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教育部公布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目标和5个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
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高中教育4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甚至是举世瞩目的:先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1977年冬天,有570万名考生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涌向考场,但当时的录取率不到5%,1978年为6.6%,1979年为6.1%。
而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再看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从1980 年到1990年之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本徘徊在26%左右,1999年超过30%,2005年超过了50%。2015年达到了87.5%,2020年达到90%。
而事实上,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5%及以上。
回顾和梳理40年的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基本是以规模扩充为战略重点,以效率优先为主旨路线,以简政放权为保障机制,以摆脱应试教育桎梏为最终目标,始终在普及与提高、效率与公平、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
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愿景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40年,我国高中教育更多解决的是“大”的问题,是“量”的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那么随着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接下来的高中教育改革将重点解决的是“强”的问题,是“质”的问题,是“上好学”的问题。
高中教育如何有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如何促进普职协调、如何真正实现素质引领,这将是较长时间内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和主攻领域。
1、全面普及
2017年10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昭示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继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国家重大战略。显然,这里的“普及”既不是部分普及,也不是基本普及,而是全面普及,全面普及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数量方面的全面普及。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成90%的目标
二是区域层面的全面普及。不仅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要全面普及,一些普及率还在70%以下的地区也要不断提高普及率,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这四类地区将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攻坚区域。
三是特殊人群的全面普及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三类人群,要切实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四是质量上的全面普及。为高中学生提供适合个性需要的教育机会、提供可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特色发展
从教育任务来看,义务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共同的基础和一般性的国民素养,但高中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不同,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有异,而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身也是多元的。因此,高中教育的任务一方面仍然要培养学生共同的基础,这是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
但另一方面,应同时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高中教育作为高层次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中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的根本所在。
而要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教育就必须是多样而有特色的,高度同质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的。这里的特色发展涉及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不同维度。
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发展是指不同区域高中的有特色发展。各地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综合考量其历史基础与未来需求的基础上,谋划区域内的高中定位与特色发展,使不同区域的高中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中观层面来看,特色发展是指不同类型高中有特色发展。
各地在继续保留现有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并行发展的基础上,可适当发展多种类型的特色高中,如探索创办科技高中、人文高中、数理高中、外语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微观层面来看,特色发展是指高中学校自身的课程有特色发展,即不同的高中学校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等来形成自身特色。
3、普职协调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以来,高中阶段教育主要由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部分构成,一体双翼,一车双轮。
但两者如何协调发展,却一直是政策关注的焦点,更是难点。普高门庭若市,中职门可罗雀,仍然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高中普职结构的严重失衡直接制约着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
当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显然不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普高与中职的协调发展问题,将更紧迫地摆上改革议程。
普职如何协调发展,至少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普高与中职在结构与比例上的协调。但普职比例相当是否就是协调,这也许并不是普职协调的全部。
是否协调,多大比例才是协调,可能更多要考虑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考虑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考虑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等多种因素。二是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任务上的相互融通。
4、素质引领
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为社会所诟病,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主导着整个高中教育,这不完全归结于政策的不足或制度设计的失误,应试教育在中国有其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
高中教育将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大学预备教育逐步转向教育的基础性、大众化、通识性和公民性;意味着高中教育“升学”“筛选甄别”的功利价值将逐步淡化,教育的本体价值将不断彰显,为应试而教的局面将逐步改观,高中教育对人本身的重视、对人素质的重视和培养将成为可能。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编辑:灯塔EDU
往期精彩回顾

扫一扫关注灯塔EDU
灯塔EDU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实在找不到),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原作者不同意请联系微信:q948645101
扫一扫加微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