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2019年初,我写过一篇“小预测”文章,里面提到:2018年的寒冬只是个开始,未来要做好长期寒冬的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到了2019年下半年,寒冬更甚,整个资本市场和创业公司都在瑟瑟发抖中,裁员的信息接踵而至,冰冻和碎裂的声音此起彼伏。
今年再继续写写这个话题,写写未来预测方法、整体形势的预测和每个人的生活影响。最后再写一些对我们教育孩子的启示。
今年的判断还是延续:寒冬刚刚开始,远未到底,未来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2020,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01
💃预测的艺术
无论是作为科幻作家、经济学家还是教育工作者,对未来做预测都是基本职能,工作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测的形势。
那么预测该怎么做呢?
正常情况下,预测不是随意拍脑袋的天马行空,预测有着严谨的方法论和详细的流程。预测大致有三种方式:趋势、周期、模型。
第一种方法:“趋势”:
“趋势”就是按照过去的态势推导未来。一句话解释就是:“过去怎样,未来也将怎样。”例如“过去芯片速度每18个月翻倍,未来也将每18个月翻倍”;“按中国过去的增速计算,我们未来十年可超美国“。
第二种方法:“周期”:
“周期”就是按照固定的起伏预测未来。一句话解释就是:“月有阴晴圆缺,事有起落盛衰”。例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百年有圣人出”;“市场周期分三类:短库存周期,中债务周期,长康托周期”。
下图所示即“趋势”(棕色)和“周期”(绿色)。
第三种方法:“模型”:
“模型”则是按照某一抽象模型理论,根据理论计算未来。例如“按照电子量子模型,通过磁场会发生能级分裂”;“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高级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未来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三种方法就是各种未来学家常用的方法了。
即使是IMF或世行等等国际顶级经济机构,预测经济指标走势的时候,也是以趋势外推作为基础,加上各种精细调整。当你看到大人物指点江山的时候,说互联网的下一波浪潮,其实多半都是将现有观察到的趋势直接外推,并不深奥。
这三种方法各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原理。趋势外推的内在逻辑是现实世界的稳定性。周期预测的内在逻辑是现实世界的收敛性。模型预测的内在逻辑是模型本身的真理性。
当然,这三种方法也各有各的问题。
“趋势外推”最大的问题是:预测不出拐点。
按照趋势外推预测人口总量没什么问题,但预测很多经济波动就不够准确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趋势外推成立,那么股市5000点后会是6000点,6000点后会是7000点……现在早就10000点了,而不是3000点了。
“周期”最大的问题是:周期长度说不准。
谁都能说“到顶之后会回调,触底之后会反弹”,但何时到顶、何时触底,却是每个人捏着胡子掐指算,准确度跟神仙显灵差不多。完美周期当然是固定时长,例如涨三年落三年,但是现实中几乎很少有这样准确的周期。
“模型”最大的问题是:模型本身经不起推敲。
举例……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吧。当你使用的模型是“人民公社制度优越”,那无论怎样认真计算,都会算出大跃进和大炼钢铁必然成功。
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因此需要结合使用。当结合使用的结论差不多,那么结果也可能更值得采信。
02
未来的形势
谈了半天方法,到底对未来有什么预测结论?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论断:2019年只是寒冬的开始,2020年之后会愈加艰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重要的依据,是对于经济困难来源的总体判断:经济形势不好,在于经济转型的艰难。这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困难。
第一,从趋势看,经济增速从高速滑落是世界趋势。
第二,从周期看,中国金融周期很难启动下一繁盛。
第三,从模型看,中国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停留时间可能很长。
先说趋势,历史上曾经有多个贫穷国家因为一系列改革,快速脱贫,增速达到10%以上。其中中国是持续时间最久,脱贫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并没有脱离这个“改革脱贫”的故事,因此在长期发展趋势看,也大概率会类似于其他国家,高速增长一段时间后,增速逐步降低,维持中速增长,甚至低速增长。按世界各国趋势看,贫穷的时候增速高,富裕之后经济增速很可能降至3%以下。
图2. 1960-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再说周期,经济系统中最经典的周期就是金融周期:经济系统信贷增加,企业都有钱了,开工加紧生产,卖出去产品挣到了钱,又去买更多其他厂家的产品,其他厂家也挣到钱了,慢慢扩散循环到整个经济,进入繁荣期。但繁荣期太过火,企业全都产能过剩,卖不出去,开始亏本收缩,经济又逐渐萎缩进入衰退期。这样的循环就构成了基本的经济周期。
