没有美元保单?(除了自贸区的保险公司)
为什么内地保单无法做到6~7%的预期年化回报率演示?
为什么内地的重疾险不可以分红险不可以更换被保险人?
为什么内地的产品形态看上去不够创新?
答案非常简单:监管不允许
内地的保险产品开发,无论是精算定价、形态设计,还是条款、理赔标准、内部管控等,很多都是被中国银保监会的各项规则严格卡死的,所有保险公司都必须在现有的框架内部运行。
所以,
香港保险产品现阶段的优势,主要还是因为内地监管“管得太严”。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监管套利”。
可以想象,如果监管放开,内地保险公司分分钟就可以copy任一款香港保险产品,甚至
在科技和创新层面可以轻轻松松走在香港保险公司前面

我有不少在内地保险公司做精算的朋友,每天都绞尽脑汁想着产品创新。
但无奈的是,很多非常不错的创新点,在监管眼中都属于“高风险”或“没有经验数据”,因此无法通过审批。
说到底,内地的保险监管部门不允许,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中国当前阶段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制度下,国家要在一个更严的监管环境下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受损,确保金融和保险行业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声誉风险,让保险持续发挥稳定社会和保障民生的作用。
比方说,去年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下调长期养老年金险的预定利率上限,就是为了防范整个行业出现严重的利差损风险。
香港所处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下,更多的是自由经济,适者生存
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
香港的保险监管部门只会在必要的时候出手干预,更多时候采取的仍旧是市场自律的方式与原则

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方式是十分自由的,产品设计是十分自由的,分红演示使用的投资收益假设是十分自由的,现金价值的设定也是十分自由的,因此香港保险的产品形态和定价看上去自然是更有优势。
可是,
自律虽然高效,但却不是万能的

当保诚的隽升开始疯狂地抢占市场、大手笔从同业公司挖角抢人,友邦2015年也被迫推出充裕未来进行“反击”、加入英式长线储蓄分红产品的战场时,香港整个保险行业的“自律底限”其实已经被打破,这才导致了后来耀光、盈聚未来、传家宝、跃进、创富传承等产品的陆续出现。
香港投连险的“101风波”还没过去几年,这类6~7%预期收益的分红险就又给香港保险在十几年以后埋了一雷”
当然,我上面所说的“制度套利”“监管套利”,也不全是贬义词。
因为
换个好听的说法,“制度套利”“监管套利”,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红利”

所谓的“时代红利”,不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刚刚兴起、没什么人注意到、各项监管和税务制度还不完善的时候,跳到这个领域里面去“捞钱”吗?
所以,无论是曾经做流氓软件的360创始人周鸿祎,还是以“山寨起家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每一位在商界崭露头角的企业家,每一个能成功捞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创业者,几乎没有一位是不钻任何制度漏洞、缴纳了所有该交的税、安安分分打工赚钱,就能爬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用罗胖的话说就是,在这个商业战场之上,所有人都在逾越规则,所有人都在离经叛道
不逾越现有规则,不离经叛道,不找到当前环境中可以“套利”的那个点,就无法确保能够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向内地客户销售香港保险”,今天回头来看,也算是一种“离经叛道”了吧
当整个香港保险的销售流程和“钱是如何从境内转到境外的”都是没法放到台面上去说的,我们还能否认这不是一种“离经叛道”吗?
在香港保险势头正旺的时候,很多内地留学生毕业后进入香港的保险公司做代理人,没几年就当上了区域总监,或者做了几个COT和TOT,
买了自己的豪宅和豪车,硬生生地把那些海归回来的学霸、在中环顶级写字楼里工作的投行大牛给比了下去

还有很多内地第三方财富公司的理财师,借着私人银行的客户资源,带着客户到香港签单,拿着香港经纪公司打到银行账户的转介费,在内地生活消费,还不用在香港报税,简直是潇洒自在到不要不要的
羡慕吗?嫉妒吗?
没错,这就是“时代红利”的力量
这就好比是淘宝刚兴起时候的海淘和代购,很多人也是狠狠地赚了一笔,然后在北京和上海买了几套房子。
然而,天下还没有哪个生意的套利红利”会一直持续
因为察觉到“红利”的人们会涌入这个行业,监管的制度会不断调整,“被套利”的市场会自我改变,从而导致套利空间越来越小,最终消失。

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红利出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战场,去分享越来越少的利润,最终残酷的竞争把蓝海变为红海,留下几个寡头,去继续这个市场的常态
既然理解了香港保险“优势”的本质是“制度套利”,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
从事香港保险业,对于有着内地背景的从业者来说,又算是什么?
之前的我也曾认为,
对于每一位加入香港保险业的内地人而言,这是一份值得去发展的终身事业

但是,当我看过了香港社会正在涌动的一股股“暗流”以及香港保险的“套利本质”,我会觉得,香港保险对于大部分的内地伙伴而言,未来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一门“生意”,或者是个人事业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CRS和香港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RBC的出台、内地保险产品的不断优化,香港保险无论“制度套利”还是“监管套利”的空间都会越来越窄,从而进入一种“红利耗尽”的常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过去的半年中,我在香港见识了太多让我难以理喻甚至是难以忍受的事情,包括本土黄派那种撕裂、扭曲的意识形态,以及那种丧失了对内地居民包容和理解的挑剔心态。而香港保险公司的后台乃至高层都不乏黄派甚至是深黄,一想到他们一边赚着内地人的钱,一边还要在社交媒体上diss内地人的样子,我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分子,真的难以接受
所以,香港保险会走向何方,就连我自己也得不到一个坚定的答案。
「精算视觉」这个公众号,最初的名字其实是叫「香港保险科普」。
这个号的300多篇原创文章一直都是由我一个人创作,从2016年开始到今天,将近4年的时间,一路走来,也算是赶上了一波香港保险的红利,才做出了一点自己的影响力。
不过,由于担心儿子在香港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会遭受排挤,受到一些不好的心理影响,去年年底,我已经和家人搬到了深圳居住,在这座充满活力和包容的城市,开启了新的生活
今天,也恰好是我在香港北角工作室的租约正式完约的日子。
我们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工作的点滴与美好的回忆,走得时候很不舍,但无可奈何还是要离开。
我很感激香港保险业给带给我的一切,也很开心能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中为大家讲解香港保险知识,并且在线下培训活动中结识到很多在香港保险业里一同打拼的优秀伙伴。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顺应时代的大势,将保险科普和培训业务重心倾斜到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当中去,为中国保险销售行业的专业化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我也不会离开我熟知的香港保险市场,毕竟大湾区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少不了已经有了上百年发展历史、在制度和法律方面都有独到优势的香港保险的参与。
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各位港险的同业伙伴们,无论是选择继续坚守的,还是想另辟蹊径的,都请不要忘记自己曾经给客户讲过的那个服务一生的承诺
闷在家里消极以待,不如多学一点知识来充实自己,为明天的发展做好打算。
当然,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做好个人健康的防疫工作,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
期待不久之后能够早日与大家“江湖再见”。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85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