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岁晚,转眼之间,我们又相互陪伴了一年。
回溯2019,喧嚣与变化中,我们的记者仍然在坚持记录。很多触动人心的时刻,被他们定格成一张张照片,清晰如昨,仿佛记忆里无言的歌。
这些照片,没有蒙太奇的剪辑,没有BGM的渲染,只有它们和读者之间,一瞬间的吸引和理解。
站在2019年的尾巴,我们想用这样一组组照片,给这一年的记忆打一个结,待到来日,缓缓回味。
董天健:进行一场自我实验
岁末将至,回首之时。如果说去年是我进入摄影记者这个角色的预演,那么今年应该是我站稳脚跟、寻找方向的一年。人们常说,新闻摄影是客观记录,我也一直力尽所能去展现每个场景的每个细节,可却总捉襟见肘。于是今年尝试培养“先思考再拍照”的习惯,在每次拍摄前尝试构思什么样的元素最有表现力,再力求将其捕捉。
我的领域侧重社会类新闻,各种突如其来之事是家常便饭。不仅对于当事人,每次采访之于我亦是前所未有的“变故”。如何寻找“不变”以应“万变”,是这场试验的目的。“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在种种现场,这句关于距离的业界名言敦促着我不断走向事件的内里,直到遇见让我为之所动的画面才按下那方寸大小的快门。无论北入戈壁,抑或南至香港,“抵达现场,触摸真实”,这场自我实验仍在继续。
烈火雄心
12月5日至9日,佛山市高明凌云山发生山火。时值冷空气北袭,加之长期干旱无雨以及以桉树为主的植被特质,山火火势凶猛且反复。本次火场扑救行动共计投入4000余人,直升机7架,消防车133辆以及大量的物资。7日夜间至8日凌晨,多次尝试抵达火场一线的我成功取得了一支消防队的信任,得以随队上山、深入火场一线拍摄采访。
和平年代的生死线
5月,中越边境线上,我和几位同事前往藏在高山密林里的雷场,拨开萦绕在扫雷兵身上的迷雾,让读者看见、认识他们并为之动容。厚重的防爆服里体感温度可达三四十摄氏度,手上数十种的拆弹工具繁琐而累赘,但这群刚成年的小伙子们不敢让一滴汗水砸落在泥土里——这引起的爆炸可能瞬间带来一片人间地狱。“扫雷英雄”杜富国就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员。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保护的不仅是队友,更是身后的中国百姓。
震中的日与夜
6月17日的夜晚,四川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这是一场发生在1000多公里外但又近在咫尺的地震——一场家乡的地震。我跟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长宁的两个日夜里,看见了灾难面前的不屈与团结,废墟上的重生与希望。
千里戈壁 万里“长城”
5月,南国春去夏至,而中蒙边境的额济纳的夜晚仍是寒冷刺骨。我们深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命禁区的千里戈壁,去描绘北境戍边将士的轮廓。在营区的5天时间里,我们听过清河口营区从无到有的传说,也看过倾盆大雨的沙漠。
云端之上
今年是入无人机坑的第二年,恰好赶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的契机,几乎把全省都走了一遍,也小有所获。
1月,广州高铁工务段,春运期间的一个夜晚,回仓待检的列车如同一支支蓄势待发的弓箭。
2月,初春的广州开始受暖湿气流影响,刚点亮的城市披上了一层“轻纱”。
3月的一个午后,外卖员正在迅速通过斑马线。
5月,经年少雨的内蒙古戈壁滩上刮起了一阵龙卷风。
7月的傍晚,潮州广济桥的浮桥被拖走。
7月,正值盛夏,汕尾一处沙滩浴场游人云集。
9月,时近国庆,广州天河体育场的恒大比赛前,一幅巨型国旗在绿茵场上展开。
一些瞬间
3月29日,广东梅州,9岁被拐,离家已43年的高小凤从浙江回到梅州寻亲。在老家,高小凤与亲戚相拥而泣。
5月27日,台山铜鼓镇受强降水天气影响,全村遭遇水灾影响,武警官兵背驼老人转移。
9月,“的姐”苏秋红刚跟丈夫交完班,回家给女儿辅导作业。
11月,香港蒙尘,在混乱中有人肆意破坏,而也有人站出来保护家园。
点击继续阅读:

校对:黄黎繁
编辑:张梓望    徐昊

统筹:罗彦军    曾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