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中的顶级“神剧”,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史诗级巨作《权游》,温馨搞笑的《老友记》,抑或是近几年拿奖到手软的《绝命毒师》等等。
但是,若要说起顶级“脑洞神剧”,有部剧一定是众望所归。
它于2011年播出第一季,在豆瓣评分9.4,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神剧。
题材上,它涵盖科幻、惊悚、悬疑多种元素,脑洞堪称逆天。
故事上,它借科幻的外衣讽刺糟糕的世界,黑遍现实社会。
有多敢“黑”呢?
在第一集虚构的故事里,就出现了首相和猪XXOO的画面,并在电视上全国直播。
《黑镜》第一季剧照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说的正是《黑镜》。
从2001年至今,《黑镜》一共出了5季。
客观来说,从第三季被Netflix买下版权后,它在质量和评分上都有所下滑。
即便如此,《黑镜》中每一集的单元故事,在科幻性、社会性与人性的巧妙融合上,依旧能秒杀现在的很多科幻片。
以至于在前些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英剧,那么一定是《黑镜》。”
《黑镜》第四季剧照
诚然,《黑镜》每一集的题材和内容千差万别,但它探讨的主题却殊途同归——
对于未来科技的审视和思考。

它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使用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四季第二集的故事《方舟天使》,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
玛丽是一位单亲妈妈,她有一个叫萨拉的女儿。
含辛茹苦地将女儿生出来,又独自抚养其长大,玛丽对萨拉倾注了全部的爱。
小时候,萨拉在一次玩耍中差点走丢。
等找到女儿时,玛丽哭得撕心裂肺,足以见得女儿对于她生命的意义。
有了前车之鉴,玛丽决定不再让女儿受到一点伤害。
她听说了一款叫“方舟天使”的科技产品,在照料孩子方面有奇效——
将检测器植入小孩体内,就能在另一端的控制屏上,实时检测孩子的定位及各项身体状况。

不仅如此,父母还能通过这个显示屏,同步看到孩子目前看到的事物。
最不可思议的是,方舟天使具有“过滤器”功能。
一旦开启这个选项,每当孩子看到血腥、暴力、色情等内容时,就会自动打上马赛克,覆盖住可能触发不利情绪的事物。
在方舟天使的保护下,萨拉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不染一点尘埃。
路边大叫的猛犬,在她视线里被打码;
同学粗鲁的发言,在她耳朵里被消音。
就连自己的手指被扎破了,看到的也不是血,而是一堆马赛克。
长此以往,萨拉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她开始在对世界的认知上出现障碍。
外公生病倒地,她不懂得去扶;母亲在墓地的悲伤,她也无法共情。
随着萨拉的逐渐长大,玛丽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她及时关掉了“过滤器”,也停用了方舟天使。
只可惜,事情并未好转。
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的萨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之前被屏蔽的事情充满无限好奇。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爱上了一个不良少年。
一天晚上,萨拉谎称去朋友家看电影,实则去和不良少年约会。
见女儿迟迟不回家,玛丽四处寻找,都未能发现女儿的身影。
最后,她又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方舟天使,却意外看到惊人的一幕——
自己心中的乖乖女,正和一个男人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
玛丽悲痛万分,但是却做出了最坏的抉择:
她没有和女儿沟通,而是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但另一方面,她却背着女儿找到了这个男生,逼迫他和萨拉分手。
不仅如此,她还在萨拉的食物里混入了事后避孕药。
萨拉很快就陷入失恋的悲痛中,身体也开始出现吃完药后的不适反应。
她立即明白了这一切,并在母亲的房间里找到了罪魁祸首——
那个曾经被用来保护她和帮助她的黑科技:方舟天使。
随着真相的揭开,母女之间的感情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危机,矛盾也愈演愈烈……
《方舟天使》这一集,放在整个《黑镜》系列里,或许算不上特别出色。
但它却是最能体现科技具有双刃剑属性的一集: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也可能带来无穷的祸害。
而区分这两者的分水岭,就在于科技是否具有一项属性:人性化。
方舟天使的初衷,是方便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这是其人性化的一面。
但是,它却忽略了这项黑科技的诸多负面影响,这是违背人性的一面。
在弊大于利的情况下,便导致了最终的灾难。
千百年来,我们对科技的探索从未止步。
同样,我们对人际往来中亲密关系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方舟天使》这一集,既警示了我们科技具有的两面性,也提醒了我们处理家人间亲密关系的正确方式。
毋庸置疑,片中的玛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母亲。
但她唯一的问题就在于,缺乏与女儿的诚恳沟通,以及换位思考的体谅理解。
无论是自作主张地使用方舟天使这项黑科技,还是一意孤行地拆散女儿的恋情、暗中投喂避孕药。
从始至终,她都在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伤害女儿的事情。
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个例,我们身边有太多像玛丽一样的亲戚和家长。
每到逢年过节时,他们总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问长问短:
碰到单身的就问何时谈恋爱;谈恋爱的问何时结婚;结了婚的问何时生娃;生了娃的问要不要生二胎……
不知从何时起,春节已经从放松身心的假期,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
最近,有部新出的微电影就针对这一困扰,提出了幽默化的处理方式。
这是由美的推出的一部悬疑反转题材的短片,片名叫做《谁,回来了》
故事发生过年期间,家中的儿子和往常一样,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
大年初一的早晨,儿子早早地就起床,来到父母的床前拜年。
如此一反常态的行为,着实把父母吓了一跳。
不仅早起拜年这事很诡异,父母面前的这个儿子,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
做饭、洗衣、收拾屋子,家务全部包揽,一刻不偷懒。

其乐融融的氛围过后,又到了年轻人最害怕的父母问长问短环节。
意外的是,儿子非但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反而条分缕析地说出了接下来的五年计划。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仅把自己的计划说得明明白白,还为父母量身定制了一套计划。
从饮食到运动,从看书学习到预防诈骗。
一整套计划严格执行下来,把老两口折腾得够呛。
为了逃脱这种悲催的生活,老两口一合计,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家里又恢复到其乐融融的状态。
在家务面前,父母和儿子都抢着做,十分和谐。
俨然一副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模范家庭形象。
但是,却总让人隐隐地感觉到,好像有哪里不对……
你再细品下他们表情与笑容,是不是有一丝细思极恐的成分?
到底真相是什么,不过多剧透,下面的视频告诉你答案。
美的微电影《谁,回来了》
这部集悬疑反转和诙谐搞笑于一身的微电影,看似无厘头,却瞄准了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状:
年轻人过年既想家,但又不敢回家的矛盾心情。
想家,是每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心中,最自然而然的情愫。
而不敢回家,则是由于父母亲人“为你好”的问长问短,在无形中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与负担。
那些过度的关心和苛责,将这个本该快乐和团圆的节日变得复杂化,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意义。
追根溯源,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与子女间缺乏理解和包容。
从家庭到职场,从生活到人际,当代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真的太多了。
在春节到来之际,父母长辈不妨对他们多一些换位思考的体谅,多一些行动上的支持和鼓励,少一些语言上的问询与指责。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身心同回家,一起过更美的春节。
而这也是美的一直所倡导的“人性科技”,以及让心意相通的品牌理念。
正如微电影中所言——
春节过年,回家就好。
孩子想家,就让孩子轻松回家。
【福利时间】
临近春节,你有过“想家却不想回家”的矛盾情绪吗?快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截至1月14日24:00,留言区点赞最高的前2位,可以获得视频同款小美智能音箱1台。
美的人性科技
关注情感需求,照料现代生活
       美的春节  身心同回家

好看的你也「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