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从Wen Tung的时代到元代开始,墨竹画一直没有大师出现。苏轼的名声并不能由几件据传是他的作品而得到支撑,王世襄的观点认为,苏轼的名声很大程度是由于其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身份而赢得的,这应该是没问题的观点。但如果说12世纪是一个相对不活跃的时期,13-14世纪则见证了大量的竹画的出现,其中超过50位竹画家留给了后世学习。如同花鸟画和山水画的情况那样,这些画家非常憎恶专业主义的那一百年,集体转向北宋的大师寻求灵感。

元代四大竹画大师,Li Kan,Ku An,吴镇和倪瓒,其中Li Kan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据说,他毕生精力投入到学习竹的各个方面中,在南中国四处游历,并去了安南,去看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的生长情况。他仔细观察老大师的作品,特别是Wen Tung的作品,最终选择Wen作为其模仿对象和指引对象。堪萨斯Nelson艺术馆藏的一件被认定为Li Kan的作品真实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类的状态,分为两束。但是,尽管它们都很忠于自然,这些画不仅仅是植物学的解析。它们不属于特定植物的画面。而是心理图像的记录。其写实程度和Li Kan同时代的陈玄的花鸟作品接近。Li自己在《竹谱详录》中观察的内容,和他竹研究的假定结论吻合,如同许多其他中国画一样,都是基于中国画家精心力求的心理图像的投射内容集合。他自己也添加了对苏轼文章的评论,其中写道:“画家必须凝神聚气,直到完全依赖自己,动笔时成竹在胸。这样,他就能随心运笔,跟随心中的模样作画。如果不这样去准备,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眼睁睁看着对象无力表现”。
我们前面提到,画家画竹是一种对抗蒙古人征服的心理方式。Ku An(活跃于1350年)可能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到了Li Kan的时代,其画竹的手册和范例指导已经广为流行。更晚的时候,叶片的样式和造型以及其他植物部分开始变得程式化,由于范例的影响,造成自由表达的空间丧失,画家变得被动。画竹变成了很机械的活动。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