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 你 睡 了 吗 ?
⊰ 文/ 格姐 ⊱
前段时间杨烁对自己儿子杨雨辰异常严厉的教育方式口诛笔伐还未过去。
最近上微博,又刷到一条新闻:“小学生连刷八张试卷精神失常。
湖南衡阳的六年级学生小卢,在一晚上连做八张试卷以后,突然莫名奇妙地开始胡言乱语。
经医生诊断后,判定为压力太大和作息不健康导致的抗NMDA受体脑炎。
一个小学生,为什么要如此逼迫自己?
新闻没有给出小卢这么拼命的原因,只是在新闻最后,隐晦地提及,家长最好不要给小孩子施加太多压力。
去年十一月,同样是两个小学生,因为考试没有超过90分,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不敢回家,所以结伴离家出走。
把时间再往前回溯,一个小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始终没办法让父母满意,最终决定跳楼自杀,摆脱这一切。
他留下一封遗书,最后的心愿,是希望爸爸妈妈出去玩一玩,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
起初听到小学生出走跳楼的新闻时,第一反应是些许的荒唐和不可置信。
毕竟,小学,应该是所有学习生涯中最轻松,最纯真的时期了。压力这个词,似乎并不应该属于他们。
但他们最后给出的理由,虽然稚嫩,却字字句句都包含着对父母的控诉。
因为他们发现无论自己有多尽力,仅仅是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句夸奖,都难如登天。
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远离。
中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下成长的。
人们很难从一个中国家长嘴里,听到对自己孩子的夸奖和肯定。
由于一贯以来以自谦为人生准则,他们都更相信用贬低来刺激一个孩子,比用夸奖更能让他们进步。
于是从小到大,永远都有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
湖南卫视最近推出一档名为《少年说》的节目,旨在让孩子们能够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其中第一期《“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比我好》里,有一个小女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她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学生,是其他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面对自己的妈妈,她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道:
“你为什么总是要拿我跟别人比?”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她从来没有从自己妈妈嘴里听到过一句夸奖。
因为她最好的朋友是班级里不折不扣的学霸。
妈妈甚至还会用她最好的朋友来贬低她:“你看你成绩这么差,她为什么会和你做朋友?”
小女孩神情失控地站在天台上,眼睛里满是对妈妈的不解,替自己的委屈。
与之相反的是妈妈,站在楼下,下巴高高抬起,有些带着怒意的不服气。
她始终不认为自己错了。
即使是女儿崩溃着向自己大哭,委屈地向自己诉说着不满。
妈妈的最终结语,也依然是“我没错。
无非是不肯向自己的女儿而低头服软。
话里话外,始终盈斥着“中国式”父母最引以为傲的姿态:
“我贬低你,只是为了让你一直谦虚,一直上进。”
多么荒唐。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自尊不断地被敲碎,自信不断地被打击。
试问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会是健康的吗?
许多父母对于自己的打压式教育自豪不已。
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从不闯祸,一味地顺服,屈从于自己的命令。
就好像孩子是不听话的野生动物,而自己就是驯兽师。
当动物被成功驯服,乖乖躺在自己脚下时,心中的成就感和权威感,在那一刻几乎要达到最顶峰。
殊不知对孩子来说,这一刻的顺服,会成为他今后人生中,所有自卑感的来源。
习惯性否定自己,缺乏勇气尝试新事物,讨好型人格,通通都是打压式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而孩子长大后,在将来几十年的人生里,都将会因为这些后遗症痛苦万分。
导演姜文,在众人眼中已经是极其成功的电影人。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敏感,固执,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怪孩子”。
参加访谈节目《十三邀》时,姜文无不遗憾地提到,自己这一生中最难过的事,就是“终其一生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一句夸奖。”
明星王鸥,她拼了命想在自己母亲面前证明自己,可即使她已经出演了《琅琊榜》等大热影视剧,甚至还比不过她妹妹考上一个驾照能得到妈妈的肯定。
以至于她在参加最近一期明星大侦探时,因为剧情中有小孩子为了让妈妈不抛弃自己,而压抑自己的天性迎合妈妈的桥段,即使知道是假的,她还是情不自禁地哭了。
即使身边所有人都在伤害自己,可来自父母的否定,却是唯一能击垮孩子的致命武器。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在父母的观念里,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合理的。
但父母和孩子,原本就是平等的。
只有将孩子视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尊重,去鼓励,去包容,这样成长的孩子,才会是健康的。
譬如杜江和霍思燕的孩子嗯哼。
杜江的和霍思燕的教育理念已经被称赞过无数次了,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杜江自己写给嗯哼的一段话。
“我爱你,仅此而已。”
他没有试图去把自己的思想灌注在嗯哼身上,总是很尊重嗯哼的所有想法,在爸爸去哪儿他对嗯哼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太棒啦!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嗯哼自信又大方,尽管年纪小,却清楚原则和底线在那里。
他不喜欢的东西不会说喜欢,不会骗人,喜欢尝试,并且很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才是在鼓励下长大的孩子。
在他跌跌撞撞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时,父母只是和他一起前进的同行者,却并不打乱,或参与他的路途。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这份爱,不代表父母要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
孩子优秀地长大,可以让他自己探索,探索出那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父母可以在他们身后,加油,鼓劲,在他们摔倒时扶一把,包容他们犯下的小小错误。
而不必强行逼迫他们,走自己为他们选好的那条路。
因为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喜欢这篇文章的
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