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广东首度报告了武汉以外的病例,而武汉当地的病患一次新增136人报告数,其中9人危重,3人死亡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举世瞩目。
根据病情通报,确诊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人数有扩大的趋势,现在,不但是武汉两天新增136例,包括北京、深圳,都有确诊感染的案例。
1月20日凌晨,北京、广东、武汉、浙江接连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其中,武汉18、19日新确诊病例136例,广东深圳市确诊1例,北京市大兴区确诊2例患者、浙江发现5例武汉来浙并有发热等症状患者
武汉新增136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
据武汉市卫健委:2020年1月18日0—24时,治愈出院5例,新增病例59例,死亡1例;1月19日0—22时,治愈出院1例,新增病例77例。
武汉疫情究竟如何?据最新通报,我市在不断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运行的基础上,按照新修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进一步加大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筛查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案,优化检测流程,加快了检测速度。国家、省市专家组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综合研判,1月18日新认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9例,1月19日新认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77例,两日共新确诊病例136例。
136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70例;年龄最小的25岁,年龄最大的89岁;发病日期均在2020年1月18日前;首发症状大多为发热、咳嗽或胸闷、呼吸困难。根据新修订的诊疗方案,患者病情按照轻、重和危重进行分类,其中轻症100例、重症33例、危重症3例(其中死亡1例)。新增病例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正在深入进行,其密切接触者也在追踪中。
截至1月19日22时,我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98例,已治愈出院25例,死亡3例。目前仍在院治疗170例,其中轻症126例、重症35例、危重症9例,均在武汉市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 817人,已解除医学观察727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90人,密切接触者中,没有发现相关病例。我们将继续对新发现的疑似病例及时进行采样检测。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也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发时期。专家提示,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室内通风和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有咳嗽、喷嚏时戴口罩或用纸巾、衣物遮挡口鼻以减少病菌传播。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近就医。
深圳首例患者曾赴武汉探亲
据广东省卫健委官网介绍,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据介绍,患者为66岁男性,现居深圳,2019年12月29日赴武汉探亲,2020年1月3日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1月4日返深后就诊,1月11日转至深圳市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公告称,经省、市疾控中心采用优化后的检测试剂盒检测,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1月18日,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核酸复核检测,结果为阳性。
1月19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领导小组下设的诊断组专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内容,对该病例进行评估确认,专家组一致同意将该病例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现患者病情稳定。广东省已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随访。
公告表示,当前,广东省正全力救治患者,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密切接触者跟踪管理,强化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规范开展对可疑病例的监测、筛查、诊断治疗和处置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整治,做好农贸市场管理,取缔违法售卖野生动物行为,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据介绍,专家研判认为,当前疫情仍可防可控。专家提醒,目前正处于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市民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或人流密集的公众场合活动,如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北京接诊2名有武汉旅行史的发热患者
据北京市大兴区卫健委官方微博称,北京市大兴区医疗机构接诊的两名有武汉旅行史的发热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及专家组评估,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据介绍,两名患者已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目前无呼吸道症状,病情平稳。已对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目前无发热等异常情况。
浙江发现5例武汉来浙并有发热等症状患者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20日通报,1月17日以来,浙江省温州、舟山、台州、杭州陆续发现5例武汉来浙并出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目前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密切接触者已实行医学观察。患者实验室检验结果正在按规定复核中,一旦确诊,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这里科普下这次冠状病毒和防范方法,春节来临,无论如何,安全防范是很重要的。

这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请收好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于王冠而得名。截至目前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2、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
除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3、本次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
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4、截至目前,有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情况?
现有的调查结果表明,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目前,正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开展进一步研究。
5、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吗?
针对新疾病,并无现有可用疫苗。开发一新疫苗可能需要若干年时间。
6、新型冠状病毒能治疗吗?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7.如何自我防护?
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避免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到生鲜市场采购,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口;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
另外,目前正处于冬春季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可佩戴口罩;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洗鼻。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最后,附武汉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当前处置建议(张劲农编写,2020.1.18.):
张劲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呼吸重症病区负责人。
1. 发热<38,仅有咽痛咳嗽,无呼吸困难,CRP<10,口服奥司他韦+希舒美(+/-阿莫西林),仅做血常规+CRP ,没必要做CT和病毒学检测。医嘱:居家隔离,不适随诊。
2. 发热>38,有咽痛咳嗽,但无呼吸困难,血常规+CRP+甲乙流和合胞病毒核酸+ 肺CT 。
3.若肺CT提示病毒性肺炎,把CT片放在阅片灯上照下来,需要照高像素图以便于识别,6-8个视野一张图最好,发给群里,请专家会诊。
4. 确定病毒性肺炎后:(1)口服拜复乐0.4 Qd或者可乐必妥0.4(无喹诺酮过敏或不耐受史)+奥司他韦75毫克BID,5天 ;或(2)静脉滴注罗氏芬2.0(或厄他配南1.0,仅限于夜间不能做皮试且患者不耐受喹诺酮)+生理盐水250,希舒美饭后口服,0.25 Qd,首剂加倍。厄他配南需要在附近药房购买。隔离留观,申请做2019-nCoV 检测。
5. 若CT排除病毒性肺炎或其他肺炎,按1方法处理,可加阿莫西林1.0 Tid 口服。体温降下来后,医嘱:居家隔离,不适随诊。
6.若CT提示病毒性肺炎且伴呼吸困难、缺氧(吸入空气时血氧饱和度<93),建议吸氧,急诊收到隔离病房住院,评估转运风险。若因暂时无床滞留发热门诊,申请做2019-nCoV检测。抗感染:奥司他韦+拜复乐+斯沃或奥司他韦+罗氏芬+斯沃+希舒美,静脉滴注和口服剂型都有,尽量推荐口服。口服斯沃片在附近药房有售,要特别说明需自费,征的书面同意签字,4200-4400一盒,一片,Bid,5天;也可用万古霉素(稳可信)替代斯沃,万古对肺部感染疗效稍差,有潜在肾损伤,但便宜很多。斯沃对血小板等血液细胞有潜在抑制作用,也可能会出现神经炎,要加以注意。
7. 发热处理:体温大于38.5,可以用布洛芬口服液(需要在附近药房购买)退热。体温降到38度以下即可,过低不利于抗病毒。布洛芬有潜在胃损伤,不耐受者改用复方氨基比林或物理降温。泰诺等感冒药也可退热。
8. 咳嗽咽痛治疗:可用蜂蜜、薄荷糖对症,也可购买蜜炼川贝枇杷膏对症。右美沙芬已经证实无效,不要再推荐。
9.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局部症状需要2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完全缓解。
以上是这次武汉新型病毒的最新防护指南,如觉得有用,可转给自己的朋友家人,春节来临之际,做好防护,安全第一!
(综合自仓都加满、中国基金报等)


  欢迎各位读者来本号小密圈玩耍。圈内发布更多猛文好文(不信来试看奥),推荐最有价值资讯,邀请名家做客,与圈友互动交流,绝对超值。长摁以下二维码或点阅读原文入圈。
观察当今时代
了解当下中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