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collegedaily)
2020年初,又是一年申请季,又是一波准留学生家庭开始焦头烂额。
回看2019,不仅各种各样的国际局势让准备留学的大家增添了许多不同的顾虑,而且不同新闻头条、影视作品也十分引人深思。
比如大火一时的《小欢喜》。
当初结局的时候,无论是毕业生还是上学党,家长还是留学生,都在津津乐道大结局。
这个结尾显然是编剧精心设计的结果——
三个矛盾重重的家庭,四个子女最终都顺利考入大学,除了林磊儿就读清华大学,剩下的三个孩子都离开北京,各奔前程。
英子去了南京大学读天文,季杨杨就读德国慕尼黑大学,凡凡则去了南京艺术学院。
(图源:豆瓣)
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在是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心理设定。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花未必开好,月未必圆”,《小欢喜》中也似乎有意无意的向观众透露出这个道理——
剧中,知性母亲“刘静”从始至终一直扮演着尊重孩子意愿的母亲角色,在教育上从不疾言厉色,但编剧偏偏让她换上“乳腺癌”。
(图源:豆瓣)
《小欢喜》中所有的地名都是真实,偏偏刘静最后去的“中海市”在中国的行政地图上找不到。

观众猜测:“中海市”也有“终还逝”的意思,刘静最后很可能不幸去世。
还有林磊儿最后一集中的哭诉,明显是后期配信,从演员的情绪和逻辑上来看,林磊儿可能最终并没有考上清华大学,但后期改了,圆了观众一个梦
《小欢喜》这部剧可让沉默多年的陶虹火了一把,演技派就是演技派,陶虹所塑造的“恋爱式”母亲形象,几乎是集母亲弱点与困境于一身。

似乎每个观众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成长中的片段和影子。
宋倩原本是区重点春风中学的金牌物理老师,因为女儿乔英子即将高考,事业有成的她果断辞职,当起了辅导班老师。
只是为了灵活的工作时间,让她有更多精力照顾女儿的学习生活。
高三的孩子,学习任务重,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全心投入学习。
为了保证女儿一日三餐营养健康,宋倩为英子制定了严格的食谱。她每天早早起床准备丰盛的早餐,煲安神补脑汤等各种药膳,为英子调理身体。
听说海参营养价值高,她逼着女儿清早起来生吞海参;花好几个小时熬的燕窝,自己却不舍得喝一口。
为了节省时间,一部电影不能看两遍。当然,就连选择什么学校读什么书,宋倩也要横插一手。

剧中最经典的对白是——
“你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啊!”

英子也说:

“上清华一直是你的梦想,你从来没考虑过我想要什么”
“恋爱式”母爱终于在高考前全线崩溃,英子患上了抑郁症,企图自杀。
宋倩其实知道英子一直喜欢的是天文,也同意英子读天文的意愿,但是不想英子离开北京,离开自己身边。
另外一边,童文洁开始一直不让自己儿子方一凡学艺术,参加艺考,认为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使方一凡有舞蹈天赋,也不认为他是那块料。

庞大的艺考费用,加上可以考取大学的几率,精明的母亲童文洁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一切——
艺考是下策中的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选。
而第三个家庭,官员的儿子偏偏喜欢烧钱的赛车,这无疑是给区长父亲招来无数质疑。
对“不学无术”职业的质疑和鄙视,也加深了季杨杨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在这部剧最开始的发展中,没有任何人有“读书自由”,似乎都是被父母的亲情所捆绑。
虽然这条路未必是最好的路,但这已经是父母所能选择出最没有危险、最没有坎坷的路。
虽然,林磊儿学习成绩优秀,可是面对早已离开的“母亲”,他的眼中似乎只有母亲梦想的大学。
就在这种冲突下,两代人的矛盾就此上演。
在台湾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台大医学系教授女儿斯坦福博士毕业,放弃当医生,而选择在台湾开了一家面包店。
原因竟是——
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自己自始至终从未喜欢过医学,从来不喜欢拿起手术刀。
从头到尾专业都是家里人的安排好的,女儿的聪明被误认为一种对医学的天赋,这一直也是家里人的骄傲。
但当她读完博士,写完论文,想到自己已经无法逃避当医生的命运,避无可避的情况下,才开始决定“反抗”。
留学这些年,最终发现,“读书自由”有些时候也像爱马仕铂金包一样是一件奢侈品,他所奢侈的并非“金钱”本身,而是两代人无法弥合的观念。
一句“为你好”,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令亲人反目的地步。
2018年,北大留学生王猛赴美后12年未回家,一篇万字控诉父母的长文在网络上被转发阅读。

