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
这是阿呆爸第40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昨天(14日)晚上,国足1—2输给了叙利亚,里皮愤而辞职。
中国男足究竟烂到了什么地步?让里皮放据说一年2000万欧元(15亿人民币)的年薪都不要了?
曾经我们以不能赢日本为遗憾,没想到现在竟然连叙利亚都赢不了。
这是叙利亚啊,一个在战火中朝不保夕,联赛停摆,足协瘫痪,主场都没有的地方啊。
其实,平心静气想一想,国足的这场输球也是情理之中的只不过以前烂,现在更烂了而已。
它让我再次想起那些关于日本足球为什么强的讨论。许多人也都会从校园、教练、联赛、青训体系、父母上寻找答案。
今天,我不写枯燥的理论和数据来分析,就说一个十年前在上海的一段亲身经历。曾给我无比深刻的刺激,我也告诉过很多朋友。但可惜,大家都不太相信。
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看到那一幕之后,我就料到中国足球再这样混下去,22年不胜日本很正常。
这一次输给叙利亚,下次输给菲律宾也一点都不稀奇。
01
一群意外出现的孩子
十年前的2009年,我在上海的一个师范学校上学。
宿舍楼下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绿茵茵的人工草皮很漂亮,球场周围还有一排排高大的水杉。
我喜欢踢球,隔三岔五就去这个球场上踢几脚。
很快,我就注意到一个有趣、特别的现象:
每到周六、或者周日的上午十点左右,会有一群小孩来训练。
每次都有十几个,大的十来岁,小的五六岁,有男娃有女娃,穿着简单的训练服
他们的训练还挺正式,有教练,有分组对抗。角旗啊、三角锥啊这些训练器材,也是应有尽有。
他们的父母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场边看着。
对我来说,这是一群意外出现的孩子。
因为平时,这个球场很冷清,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些晨练的老头老太和一些散步的学生情侣,很少有像我一样的踢球者。
02
原来他们是日本人
刚开始,我以为是周边哪个学校,或者小区的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心里还觉得这些爸爸妈妈周末陪孩子踢球,还挺有精力。
后来有一天,我和同是球迷的室友小强,特地跑到球场上看了他们的一次训练。
当我们听到这群小孩一边跑,一边叽里呱啦喊着“巴斯巴斯”,我俩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这一群小孩是日本人!
“巴斯“是日语“パス”,传球的意思。
我和小强面面相觑,沉默良久之后,很是感慨了一番,当时我们就说:
完了,中国足球是追不上日本了。
我亲历这一幕的时候还是2009年,当时中国男足不胜日本,已经十一年了。那一瞬间的震惊,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时,想起来还清晰如昨日。
更可怜的是,我和小强谁又能想到,当时的感慨不幸而言中,“恐日”不胜之绩,距今已经整整二十二年了!
而且,何时能终结,谁也不知道。
更加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连叙利亚也踢不过,甚至平不了了,打进世界杯的希望大概比我买彩票中一千万的概率差不多。
03
一个不忍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当我们发现这群小孩是日本人时,会说“中国足球完了”?
因为,你换一个角度,用常识想一想就明白了:
在十年前的2009年,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大概是五万人。
这五万人里,去除那些单身的、子女成年的、家人不在上海的,家里刚好有五六岁到十来岁孩子的日本家庭,能有多少?
最多也不过几百、千余家吧?
就这么一点人,他们千里迢迢,从日本跑到中国来,大部分也都是普通人,也要养家糊口。
他们的孩子,绝大部分也踢不了职业联赛,也不会以此为生。
但偏偏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心里却还想着去找教练,租场地,日复一日地陪孩子踢球。
你说,这样的国家,他们的足球,会没有希望吗?
更何况,这仅仅是我看到的上海一角。在上海其他的区,其他的球场,也一定会有这样一群日本孩子在踢球。
在异国他乡,尚且如此,在日本本土,那就不用说了。
这个问题不忍细究,因为实在细思极恐。
04
主帅朱炯也看到了
其实,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发现。
我是2009年注意到这个现象的。两年之后的2011年,超南昌八一衡源队主教练朱炯也注意到了。
当时,他带队在上海浦东的世纪公园足球场训练,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一群日本孩子。
这群日本孩子规模也不大,七八十人左右,6个教练带队。
得知这一群日本孩子来自于在上海工作的普通日本家庭,朱炯就很感慨,向采访他的记者说了一番话:
你可以算一下比例,在上海的日本人总共有多少?也就二三万,他们中就有100个小孩在踢球,而全上海有多少居民、又有多少孩子在踢球。
现在的上海,人口有2400万人,常年踢球的能有两万个孩子吗?
我敢打包票,肯定没有!
