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们的名校成功案例非常多,各有各的精彩和独特。但是,我们依然会遇到孩子兴趣广泛,爱好众多:体育、音乐、公益、竞赛一个不少,但却被美国的名校一路拒到底。这是为什么?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究竟为什么失利?
作者:留学全知道
本文系授权转载自: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这次有机会,我们采访了来自上海必益教育的咨询顾问,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任招生总监Bob Patterson,以及哈佛大学毕业、从事了10年国际教育工作的Julia Gooding。
我们代表申请季担忧的家长们,问了他们这样的问题:那些没有被录取的孩子,究竟为什么“失利”?
Bob的回答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多,却想得太少。
(留学全知道独家访谈,点击上方播放按钮)
01. 
全能学生,为何申请“失利”?
Bob告诉我们招生官是如何工作的:想要录取一个学生,招生官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作为学生的核心“卖点”,梳理出鲜明的形象,好在招生官们的讨论会上坚定地支持他。
很多孩子的成绩很好,活动列表里填得满满当当。他们试图迎合招生官的喜好,跟随着一张清单:运动,打篮球,划掉;社团主席,完成,划掉;社区服务,支教,划掉;学术研究,夏校,划掉...
但看完他们的材料,我实在想象不出这些孩子的模样,反而会十分困惑:他到底喜欢做什么?
Bob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你二十多年的招生官经验中,什么样的课外活动能成功吸引你的眼球?”
“作为招生官,我并没有偏好。学生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我喜欢的。”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认识自我、找到热爱的过程。但很多孩子没有受到很好的鼓励和引导,对自我的探索不够深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方向在哪儿,于是,开始盲目效仿“成功案例”。
Julia从事国际教育事业已经10年,她说,学生们最犯愁的就是写申请文书的故事。
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因为是学校推荐的,爸妈安排的,上届成功学长做过的。但这些“大实话”通通都不能写,那就只能编故事了,于是就导致了这种让人一头雾水的情况:
这个学生参加了许多社区服务,可申请文书写的却是创办历史社团的事儿;这个孩子的文书里写着“天文学是我一生的挚爱”,可看活动列表,除了参加过天文社团,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例子可以印证。
最后他们变成了流水线上制造的工业品,变成一张扁平的简历。而学校期待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他们从招生官眼中消失了。
我们看过那么多的电影,英雄少年之所以成为英雄,一定会有一个契机的触动,一个难题的挑战,让他们决定接受召唤,开启这场旅程;接着,他们要用行动去面对意外,克服难关,最后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最后还要有弧光,就是人物的成长变化,这场旅程是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产生的,内核就在于主角的“自我”。
故事不是最后“编”出来的,得先“做”出来。如果孩子在高中做的活动都是为申请而做,那必然缺少内涵,无法自圆其说。
如果孩子能花更多的时间探索自己,创造自我,找到自己的热情、召唤,才能塑造出独特的个性,创造差异,说出属于自己故事。
02. 
如何自我探索,规划有价值的活动?
罗宾森在《发现天赋之旅》这样写道:寻找天命的归属是追寻自我的双向旅程,既要探索内在的天赋与热情,也要运用外在的机会来发挥天赋。
1. 向内深掘,探索自己的兴趣
Julia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很多家庭来咨询,会问“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最有意义?” “做研究、上夏校对申请的作用大吗?” 孩子坐在一边安静地听。
问到孩子有什么兴趣,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自信。他们喜欢篮球,喜欢戏剧,但最后会补上一句,这也没什么特别的。
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特别之处?原因之一是他们确实有真心喜欢的东西,但家长却不以为然,觉得是在妨碍学习。
这世上没有坏的爱好,一切皆可探索。
Bob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我曾经有一位学生,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电子游戏。在游戏领域他也算是个大人物:在LOL(英雄联盟)国际的排名里,位列前百分之十。
这相当厉害了。没有大量的钻研和练习,是很难达到这个层次。我有理由相信,他对游戏有非常真实的热忱。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强行给他安排其他的活动呢?
我想弄清楚他到底喜欢游戏的哪个方面。他说在玩游戏时,他最在意的是游戏的画面设计是否精美和流畅!所以我问他。“如果你能按照这个要求,自己设计一款游戏,听起来是个好主意,不是吗?”
他点点头。这样,我们达成了共识,要朝这个目标前进。
第一步,我为他联系了一位导师,辅导他进行C++和Java的学习。虽然大大减少了能打游戏的空闲时间,他竟然没觉得枯燥,反而被编程深深吸引了!在高一暑假结束时,他已经完成了这两种语言的入门。
“下一步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问他,“如果你还想继续学编程,学校里有相关的课程吗?”
