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声明的是,对于电影的欣赏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这个排名也是我个人主观的排名,所以说如有异议,你是对的。此外,我这一版评价综合考虑多方面元素,尽量做到榜单的多元化,所以对国产电影有一些情怀加分,比如第十名和第一名就是明显的情怀;同时相信很多人对于“套路式”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已经厌倦了,本榜单中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只有两部,此外还各选入了一部韩国电影、俄罗斯电影和西班牙电影,还把一部小众的优秀纪录片也列入其中,争取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有所展现。
对于还有一些没能入选的、同样优秀的作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相比于上面一些电影,不是不够好,而是优点不够突出、或者有同类型的作品为代表了,所以只能遗憾落选;第二,是我在以前的已经写过很详细的影评了。这类作品比如《哪吒》:《从哪吒闹海到魔童降世——国产动画中的时代烙印》;比如《误杀》:《出身决定了很多东西,但不包括结局》。上面两篇文章中写得很详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还有一些电影虽然火遍全球,质量也属上乘,但是我在价值观上不认同,详见文章:无政府主义者的狂欢:电影《小丑》为何火遍全球?还有很多小资产阶级颓废、厌世、自我感觉良好且敌意全世界的作品,从艺术上来说可能很优秀,但我也没有把这类电影选入其中。
好,下面我们来细细盘点,本文先从十佳电影开始。这是我心目中的年度十佳电影榜单:
NO10.《烈火英雄》
NO9.《骡子》
NO8.《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NO7.《绝杀慕尼黑》
NO6.《前夜》
NO5.《海市蜃楼》&《利刃出鞘》
NO4.《徒手攀岩》
NO3.《绿皮书》
NO2.《寄生虫》
NO1.《流浪地球》
NO10.《烈火英雄》

上文说了,把这部电影选进去就是情怀加分。《烈火英雄》有着非常非常明显的瑕疵,最大的瑕疵是黄晓明,虽然看得出来明总真的很努力了,但是眉宇间是不是的那种霸道总裁的气息实在是让我出戏。其次导演功力不足,要么煽情用力过猛,要么推动剧情只能靠大爆炸,有一些细节值得肯定,有一些细节做的不好,算是五五开吧。再次我不喜欢电影中对于大连市民形象的塑造——盲目,恐慌,混乱。在真是的世界里,人民群众是预防火灾最大的英雄,这个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讲到过。
但是,下面我就要说是什么情怀让我把它列为了年度十佳电影:伟大的消防员战士。可以对比一下最近的澳洲大火,我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天灾还是人祸?“圣母式环保”与澳大利亚山火》可以看出我们消防员战士的伟大。
观影时屏幕里的大火扑面而来,我都情不自禁要往后仰。而现实生活中消防员战士面对真正的熊熊烈火,也要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了歌颂“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真的值得一切赞誉。

影片的原型事件是“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基本所有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港区油罐失火,接连发生爆炸,十几个油罐之间的阀门未关闭,隔壁就是储存着苯、氰化物等危险品的化学罐区,如果爆炸其能量相当于二十颗原子弹——这还不考虑化学品的毒性。但是我们的消防员们英勇奋战,在一夜之间扑灭了大火,一场可能的巨大灾难消弭于无形。
整个电影可以说是对那场灾难现场进行了高度还原(现场两个字划重点,大连市民恐慌的部分是演绎),很多场景都是现场真实发生过的,甚至可以说关于细节真的令人细思极恐。央视新闻频道拍过一个纪录片《烈火惊魂十五小时——大连新港“716”大火纪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观影后看看。里面讲到的许多细节:比如化学罐受高温表皮破裂,真的就是千钧一发;比如关闭阀门,真的就是需要八万转,两位“敢死队”消防队员整整关闭了十个小时才关上;比如石油流进下水道,然后引发爆炸,飞起的井盖击伤了许多消防员;比如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爆炸(其实真实情况是公安部消防局推算所有罐区的油罐及化工罐里储蓄的化学品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原子弹的当量不一,小男孩原子弹威力相当于2万吨的TNT,电影里反而是缩小了这个说法);比如最后喷水已经抵挡不住流淌火了,消防员就是用石头、沙子和混凝土构筑了防火堤挡住了火势蔓延……
建议大家看完影片一定不要急着关闭,看一看字幕时配的画面,那都是真实的消防战士的影像记载。有个镜头消防战士们跪在地下哭,领导对大家说:“中队长已经牺牲了……”那次救灾中副中队长和政委牺牲,最后发现他们的遗体时,两个人是紧紧抱在一起,已经无法分开。还有一个景象是一个消防战士在充满油污的海面中不幸遇难,就是电影里欧豪扮演角色的原型,烈士也是在要拍婚纱照的当天就牺牲了......