05
前国脚谢晖这样说
前国脚谢晖也有过类似的发现。
2012年,谢晖正在投资搞青训。有一天,他接受了《扬子晚报》采访,直言中国足球和日韩的距离越来越远。
记者原封不动的记下了他的一句话:
现在上海青少年踢球人数最多的团体,是日本小孩,你说这讽刺吗?
这次采访里,谢晖还特别提到一个数据,上海最大的青少年足球社团是面向日本人的社团,有两千名日本小孩注册定期培训。
说真的,刚看到这个报道,我还以为谢晖是满嘴跑火车呢。
于是,我找了两个上海资深球迷,家里也有孩子在上足球课的朋友打听。
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上海现在做青少年足球培训最好的机构之一,是一对日本兄弟创办的,叫“世堡”。在上海已经做了十多年,是行业内公认的翘楚!
谢晖提到的上海最大的青少年足球社团应该就是这家机构。我又上他们的官方网站看了一下,知道了更多数据。
当年他只招收在上海学习的日本少年,2009年按开始向中国孩子开放。至今大概已经培训了4000余名学院,活跃的就有1300多名。
这一点我是真的没有想到。
在中国上海的市场上,花十多年时间,扎扎实实来搞青少年足球培训,做到行业顶尖的竟然有日本人。
06
他们自律,讲礼仪
其实,当年我看到那群日本小孩踢球,最感慨的还不是他们虽在异国他乡,却不忘对足球的热爱。
而是看了他们几次训练之后,我注意到,他们在球场上似乎有一种特别的素养:
自律、讲礼仪,能自己的事情,决不让父母代劳。
这群日本孩子在训练的时候,家长都是远远地坐在球场边,很少会有家长拿着水壶 、毛巾跑上去喊:
“米字哦农牧”(日语“みず飲む”,喝水之意)
“阿瑟哦福依托路”(日语“汗を拭い取る”,擦汗之意)”
训练结束后,也很少会有家长一手包办孩子的足球鞋、书包。
孩子们大都是自己默默地收拾角旗、三角锥,然后喝水、脱鞋、换衣服,临走还会向教练鞠躬,道再见。
这样的素养,没有常年如一日的熏陶,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恐怕是做不到的。
坦白地说,看了国足十几年比赛了,我很少看到这种素养,更难得一点精气神。
而让我感到最难过的是,这个足球场就在校园里,是完全开放的,但平时很冷清,很少很少看到有周边小区的孩子来踢球。
我在那里住了三年,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踢球。但整整三年,我一次也没有凑到过一只十个人的队伍。
它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周六、周日这群日本小孩来踢球的时候。
07
中国爸妈,天壤之别
而中国的情况呢?相比之下,有天壤之别之感。
我现在住在距离上海不远的一座三线小城,经常会带孩子去附近的运动公园看足球培训班的训练。
看久了,我就发现:
来陪练的中国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看到孩子流汗了,跑不动了,闹情绪了,大都心疼的不得了,甚至还会主动跑进场,要求教练中场休息。
训练结束了,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小球员,主动帮助教练收拾场地,临走了,也都是家长大包小包收拾好。
如果训练中遇到下雨了,就会直接停练,从来没有冒雨训练这回事。
有的孩子的出勤率,还没有我这个纯粹的带孩子来玩的看客高。
至于训练中提心吊胆怕孩子受伤,怕晒黑,怕被教练骂,那几乎所有中国家长都这样想。这恐怕也是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了。
据说上半年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踢球受伤,手臂脱臼了。他的爸妈找培训机构吵了很久,要了一笔赔偿,再也没有来上过课了。
中国男足,也像这群孩子一样,被惯坏了。拿高薪,开豪车,纹身,骂脏话,泡酒吧,下黑手,负面新闻一段接一段。
脸都被丢尽了。
08
我们会有开怀大笑的那一天吗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邓公当年的这句话,中国球迷耳熟能详。
可惜,现在当年的娃娃都可以做爷爷了,中国足球,尤其是男足,还是一塌糊涂。
我们还在谈冲出亚洲,日本人已经在考虑世界杯进八强进四强了。
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我的这一段亲身经历,也许可以带来一点酸甜苦辣一言难尽的启发。
说一句也许丧气的话,中国足球这样混下去,不仅22年不胜日本很正常,恐怕在未来的十年里,也毫无战胜的希望。
现在你看,十几年过去了,一点让人看到希望的地方都没有。
十年之后的今天,在上海生活的日本人应该已经超过十万了,想必踢球的孩子也更多了。
可怜了我这样爱足球十几年的中国球迷,会有开怀大笑的那一天吗?
点下方“在看”
不错过孩子成长每一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