12年来从未回过家,唯一一次回家还是回来拿证件,没呆上几分钟就走了。

他的父母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尽职尽责,还这么早早的失去了孩子。

王猛的人生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被父母打压着长大,即便是在美国读书,他也不是自由的,无论王猛多么努力,他总能听到父母嘲讽的声音。
在这篇万字长文的结尾,他写道——

“在欺凌事件两分钟就能用智能手机发上微博的今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错误和恶行也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成长经历决计不能被效仿,更不能被遗忘。这沉重的一切必须被钉在教育的耻辱柱上。”
王猛如果没有考上北大,没有去美国留学,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人,他和父母决裂的选择又会如何被人评价?
在王猛的眼中,他的人生一直都被父母掌控,没有所谓的“自由”可言,亲情到了最后早已变质。
汇丰银行曾调查显示:

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经费重视程度世界第一,他们认为,与包括房贷还款、保险支出、投资理财及退休储备等财务需求相比,子女教育支出最为刚性。
和王猛父母截然相反的是丁尚彪一家,为了能够完成女儿去纽约读医学的愿望,父亲丁尚彪在日本偷渡打工15年。
华人导演张丽玲用镜头记录下丁尚彪一家,这部纪录片《含泪活着》获得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
当年震惊了纽约州立大学华人圈和整个日本社会。
(以下图源:纪录片《含泪活着》)
这个故事也是父母付出了一切,但得到的却与“父母决裂”这个结果天壤之别。
80年代,插队落户多年的丁尚彪和爱人,好不容易回到上海。
但却身无分文,耽误学习,没有技术的他,只能每天在工厂底层,从事冗杂零碎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路边用5毛钱买了一份日语学校的学习资料,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份资料,从此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老丁决定去日本学语言并打工,但是谁曾想,到了日本之后没上多久的课,学校就倒闭了。

由于来日本向周围的亲戚借了很多钱,无奈之下,老丁只能偷偷逃跑去东京打工,而这一打工就是15年。
(丁尚彪签证)
从此,他失去了留学生的资格,没有了这个“庇护”的身份,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黑户”
在打工期间,他每天白天在工厂,晚上去中餐馆。
面对无休无止的工作,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赚钱!把在上海读书的女儿丁啉送到美国一流大学读书
老丁说: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穷人,我爸妈也是,根本没有出国的机会,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就像赛跑一样,接力棒我已经拿到了,我现在就要把这个接力棒给我女儿。
(丁尚彪夫妻结婚照)
远在上海的女儿丁啉,当时还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高三学生,丁啉也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1997年,丁啉不负众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专业。
在电话中,听到录取消息的母女俩相对无言,母亲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女儿丁啉录取通知书)
这十多年来,父女俩人始终没有见过面,唯一一次短暂的相逢还是在日本。
在机场女儿丁啉哭着说道:
“经过这么多年,可能已经生疏了,不管怎么样他还是我的爸爸,而且他为我付出了这么多。
你就看他在带我出去的时候,他老是要拎行李,这么高的台阶,他就一阶一阶爬上去,而且他年纪大了,也不让我帮他一下。
丁尚彪一家代表的是另外一种中国家庭:
父母隐忍、含蓄、任劳任怨,尽管囊中羞涩,却可以为子女牺牲一切。没有后悔,没有怨恨,没有咒骂。
父母用自己的自由,成全了女儿的一生。对她来说,“读书自由”同样是一件奢侈品。
2004年,25岁的丁啉开始攻读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成功在一家大型医院实习。
自由永远是相对的,人生也不会没有平庸和忍耐——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