(真实历史影像) 
我那场点映黄晓明在现场提了两句,说为啥只有两个人去拧阀门?因为现实火场的类似情况,指挥员在明知是很危险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派很多人去的。在后来的报告中记载:关闭阀门的小队一共有4人,拧主要阀门的人也是2个人来手动关闭阀门。大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就是黄晓明角色的原型)临危受命,带领3个战士冲进火场。这两个油罐各有两个阀门,每个阀门要转动8000次才能关闭,而且关闭过程中不能出现间断,否则前功尽弃。
(真实历史影像) 
电影中江立伟满手血泡,手套都烫坏了,还坚持拧阀门的情节,在原事件的纪实报告也有描述——“战士们回忆:‘空气呼吸器太重,拿下了;戴手套打滑,脱了,手很快磨破了皮;渴、热,实在顶不住了,从水带接口处接点水洗洗脸、润润嗓子,再继续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火中的金属能被烤得有多热,真的是完全超越了人类生理极限,全靠着精神力量来支撑,消防员战士真是值得所有人最崇高的敬意。


NO9.《骡子》
《骡子》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十五天票房还没破千万,但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这是美国国宝级老戏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作品,故事的简介直接从购票平台复制一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厄尔·斯通,一个破产且独居的八旬老人。当房产因资不抵债被扣押拍卖时,厄尔得到一份只需要他开车的工作——这份工作足够简单,但厄尔不知道的是,他成为了墨西哥贩毒集团的一名运毒者。他完成的非常出色,事实上经由他运输的毒品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贩毒集团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对接人。但是,暗中盯上厄尔的并不只有贩毒集团,这位神秘的新晋运毒者也吸引了美国缉毒局特工科林·贝茨的注意……”
怎么样,听这个题材是不是就很刺激,老无所依的退伍老兵,被万恶的金融资本家收走了房子,断绝了一切生活来源;当八十高龄的他不得不去打工养活自己的时候,又落入了贩毒集团的魔掌……多么具有批判性的一个题材啊!核心思想就可以提炼为——资本主义把人变成牲口,完美。
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批判性元素电影里一毛钱都没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介绍一下电影导演+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on Eastwood,所以也被简称为东木)了,老爷子今年89岁的高龄,依然奋斗在演艺第一线。他可能在中国名气不大,但是作品相信大家绝对看过,例如《萨利机长》《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百万美元宝贝》《廊桥遗梦》《回到未来》《黄金三镖客》《荒野大镖客》。
在政治上,东木老爷子是一位标准的保守派、共和党人,看他导演的那些电影,基本都是美国大兵、传统精英、捍卫美国核心价值之类;他也曾经因为表达过对川普的支持,而成为了好莱坞的众矢之的。老爷子在当年美国大选时曾经非常朋克地表示:这是一个娘娘腔(pussy)的时代,大家都不想再跪舔(kiss-ass)政治正确了,所以要把票投给特朗普。
也正因为艺术家的政治立场,《骡子》这部电影的内核虽然是一个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话题,里面诸多的元素都非常好发挥——比如被银行收走房子、老无所依、贩毒团伙(少数族裔)、黑人黑帮、白人警察等等等等,但是东木老爷子另辟蹊径,真的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点相关批判性的题材都没踩到。而贯穿电影主线的则是一个保守主义最喜欢的核心价值观题材——家庭。
