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高考分数仍是第一要务

自从2003年实施以来,中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始终备受社会关注。凡是优秀学生的家长,估计都研究过各个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带着孩子“东征西战”过。


这条“绿色通道”,不知道让多少优秀孩子脱颖而出,凭着特殊才能获得名校青睐,成功进入心仪已久的象牙塔。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在家长的“特殊包装”下,以次充好走入名牌高校,引起人们抱怨。


从明年开始,无论人们如何看待以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它都将成为一段历史,终结自己的使命。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规定从2020年开始,停止原来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代之以新的自主招生模式,简称“强基计划”。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强基计划”起步阶段要求较高,仅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其弦外之音是,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暂时就没有机会了。
来源:中国教育部网站

新的自主招生计划,必将采用新的选拔定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考生和家长只有提前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才能提高被录取的命中率。


那么,“强基计划”与原来的自主招生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北北结合教育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给各位整理了以下关键点:


第一,选拔定位不同。
原来的自主招生,主要考虑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着眼点完全在人才本身,而强基计划则首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次才是学生自身的素质。


如果以前的自主招生,培养的是高级专业人才;那么,将来自主招生要培养的,则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

第二,招生专业不同。
原来的自主招生,不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招生学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生源素质来决定;强基计划由于首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以有着明确的倾向性。


哪些专业关系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教育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来看,主要是基础学科,说的具体点,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专业。


这种倾向对于耐得住寂寞、喜欢探究的聪明学生,无疑是一阵强心剂。它不仅意味着这类学生进入“一流大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且还会受到国家的特殊培养和安排。


反过来,如果个人不愿意坐冷板凳,不喜欢基础研究,而是希望到金融、会计、计算机、智能工程等热门领域里一显身手,最好就不要考虑走自主招生这条路了。

第三,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
原来的自主招生政策,看的主要是学生的申请材料,包括特殊才能、比赛获奖、申请书等等,高考成绩更多是作为参考;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主要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这意味着,将来想走自主招生的考生,与普通考生一样,拼的主要还是高考成绩。特殊才能、比赛获奖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对于农村或偏远地区优秀学生,或许是一件好事。毕竟,高考成绩还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第四,录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看重的是学生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高考成绩出来后,只是作为参考。如果高考成绩不够,甚至可以降分录取,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因此,只要学生高考发挥正常,高考成绩发布以前,能不能录取已经差不多定了。

强基计划则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这样一来,高校必须等到高考成绩发布以后,才能确定录取名单,而且除非某个计划专业没人报,一般来说,不存在降分录取的可能性。


五是培养模式不同。
以前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进入各个专业后,与正常录取的学生同吃同住同上课,没有特殊待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则会单独建立小班,享受导师制的“小灶待遇”。而且,部分专业还可能探索本—硕—博衔接模式,只要进了某个强基专业,可能就需要一路读下去,直到拿到博士学位。

总起来看,强基计划似乎仍然带点自主招生的影子,但实际上是教育部直接主导下的“特殊人才培养项目”。既然是特殊人才培养项目,学生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便挑选专业,可以自主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相反,强基计划划定了明确专业和职业方向,学生一旦成功入围,多数情况下,就得一路走下去了。


作者:碧云天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