那中国能不能也这样松紧循环呢?这一轮寒冬过去,是不是就要进入下一轮春天了呢?很难。
中国最大的差别在于:金融系统没有这么好的传导性。上面说的“繁荣-衰退”周期,前提条件是金融系统传导良好:货币宽松,所有企业都有钱了,经济就繁荣了;货币紧张,整个经济都感觉压缩,市场出清。
但是在中国,金融体系主体还是通过银行信贷系统传导,而银行信贷系统严重偏向房地产企业和大型国企、央企,因此金融周期总是导向房价周期,大量经营不善的国企、央企又占据僵尸贷款,使得整体货币金融的“大水”无法漫入经济,也就失去了刺激经济繁荣的基本通路。
在最近王小鲁老师进行的一次全国188位中小银行行长调研中提问,“您认为当地民企和国企竞争条件是否平等?
188位行长的单选回答分布如下:
很平等:3.8%
有差别:60.2%
不平等:36.0%
可以看出,96.2%的中小银行行长反映出金融系统的不平等待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传导通路受到阻滞,无法进入更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数千万企业,繁荣周期就难以启动。
图:全国188家中小银行行长调研,数据选自王小鲁《调查报告:银行行长看经济形势》(《中国改革》2020年第1期)
最后再说模型。主要是“中等收入陷阱”模型。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人均GDP一万多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而人均GDP两三万美元以上则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世界上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都停留在这个阶段,发展增速放缓,难以成为高收入国家。这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会有这个陷阱存在呢?
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型,就是劳动力的素质升级和产业的结构升级。从文盲人口向初等教育人口转变,从农业向工业人口转变,完成了大多数国家脱贫致富过程。中等收入阶段就对应劳动力的这一次转型。
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变,则需要对应劳动力二次升级。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大规模、快速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如果产业不能大规模、快速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那么可能会停留在中等收入领域很久。
中国的劳动力有可能快速升级吗?这就涉及到我们国家仍然过低的高中、大学人口比例。我们经常拿中国经济现如今的发展阶段和日本80年代、韩国90年代相比较,经常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一定能按照它们的步伐成为发达国家,甚至更快。但是严峻的现实是劳动力素质相差很多。
日本1980年25岁以上人口达到高中毕业教育水平的有54%,韩国1985年这个数字达到57%,而我们国家2010年25岁以上人口达到高中毕业教育水平的也只有22%,比2010年的日韩水平更是天壤之别(日本88%,韩国72%)。
当国民整体劳动素质水平只有初中毕业程度,是不可能大规模进入高附加值的专业创意领域,只能长期徘徊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如果制造业分工只能参与中低端,可支付的第三产业收入也只能维持中低端。中等收入阶段就很难跨越。
而大规模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并非短期能做到,更何况国家也没有在这方面下足够功夫,等到意识到问题差距,经济困难恐怕已是积重难返。
从趋势、从周期、从模型,都看到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降速和难关。实际上,现在经济已经看到快速降速、甚至减速迹象。
不知道过几天公布的中国2019年经济增速是多少,但无论公布的数字是多少,都不是太重要,因为只是一个公布数字而已。
经济学家经常关注的两个数据是海关进出口数据和税收数据,因为这两个数据对应银行真实现金收支,一般情况下较为真实。在一国税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税收应当大致正比于名义GDP。即使有税制改革影响,也能看得出来,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我国税收增速和名义GDP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而在2019年,公布出税收数据的九个月里(3-11月),有五个月税收增速为负,截止11月的累计税收增速也为负数。虽然还没看到全年数字,但是总体不会有很高增长,最多也就是零增长。税收零增长,由此可反推知经济增长。
再多也不能说了。只能说凛冬将至,且行且珍惜吧。每一年都会怀念去年的。
对于2020年展望,只想说,惟愿国家和平,和平,和平。
03
个体的方向
谈到预测,可能每个人都最关心与自己前途有关的结论:未来整体趋势是什么?哪一个领域最有商机?该如何抓住趋势中的成功机会?个体在趋势中如何努力?