开学后,他把AP计算机课程安排进了课表里。AP课最后的实践项目是设计一款棋类游戏,他和组员配合,顺利地完成了。“这太简单了,我应该还能设计点更复杂的游戏!”他说。
“很好!你不是喜欢平面设计吗,或许这个可以成为你的灵感?”他受到了启发,决定设计一款和平面设计相关的游戏。玩家可以操纵一个发射彩弹的怪兽,不同的颜色打在屏幕上,会形成别具风格的色彩艺术作品。
“接下来我们做什么?” 这次他来主动问我,“我目前掌握的技术,好像有点儿不够用。” “为什么不尝试着申请大学的夏校?那里的课程会给你很大的提升。”我建议。
于是在高二的暑假,他去了布朗大学的夏校,学了一门课叫做“虚拟现实技术”,课程结束之后,他又开发了一款虚拟现实的迷宫冒险游戏,从逻辑搭建到画面设计,都一手搞定。
他把这款游戏放上了苹果的应用商店,开始有很多的用户下载,反馈,支持。最后,他成功被南加州大学工程学院录取,主修计算机科学,辅修平面设计。
在家长们的传统观念里,“打游戏”可以说是“十恶不赦”的嗜好,估计他平时也没少挨骂。
我没有告诉他不要再玩游戏,也没有告诉他要去选什么课,申请什么夏校。我所做的只是在恰当的时刻,问他“接下来我们做什么?”
所有的游戏都是他给自己设计的挑战,那些课程也是他自己发现了瓶颈,主动去学习的。他开始反思自己和游戏的关系,做出了更多的尝试,探索出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也没有提到他做了任何运动,没有提到那些必须要做的“活动清单”。他就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爱好,一步步向外拓展。如果他抱着功利的心态,花时间去刷那些工科的竞赛、研究,就不可能完成这么好的游戏项目。”
透过深入的自我挖掘,学生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接受兴趣的召唤,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2. 向外探索,创造自己的“产品”
学生觉得很难脱颖而出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学校里,大家的生活经历都高度一致,确实很难变得与众不同。
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也是向外探索的过程。Julia的建议是,一定要跳出课堂的范畴,跳出学校的限制。像创业者一样去思考周围的环境里存在有哪些问题,再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尝试去做出改变。
如果这项活动能变成一个实际的项目,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Bob另外一位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男孩子都会喜欢组装一些小玩意儿,他就喜欢组装灯具。不是买现成的零部件,而是从旧车子或垃圾场里找出各种机械零件,拼成造型各异的灯。有的复古,有的新奇,他甚至还开了个小网店,把他的灯具卖给喜欢收藏的人。
后来他去海地做了一次义工旅行。接触了当地地震的幸存者,看到他们经常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生活,他特别痛心。于是,他把自己的灯具进行了性能的提升,改装成了太阳能灯,捐赠给海地的居民。
灯具不仅是他的热爱,也给在地球另一边孤冷的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在他眼里,灯光代表着某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于是这个理工男做了一件有点文艺的事儿——把无线芯片加到灯里,做成一对儿,寄给在3000英里之外的朋友。连上WiFi之后,每当对方打开家中的灯,他的灯也会被点亮。
完全不需要任何语言,他就能知道在遥远的远方,有一个人也在那里,就着灯光,或许在读书,或许在弹琴。灯光穿越时空,把两个不相关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他坚持了对灯具,对机械制造强烈的兴趣,把它从自己的小爱好发展成更大的项目;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为海地的灾民带来改变......他将这些都记录在录像里,寄给了达特茅斯学院,最终为他赢得了常青藤盟校的一席之地。
Bob认为,这位同学的一系列活动正是招生官想要看到的:长时间、有逻辑、持续性地投入时间。虽然他并不是某个组织的领导者,但他在遇到难题和逆境,积极应对,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最终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改变,影响更多的人,这其实是更广意义上的“领导力”。
3. 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兴趣
“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确实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我们成年人都不一定知道真正的爱好是什么,更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在这样的阶段里,让孩子去参加一些设计好的课外活动或者暑期项目,是很好的决定。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挖掘出前所未知的爱好和潜能。
但这些活动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预见——在教室里上四五星期的课,和一组同学合作完成项目,你也知道项目最后的成果是什么。
这样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不同之处吗?基本上不能。
Julia也分享了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孩子一开始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于是他参加了一个志愿者实习项目,帮助中国一个乡村的果农们销售滞销的李子,同时学习品牌定位,市场营销等等商业技能。
回到美国高中之后,他发现学校有一项任务,就是帮助社区里的居民贩卖三文鱼!他运用自己在暑期项目中学到的知识,非常出色地达成了指标。
他还进一步思考,尝试设计了一款APP,可以更好地管理、营销这些农产品。他的APP被学校采用之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所以,一旦学生发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儿,Julia建议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成立自己的个人项目,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虽然这些项目可能失败,但在这个过程里他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学到更多知识,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潜在的失败。
更何况,对于痛苦的体验和失败的反思,往往比成功更加深刻。
03. 
写在最后
申请大学,规划活动...这些仅仅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小里程碑,是实现人生完整的一小部分。
而探索自己的天赋和热情,要懂得静思、质疑、尝试。孩子要自己找出方向,面对岔路;或许他会迷失,会听见别人叫不要再尝试了。但如果他最终自己把路给走了出来,这将是他更加宝贵且终身的历程。
如果为了录取的“终点”而忽略人生的体验,是多么本末倒置的行为!我们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家长和学生,不要忘记课外活动的乐趣和初衷,认真对待将要走上的申请之路,说好自己的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