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娘美不美,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中民教授2013年写的一篇论文火了。
论文标题叫做《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文中大篇幅阐述了自己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斯基虽自诩秋名山上无敌手,却也想不通生态经济学和师娘美不美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带着好奇,斯基拜读了这篇论文。
徐教授的论证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 生态经济是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产物。
  2. 生态经济学的综合研究离不开对人类的研究,怎么研究人类呢?
  3. 要从身边的人出发,了解他们的第一步要先了解他们的人生目标。
  4. 人生目标要同时具备崇高感和优美感,比如我的导师和我的师娘,他们就是崇高感和优美感的典型代表,他们携手演绎了人生大道。
这一路大弯拐的,斯基差点都被带沟里。
在阐述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时候,徐教授极尽溢美之词:
师娘温柔体贴顾大家,弟子们在春溪中荡漾。
近处让人感到一种青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
望着以大为主要特征的导师,宛如一座连绵的青山在我面前巍巍耸立直入云霄,导师凭高俯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高贵肃穆的伟大,如果这都不心生崇高感,那将被加入麻木缺乏悟性的行列。
这篇论文被刊登在核心学术期刊《冰川冻土》杂志上,而杂志的主编正是徐教授的导师。
从形式来看,这篇论文符合学术论文的界定标准。
但是仍然有几个问题有待解答:
第一,研究身边人为什么一定要选自己的导师?学校的清洁工、保安不是人吗?
第二,哲学中讲究辩证法,人无完人,导师作为一个人为什么没有缺点?
第三,师娘美不美,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跟师娘接触得很多吗?
最后一个问题,我是代表程国栋院士问的。
思考了这几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这篇论文虽然声称要研究人,但是没有提供任何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法,反而通篇在树立导师高大全的形象。
我们小心求证,大胆假设,这就是一篇马屁文。
但是仅仅是一篇马屁文,还不是这篇论文最令人作呕的地方。
令人作呕其一,这篇马屁文被发表在了核心学术期刊上。
徐中民教授身为博士生导师,本来应该是一位搞科研的专家,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位写论文的专家。
斯基在网上找到一份署名为徐中民教授的PPT,专门讲解“怎么写论文和文章”。
PPT上写满了论文的格式和方法,甚至是凑字数的方法。
为了应付毕业炮制论文,本来以为只是大学生的不良风气,但是身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的一员,徐中民教授的这份论文指南更令人绝望。
学术论文本来应该是记载科学研究,发表研究成果的手段,如今变成了为写而写,硬凑字数也要写,学术论文成了当代的八股文。
科研水平不怎么样,辞藻堆砌一个比一个优美。
那我觉得徐中民教授更应该去写小说,每天日更六千字,积年累月,写作水平不知道比现在高到哪里去了。
令人作呕其二,这篇论文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学术圈的任人唯亲。
一篇马屁文,为什么一定要刊登在学术期刊上?
依照徐中民教授的用词力度,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徐中民教授平时也没少拍,在学术期刊发表一篇导师的马屁文,看似多此一举,却有这么几大好处:
第一,导师是主编,不管导师看没看,这篇论文通过的概率一定不小。
第二,平时虽然没少拍导师的马屁,但是其他人却不知导师的伟大,借助学术期刊让圈内圈外,现代未来,更多人知道导师的伟大,一篇论文成了给导师最好的礼物。
在论文中,徐中民教授讲了这么一件导师的小事,自己的儿子因为没到学龄,所以暂时无法进入兰州科学院小学,没想到导师一个电话打给了兰科小的校长,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
看似小小的一件事,却揭示了徐中民教授和他导师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
本来以为互惠互利、中饱私囊、任人唯亲是高育良的专利,如今却在学术圈大行其道。
无独有偶,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内容分析自己在《白鹿原》中的演技。
北电博士生益才唯一一篇C刊论文内容是采访自己的导师兼舅舅,他的舅舅是北电表演学院院长张辉。
(左:张辉,右:翟天临)
一篇论文能不能发表,不是看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有多高,而是看写的人是谁;评价一个人好还是坏,不是看客观条件,而是看那个人跟咱关系怎么样。
人情世故是保住了,学术的尊严又在哪里?科研的未来又是什么?
一所学校、一个实验室甚至是一家医院,职称最高的不一定是水平最高的,而是论文写得最好的。
这不是科研梦想起飞的地方,这是科研的坟墓。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从宿舍楼上一跃而下。在研究生期间,陶崇园的工作不单单是学业研究,他还要帮导师王攀洗衣服打饭,每天叫导师起床。更过分的是,王攀还逼着陶崇明叫他爸爸。
陶崇明不仅要照顾导师的衣食住行,还要随叫随到。
为什么?因为导师手里捏着陶崇明的前程,陶崇明能不能出国留学,能不能找工作,全凭王攀的一句话。
最终,一个拥有灿烂前程的年轻人不堪重负,选择结束了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
更讽刺的是,徐中民教授的这篇论文,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
拿国家的钱,为导师著传立说,导师看到心欢喜,反过来又能提携自己,自己又能提携自己的学生。
搞学术的也搞出了小圈子。
正是这些乌烟瘴气的圈子。
让走形式成了科研的主业,让拍马屁成了进步的法门。
让徒有虚名的专家大行其道,让心怀梦想的学生无路可走。
这才是它最令人作呕的地方。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生姜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周鸿祎的免裁券,能逃过马云的人才输送吗?
伊拉克:你俩打架,能别炸我家后院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