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先放排名:
Asia's 50 Best 2019
1-10
1. ODETTE, 新加坡
2. GAGGAN, 曼谷
3. DEN, 东京
4. SUHRING, 曼谷
5. FLORILEGE, 东京
6.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上海
7. MUME, 台北
8. NARISAWA, 东京
9. NIHONRYORI RYUGIN, 东京
10. BURNT ENDS, 新加坡
11-20
11. 大班楼,香港
12. 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 香港
13. MINGLES, 首尔
14. LA CIME, 大阪
15. BELON, 香港 最高窜升
16. GAA, 曼谷 新上榜最高排名
17. INDIAN ACCENT, 新德里
18. IL RISTORANTE LUCA FANTIN, 东京
19. BO.LAN, 曼谷
20. LE DU, 曼谷
21-50
21. AMBER, 香港
22. NAHM, 曼谷
23. SAZENKA, 东京 新上榜
24. LE MAISON DE LA NATURE GOH, 福冈
25. SUSHI SAITO, 东京
26. L'EFFERVESCENCE, 东京
27. JADE DRAGON, 澳门
28. PASTE, 曼谷
29. 福和慧, 上海
30. RAW, 台北
31. SHOUN RYUGIN, 台北
32. JAAN, 新加坡
33. LES AMIS, 新加坡
34. VEA, 香港 新上榜
35. MINISTRY OF CRAB, 科伦坡
36. 永利宫, 澳门 新上榜
37.  NEIGHBORHOOD, 香港
38. LUNG KING HEEN, 香港
39. NOURI, 新加坡 新上榜
40. WAKU GHIN, 新加坡
41. TOCTOC,首尔
42. LOCAVORE, 巴厘岛
43.TOYO EATERY,马尼拉 新上榜(2018 one to watch)
44. 家全七福,香港 新上榜
45. QUINTESSENCE, 东京
46. DEWAKAN, 吉隆坡 新上榜
47. SUGALABO, 东京 新上榜
48. SORN, 曼谷 新上榜
49. CORNER HOUSE, 新加坡
50.TA VIE, 香港
时光如梭,转眼又一年,回到熟悉的澳门永利皇宫,去年颁奖时的林林总总,仍历历在目。
亚洲50佳餐厅,这一亚洲餐饮圈的年度大戏,堪称厨师界的“权力的游戏”。想要在这个榜单上取得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厨艺的对决,更是一场综合人气的较量:究竟谁才是亚洲最受欢迎的餐厅,赢得风光无限的殊荣?
2019年,当所有人都以为来自东京的Den会取代Gaggan摘得第一,晋升速度快如火箭的新加坡法餐Odette,意外地夺取了胜利果实,坐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而今年6月份的世界50佳,也会在新加坡举办。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独孤求败多年的Gaggan也终于得偿心愿,准备卷铺盖离开喧嚣的曼谷,退隐日本福冈,期待他卸下光环之后的重新出发。
另外恭喜东道主永利皇宫的谭师傅,入主永利宫后不到一年,便带领永利宫取得了第36名的好成绩,可喜可贺。而快速晋级的大班楼与亚洲第7的台北Mume,成绩斐然,亦堪称华人之光。
纵观整个榜单,新加坡、曼谷、东京、香港瓜分了大部分席位,不禁要感叹,国内竟然只有2家餐厅(福和慧 & UltraViolet)上榜。
说一个题外话。昨晚,西班牙知名火腿品牌5J的派对上,携手杭州四季酒店金沙厅主厨王勇,以5J 为灵感创作了4款精致小食。这是中国内地厨师在亚洲50佳为数不多的精彩亮相,深感开心又骄傲。
中国市场纵然广阔,坊间也始终流传着“老外吃不懂中餐”、“中餐不需要外国人认可”的说法。但作为一个真心爱吃的中文美食作者,我依然希望看到更多中餐厨师得到大中华文化圈之外的认可。真正出彩的中国菜,无论从原料、技法还是传承创新,足以匹敌高端法餐或是日本菜。但要跨越语言障碍、消弭文化隔阂,仍需时日也机缘。愿与诸君共勉,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去年我们已经写过深度解析,今年再做一个总结与归纳,并更新了几家我们在过去一年间吃过的新店,10个人的交叉意见,30+家餐厅详评,希望你喜欢。
1. Odette(新加坡)
______
开在新加坡国立美术馆里,美得让人一见倾心,被无数媒体捧为“网红餐厅”的它,却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整顿饭行云流水,传统口味、扎实技法与创新表达的融合,酒单不落俗套,服务恰到好处,诗意而灵性的设计空间,更是锦上添花。一顿长达3个半小时的午餐,丝毫不觉难熬,及至尾声,甚至有点意犹未尽。