我理解这种急迫,这种急迫心理导致我们几乎每年都能听到各种“新趋势”,“新玩法”,“新赛道”“新风口”。因为大家太想要结论了,不得不每年造出一些新结论。
但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这些“新”都没有。
所谓“新”,不过就是看今年热钱又往哪儿流。这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热钱过多造成的现象。
过去这些年,中国见证了各种资产价格被轮番爆炒的时代,从国企私有化到房产价格,从涨停敢死队到“风来了,猪也能上树”。这样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经济降速,企业生存维艰,市场上再也没有冗余浪掷的资金。
大寒流下,只有热岛,没有风口。
在快速增长、热钱冗余的时代,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审时度势的能力,能看准时机搭车上船,就比辛辛苦苦在地上跑高效很多。
而当凛冬将至,再也没有送猪上树的风,人又该何去何从?
可能寒冬里,最有用的能力,莫过于生根能力了。寒风萧瑟,不再有送人上天的福泽,只有把人吹倒的力量,这个时候,唯一有用的能力就是靠自己的根系紧紧扎进土壤,从土壤获得持续滋养,产生逆重力生长的力量,靠自身的枝干进入天空。当随风飘荡的浮萍逝去,有根之树反而获得独特的优势。
寒冬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有机会,机会还是大量的,只是开始回归正常经济中的常态:只有有内在价值的个体企业可以突出重围,不再有那种“只要跟上这波潮流谁都能飞上天”的热潮,即便是投资,也很难有跟风起哄就能吃肉的机会,多半是要精耕细作才跑赢市场。因此对企业和人的要求必然更为严苛,在完全竞争的均衡市场,不再有投机随大流的机会,只有与众不同的硬实力能脱颖而出。
不能变猪上树,只能长成为树。
那什么是一个人的“生根”能力呢?
就是有别人看不见的根基,能给自己营养,让自己不断越长越高,还具有独特的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有不借助形势外力,也能不断发展的能力。
如何才能具有“生根”能力呢?其实还是回到最基本的原点,就是找到自己生命之路。一个人的“生根”能力,来源于自己的“扎根”劲头,越愿意往一个地点深挖,拼命扎根,越有可能慢慢获得在这个坑里的根系生长。
而扎根和生根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一般人看不见的,也是长期没有闪耀和反馈的过程。追求快速明星化效果的人很可能会回避这个过程,而对某一个领域没有深切热衷的人也很难忍耐这个过程的漫长曲折,甚至很容易会觉得“还做吗,算了吧”。
举个例子,前几年某个人选择做图片社交App创业,可能是因为赛道热、投资人看好,那么到了现在,没有赛道热钱再倾注,若还愿意做这个,必须是自己浸淫于这个领域,例如宠物之友相互交流、多肉植物相互交流,只有踏踏实实从细节深耕,才有一点发展的可能。
同样的,前几年进入文旅领域可能完全为了政府热钱,如今辛苦利微,耕耘需要特别投入,除非特别热衷于深耕内容,否则不可能有出头的机会。
这个时候,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认清自己、走出自己生命之路的能力。因为不再有快速成功的青云捷径,剩下的每个领域、每条路都是艰难在泥土里深耕,那么走什么路就不完全是利益考量,更多的得是灵魂拷问:假如这条路就是我这一辈子要在泥土里艰难跋涉的路,我愿意吗,我愿意吗,我愿意吗。
缺少对自我的认知和生命觉醒的体认,一个人是很难获得这种生根的力量的。
当张小龙说“每一个孤僻的孩子都有帮助别人沟通的使命”的时候,他说的不完全等于当时的商机,而是意识到这是一条他可以用尽生命去深耕的路。这种路径的选择完全不源于风口,而源于自身对生命的扩展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叠加商业路径。
如何找到自己“生根”的能力呢?
