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除夕的临近,猪年就要正式离我们而去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外教育界都有不少动作:美国新增4所大学接受高考成绩、托福考试缩短为3小时、俄罗斯考高首次加入汉语科目等等。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年前最后一个月的教育新闻。
 01. 
以后高考怎么考?
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从三个维度解读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下面这张图就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说明图,看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很好理解。
“一核”指的是中间的黄色部分,是高考的核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说的是高考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高考。
“四层”是一层层包围的绿色部分,是高考的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也就是高考会考些什么。
“四翼”是斜着的米色部分,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也就是高考的内容将怎么考。
这一个体系让高考的评价标准更规范、明了,也代表着国家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逐步准备。
观点:高考评价系统的出台向广大青少年说明了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栋梁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及知识能在哪些方向落地。
除了高考评价,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招生也开始发生变。
02.
自主招生成为过去时,改为强基计划,
降分录取、竞赛加分废除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从2020年开始,部分“一流大学”将取消自主招生,改为“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的目的是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领域培养人才。
全国有36所高校被纳入了强基计划之中。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学等相关专业。
高校的招生的规则因此也发生了改变。
招生评估分为高考成绩、高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分数,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分数。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至少要达到85%,在成绩合格后,学校才会组织入围的学生参加笔试和面试,最终,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挑选人才。
而降分录取、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入围高校考核的做法都被取消,导致高考的成绩变得异常重要。
被录取后,这些学生将被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培养,对优秀学生在免推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优先安排。
观点:国家这是要重点培养高精尖技术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突破助力啊,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
不仅是大学位置竞争激烈,中小学的学位也一直是空少人多。为了缓解升学压力,北京的学位扩建行动已经在开展了。
03.
北京海淀将增加1.73万个学位,
缓解升学压力
北京市海淀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区,有185所幼儿园,166所中小学,在读的中、小、幼学生数34.9万人,居全市16区之首,占全市五分之一。
然而海淀区全学段学位都比较紧张。据测算,小学学位缺口3000个左右,初中学位缺口3000个左右,高中学位缺口2000个左右。
今年,海淀区将通过扩建、新建学校等方式,多途径挖潜增加学位,共将增加1.73万个学位,并计划公布40所非集团化办学学校。
学前教育全年将增加9300个学位,中小学则会实施新建、改扩建工程。其中,在海淀北部,清华附中将要承办海淀区第一所国际学校,可以提供3000个学位左右。
观点:为海淀区学位问题愁的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可以稍微松口气了,扩张的学位能缓解部分孩子的升学压力。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另一部分家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04.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入学收紧,
中国公民的孩子不能上了
最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修订了《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试行)》,计划近日印发。
之前,很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通过国际部、国际课程班、境外班的名义招收中国籍学生,但新的管理办法对招生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主要招生对象为在北京市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的子女。在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学校可以适当招收在北京合法居留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子女,和在境外依法定居的中国公民的子女。不得招收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的子女。
也就是说,这一政策一旦实施,那些在国外出生并有外籍的孩子,如果父母不住在国外,而是长期居住在中国境内,就无法申请入外籍人员子女校,只能申请民办和公立国际学校。
观点:没想到,全家团员的在国内生活,反而让拥有外籍的孩子上学选择变少了。

与此同时,不仅外籍中国孩子头疼,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也正处在焦灼的心情当中。
05.
4000多名中国学生签证遭取消,
为5年来最多
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去年取消近1.8万个学生签证,其中近4700个是中国学生。这是5年来中国学生被取消签证最多的一年。
被取消签证的主要原因包括:未能参加适当的课程、提供虚假信息或伪造文件、被发现不是真正的学生,其他原因还有重大情况变更,以及回家的学生主动申请取消等。
澳大利亚代理移民部长艾伦·塔奇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学生必须符合签证条件,这是对所有签证持有人的共同要求,和学生来自哪个国家无关。
塔奇说,学生签证计划对澳大利亚的经济至关重要,去年,国际学生为澳大利亚带来376亿澳元(约为188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收入,并创造25万个工作岗位。因此,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维持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
观点:出国后背负的就是国家的形象了,希望我们的海外留学生都能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最后,让我们分享一则令人兴奋的新闻。每年年初都是国外大学放榜的时候,去年年底,美国高校已经纷纷放榜,本周,牛津剑桥的喜讯也先后传来。
06.
牛津剑桥放榜:
中国学生预录取超200人,
仅次于英国本土学生
截止北京时间1月15日下午4点,牛津大学共向中国学生发放116份预录取offer;截止北京时间1月16日早6点,剑桥大学一共向中国学生发放了99份预录取offer。
其中,上海地区学生获得牛津大学offer最多,而广东地区学生获得剑桥大学offer最多。
上海领科国际学校获得10份牛津预录取,是目前获得牛津大学预录offer最多的院校;而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截至目前则收获了19份剑桥大学预录offer,暂列全国第一。
根据牛津大学官网数据,过去3年中国大陆地区学生的录取发放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本土学生;而在剑桥大学录取的国际生中,中国学生的占比也同样是最高的。
但相关数据也显示,尽管两所高校每年申请人数和offer发放数量逐年上升,但最终录取率和入学率却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还是当前学生对择校态度更加客观,不再一味追求名校光环,而是结合自身情况择优而选。
观点:恭喜目前拿到预录取offer的学生,你们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随着offer的逐渐发放,相信过段时间拿到offer的同学会越来越多的!
节前的教育类新闻就到这里,祝所有学子在新的一年里都有好成绩,拿下心仪的offer!鼠年大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