电影中成为了“骡子”的老爷爷,纯粹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作死,各种交际各种秀,沉迷于花卉养殖,跟自己老婆、女儿都基本断绝了关系;众叛亲离且晚年不幸破产,最后只能走上贩毒这条道路。最后经过一系列生死旅程,他终于领悟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荒谬,最后获得了他女儿和老婆的原谅,再给观众们灌一些鸡汤: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家人才是你的一切。这是标准的保守主义的套路:浪子求索、立地成佛、回归家庭。
我们分析电影,要把价值观和电影本身剥离来看,从电影性上来讲,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题材新颖,剧本节奏优秀,情感烘托到位,细节处理用心,演员演技爆棚……所以当之无愧是年度十佳电影。不过既然说到这里我们就开个玩笑,就当瞎吹水了,不妨设想一下,这个题材如果要让左翼导演来拍,估计就是这样一种剧情了:
主角是一位退伍的美军军官,在为国作战中失去了一条腿。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于老兵的保障微乎其微,于是他走上了与战友一起维权的道路,结果被自己的老上司麦克阿瑟的大炮教做人了。随后他因为叛乱罪被判处了二十年徒刑,他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离他而去。出狱后已年近古稀的他凭借出色的园丁技巧,也算有了一份谋生的职业,但是在08年的次贷危机中他被无良的银行家欺骗,失去了他的房子和农场。不得已他只能开车拉货谋生,又受到了贩毒集团的欺骗,借用他老人和残疾人的优势,把他变成了一只运输毒品的“骡子”……同时电影中一定要充斥着美国警察的暴戾、无能、种族歧视,抨击美国政府的腐败与银行家的贪婪;并通过贩毒集团、恐怖组织与金融资本家、美国政府之间的频繁地镜头切换与视觉暗示,告诉大家这个真相:华尔街就是最大的贩毒集团,美国政府就是最大的恐怖组织。
多么拔高的一个电影啊,完美。
NO8.《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本片带着鲜明的“娄烨风格”——手持式晃动摄影、虚焦,晃动程度大致相当于《谍影重重》,晕屏幕的朋友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多时间线穿插,并非某些导演喜欢炫技式的剪乱时间线,完全服务于叙事要求,让剧情更加波澜起伏。这种风格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特别不喜欢。明人不说暗话,我不喜欢这种风格,但我喜欢电影的题材——非常大胆激进的题材。
电影的核心元素包括并不限于:拆迁、地产商、黑社会、权力寻租、富商与官员勾结、上流阶层的奢靡与腐化、精英社会的欲望与毁灭。广州,地产巨鳄,上市公司,总觉得在映射啥,不可说不可说。电影至少能体现一点: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干净的。要么公开的掠夺,踩着被强拆者的血上(当代羊吃人运动);要么与权力交媾,产下腐败的孽子。
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性的光影斑驳。人无非两种欲望:物欲和性欲——通俗点就是金钱和肉体。有欲望不要紧,关键是不能膨胀,膨胀了就容易爆炸。奢靡腐化的上流社会自己玩死自己,是我等穷屌丝最喜闻乐见的。就像我在《“看不见的资本家”和他们的精英代理人》这篇文章说的:竭尽全力功成名就,与异化程度加深,是一张纸的正反面,就如恶魔地契约,逃不掉的。我见过太多的光鲜亮丽地成功人士,晚上抑郁地睡不着觉——心理建设没有跟上成功的步伐。电影里这些癫狂的上流社会,大致也是如此吧。
