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熊孩子的时候,时间仿佛走得很慢,曾经觉得小学读六年就已经太长。
而当我们慢慢长大,便开始常常感叹到时光飞逝!
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似乎变成了一个个压缩文件,从模糊的日历上一晃而过。
蓦然回首,好像什么都没干,一转眼便渐渐秃去。
有人说,从1岁到10岁仿佛过了很久;10岁到20岁会感觉做了不少事情;大学毕业后,时间就开始越过越快;而中年生活,简直就像坐上了火箭,甚至是火箭中的法拉利
那么,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究竟是感觉还是科学?时间的流逝真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加速吗?
民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不是时间越过越快,是无聊的时间才会越过越快。
小时候可以待在房间里玩一整天的玩具都不会觉得无聊,不管玩什么都觉得很新鲜、有趣。
长大之后上学、上班,把自己活成了例行公事,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每天的日程几乎都是昨天的复制和粘贴,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越来越少,时间逐渐被模块化,似乎每天都很忙,但越忙却越无聊,越无聊时间就过得越快。
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哈蒙德对此展开了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跟人们吸收、处理、储存的信息量紧密相关。
如果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新奇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激动人心的、大脑就会高频运转,吸收、处理和储存很多信息。
由于在这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多,所以这段时间在事后回忆起来就会“变长”。
如果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的、趋同的,大脑就会低频运转或待机,进行无意识的自动化处理。
由于信息高度趋同,会被大脑整合并删除,所以大脑吸收、处理和储存的信息就会变少,甚至没有储存信息,那么这段时间事后回忆起来就会“变短”。
回想一下,小学和中学的时间表是这样的,可以理解成一天做了 8 件事。
大学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每天做的事情比小学时候明显减少了。
而工作后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一天变成只做一件事了。

小时候的我们,可以将一年过成了365天;
而长大后的我们,却将一天过成了365次;
单调的生活方式在无形之中就演变成了时间“变快”的“罪魁祸首
”。

而现在,国外有一项新研究提供了一种相对更科学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大脑获取和处理图像的速度逐渐减慢,从而导致记忆的时间差异。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成像速度的减慢导致了时间感知的加速。
儿童处理图像的速度比成年人快得多,大脑信息整合得也更快,所以儿童时期感觉时间过得慢。
同理可推,老年人在同样时间内处理的图像比年轻人少得多,也就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比例理论: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10岁时仅佔生命旅程的1/8 ,还剩7/8,因此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而70岁时生命旅程只剩 1/8,自然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甚至还有数学家研究出一种可以计算任何实际年龄的主观时间速度的公式。
但这种由一个理论推导出的数学公式,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在一些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看来,这些全部是基于个人对时间的主观体验,而这种主观性向来都是很难测算的。
如果要求人们回忆过去的生活,他们会一致表示现在时间过得比年轻时更快,但这种感觉主要源自于他们对多年前时间体验的回忆。
除了上述的“大脑生理机制”和“比例感知”之外,人们的心理活动情况也会影响到对时间的感觉误差。
时间心理学认为,影响人对时间感觉的主观因素有三个:
第一,内在的心理预期。我们都知道假期很舒服,跟恋人在一起的时间很愉快,所以就会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
可实际上的客观时间是不会变的,所以「我们希望变得慢」这个预期,跟客观不会变的事实就会形成一个对比,反而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
第二,人当下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会感觉时间过得快。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感慨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假期总是一晃而过;而在上学或者上班时,相同的时间我们却会觉得过得很慢很煎熬,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高度集中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反之,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时则感到时间漫长。
用心投入去钻研一项爱好的事物,或是去听一场精彩的演唱会,会觉得时间转瞬即逝,意犹未尽。
意大利诗人切萨雷·帕维瑟曾说过:
“我们不会记得那些日子,我们只会记得那些时刻。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也许并不取决于活了多长时间,而在于铭记了多少日子,多少时刻。
而留住时间力所能及的方式,或许就是尽可能地创造更多鲜活的回忆,使每一刻都变得弥足珍贵!
眼看新的一年又来了,人们需要新年的仪式感,目的并非是拥有新的一年,而是拥有一个新的灵魂。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Herm一直在这里

关于作者:曲一刀(ID:welovequyi男性文化,撩妹指南,走心观点,深度思考。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被伪自律榨干的年轻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