在不断回顾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乐于且善于长久深耕的方向,找到自己认同的职能定位,找到自己哪怕失败也愿意投身的事业领域。
第二,加强范围更广的知识积累。另辟蹊径的发展路径往往来源于跨领域思考,寻找他人没有想到过的搭配组合,知识面广且具有复合能力的人具有先天优势。
第三,在独立尝试中持续迭代。很多人习惯了模仿他人套路,但是在平稳均衡的市场,模仿他人就等于零利润。只有从小项目开始,不断尝试独立且创新的模式,才有可能赢取超额收益。敢于不随大流就需要克服极大的心理障碍。
第四,坚持,坚持,坚持。根系越深,生长得越高。
04
持续的学习力
最后说一点孩子的教育。
当我们面对教育,我们不能拿自身的经验直接套用。我们必须要面对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国。那个时候的中国经济环境会和今天完全不同,和我们成长起来的快速变化时期更完全不同。
在经济缓慢增长、老龄化、房价高昂的下一个时代,孩子们不会像我们那个时代那么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也没有用,平步青云的窗口会越来越稀少,少到看不见。
他们那个时代,机会不再属于随大流跟形势,而属于更加个人的爱好者驱动。今天B站的一场爱好者晚会能把股价拉高几美元,这就已经吹响了年轻人个性化时代的来临。十年、二十年后的时代更会如此,经济会属于爱好者。
我们的孩子们,会在更为稳态的经济中寻求更个性化、个人化的发展。缺少大势机会,他们更依赖他们自身走出属于自己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什么才是让孩子适应未来的教育呢?
也同样,是让孩子找到扎根和自我生长的力量。
我们要赋予孩子持续自我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加强自我认知,因为我们没法强加他们对自我生命的体验,最好鼓励他们从小开始发现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擅长;
我们要让孩子广泛接触知识——获得积淀深厚的底蕴,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哪个领域会有更多机会,最好让他们保留更宽广的视野和可能性;
我们要鼓励孩子从小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让他们习惯于独立探索知识,更不是盲从,让他们敢于在方向不定的人流中走出自己创新的路。
我们要让孩子找到自由的土壤,成为自我生长的树。
我们努力设计并打造童行学院的线上线下课程,希望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内驱力、知识底蕴和思维能力——让孩子获得扎根与自我生长的能力。
——我们让孩子发现学习兴趣。
我们在线上App采取游戏化教学,线下课堂采取项目制学习,让学习更有乐趣。以游戏驱动学习兴趣,让孩子爱学习;再把广泛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找到独特的人生方向。
——我们让孩子增加知识底蕴。
我们跨学科融合知识,让孩子学习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知识,在不同方向的学习中增加知识底蕴,并从多种方向的综合学习中找到个人兴趣,未来可以从容选择深度方向。
——我们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
我们不强调灌输背诵知识点和技巧,而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孩子发现知识,创造作品,在思考与创造的过程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从而长久帮助到孩子的未来发展。
所有这些,都是期望赋予孩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让他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形势,都能不依赖于外部形势,更有稳定持久的发展优势。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获得学习持续力,在未来时代找到更稳定可持续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APP产品《童行学院:时空之旅》近日已经上线App Store(安卓版即将上线),即日起庆贺春节,对于第一章《自然的起源》采取限时促销,原价118,本周购买35,也可以以998的价格购买全年100节的课程,老用户优惠叠加898元。敬请关注。
APP随手截屏,点击可查看清晰版大图↓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