娄烨的功力在于人物地刻画。电影中那位开发区主任,简直太像我们的“父母官”了,至少我经历过的,从高中教导处主任到市委书记,“领导”的感觉寥寥几笔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还有小诺,可能有朋友不能理解她为什么情感如此脆弱且行事诡异,那是没有真正了解她的出身背景,她这个形象我太熟悉了:我在北京有许多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朋友,也不一定出生在美国,大多是很小就丢到了美国读书生活。他们的父母虽然很有钱,但还没到那种可以靠资本增值躺着过日子的资本家,大多数都是公司高管、技术大牛、国企领导、医院院长、资深律师类似这些,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挣得多且特别忙。我这些朋友们基本小学初中就被丢到了美国的私立寄宿学校,寒暑假回来了也见不着几次家长的面,除了钱给足之外完全处在放养阶段,我经常调侃说你们简直就是“富裕版的留守儿童”。

虽然这些“留守儿童”因为其贵族精英的出身,成材率往往很高——这也是理所应当,但也出现了很多的极端现象。比如说他们很小年纪享受的阈值就被拉满了,因为不缺钱,各种奢侈品,各种名车名表香水包包,各种帅哥美女一样不缺。阈值拉满了怎么办,只能追求更高更危险的刺激,比如滥交sex party,笑气飞叶子,最后走到溜冰吸毒这一步。没办法,不然找不到更高级的东西来满足自己飞升的快乐感了。还有一些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所有感官愉悦都拉满了,于是就空虚焦虑,最后抑郁、双相等精神问题接踵而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人在他们身边示范怎样过一个合理的生活,怎样控制自己的阈值避免过度膨胀,怎样处理欲望与需求——纵使他们的父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孩子们在这种没有陪伴的日子也并不幸福。导演人物形象塑造真确实很见功力。

NO7.《绝杀慕尼黑》
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你首先要好看,其次你才有“资格”去夹带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作品首先要保证生命力,才有战斗力。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资本主义文化强大,因为他们弄得太精彩了,不服不行,我们必须得学习。就比如《血战钢锯岭》,精神内核就是一部传教片,但是电影能拍到让人击节赞叹,这就是人家的本事。
《绝杀慕尼黑》也很难得,做到了“精彩”“生命力”这一点,电影能够死死地扣住一点:竞技体育的魅力。上一部这样燃的体育题材电影,可能就要追溯到《摔跤吧!爸爸》了,两部电影也有些类似,一个是为了女性而奋起,一个是为了民族而战斗;一个是父女之情,一个有父子之爱;一个是从未在国际大赛拿过奖牌的印度,一个是面对三十六年不败的大魔头美国……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能让人荷尔蒙沸腾的电影,但是我想谈一谈比体育更多的事情。

这部电影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逆袭”,有这样三重的含义。
首先从内容来看,苏联男篮干掉了称霸世界的美国男篮,并在决赛中压哨绝杀,这可以说是第一重“逆袭”。
其次从电影来看,《绝杀慕尼黑》在日均排片不足6%的情况下,票房破俄罗斯电影在国内纪录,还是很不容易的。一没有流量明星,二没有好莱坞特效,而且是个不招影院排片待见的2D片,更是很多人都带有偏见的前苏联题材,能有目前的成绩,说明电影质量是过硬的,里面体现的家国情怀,也是大家认同的。
更深一步的,这是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艺术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逆袭。
我在《他们惧怕革命,就像惧怕从天而降的巨龙》这一篇文章里详细的分析过,资本主义文艺作品是怎样对革命、对共产主义进行污名化运动的。在好莱坞大片的假想敌中,苏联/俄罗斯肯定是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的,外星人都得排第二。于是苏联/俄罗斯的形象也自然好不到哪去,往往是恐怖组织的支持者、政治独夫、危险分子、生化狂人等形象,难得的正面角色如寡姐、冬兵等,那也是一定要“弃暗投明”先投诚才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