食材是一切的基础,Odette和本地及全球顶尖小农供应商合作,真正做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sourcing the best”。
整张菜单里最喜欢的,有淋了韭葱土豆冷汤的Vichyssoire、点缀醋渍海草的熟生蚝,有浸在汤里、与香草芸豆鲍鱼片戏水的鹅肝,还有轻盈蓬松适合新加坡本地气候的“解腻柠檬塔”(喜北)
2. Gaggan(曼谷)
______
从落座看到emoji组成的菜单开始,全程2个多小时24道菜,客人们就像是一群孩子被主厨带领着游乐场里玩耍,这场“美食游戏”里,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主厨对于厨房对于食物对于印度的爱。在《lick it up》的音乐里全部客人一起舔起盘子,瞬间就点燃了全场的气氛......略感遗憾的是,Gaggan的甜点部分比起菜品要逊色很多。虽然已经足够愉悦了,但能锦上添花就更加无敌了。徐琛)
“好吃”和“食材”固然是重要标准,但顶级餐厅之间比拼的是厨师理念和技法突破,这才成就了Gaggan这家注定伟大的餐厅。我曾两次拜访Gaggan,如果说16年他还留恋着印度菜的肉身,17年末的那次访问让我感觉它保留了传统菜的精髓,而在形式上更加突破,也增加了贵价食材(毒师)
Gaggan真的是有用尽全力,让每一个食客全身的细胞兴奋起来。除了开场著名的集体舔盘环节,他还会为跟大家辩论”咖喱“的定义,聊high了,抓起手机就对着wikipedia一顿读......旁边坐了对过纪念日的老夫妻,Gaggan在饭后镇定自若地公放小黄歌,要求那位先生为妻子表演一下。开心归开心,餐厅于业界的贡献也毋庸置疑,但仍不妨碍我心存小小疑虑:多数食客在一声“wow”之后,目测还是没有吃懂,那么重用分子技术的现代料理,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严格按照emoji编菜谱,又是否会限制食材的表达(甜品和菜完全不在一个level)?
不过,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Gaggan明年即将歇业迁至日本,就像早前叱咤北欧的Noma 1.0,任何辉煌都终将有到期的那一天,让我们期待Gaggan下一个举世瞩目的作品吧。Judy)
3. Den(东京)
______
传是一家对于日本来说非常个性且激进的餐厅。每年循环式的涨星与失星,加上日本食客们的不一评价,好像每个去过的人的眼里都有一个他们自己的den。热情周到至极的服务,甚至消除了日本人与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距离感。
Den的菜式虽然按照传统kaiseki的形式,可是又加入西方的新式技法,时不时地挑战食客们的资历与味蕾,在吃“明白”一道菜的时候不止会有美味的快感,也会有一丝猜中谜题的成就感。
虽然已经时隔六年,还是依稀记得当年被那用煤气炉明火烤和牛的惊艳。厨师一手拿着穿着牛肉的铁丝,另外一只手撒盐。肉在火上旋转跳动,盐从天而降一气呵成,然后放入砂锅与饭一起煮熟,上桌时依然外焦里嫩......然后就没有再吃过第二次了,哀哉。(Matthew)
4. Suhring(曼谷)
______
开在曼谷的…德国菜?乍听起来有点诡异,但其实泰国本来就是个巨型矛盾综合体呀。看菜你就知道了,双胞胎兄弟主厨,出身德国丽兹卡尔顿的三星餐厅Aqua,底子着实不一般。
Canapés和starters 都颇为精致,印象之深超越主菜,酸面包更是好吃到感人肺腑,完美传承Aqua引以为傲的餐前面包系列衣钵… 有机会的话建议加点一份鱼子酱,用的是N25最顶级的中国鱼子酱,(至少在我吃的时候)能媲美世界一流水准。(Joel)
5. Florilege(东京)
______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佐料比惊喜更美味。起初觉得平凡无常,结果一道更盛一道。恩,是那种调动你所有感官、吃到你忍不住捂脸的餐厅,霸道到不行。
要达到这种效果呢,一定要选Juice Pairing。说一道菜吧,解构版茶碗蒸,炖蛋,超大片日本香菇,北海道奶酪,加上黑松露,本就鲜得无以复加,结果配了一杯撒了山椒粉的热巧克力,结果呢?山椒和巧克力,就像鲜味的催情药。脑子里一根东西直接崩掉了,就只能将舌头乖乖伸出来任人宰割……(喜北)
数年前它在 Tabelog 的评分还没到3.7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这家餐厅。因为很多日本的朋友都对主厨很推崇。过去几年,每年一访都有看到他的进步。他的料理和模式是很成功的,从定价到菜品味道的调配,越来越看得到主厨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现在越来越难订了,喜欢味道重一些的法餐的话,这家餐厅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肉)
6.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上海)
______
关于这家餐厅,被问得最多一句话:食物到底好吃吗?
沉浸式的全感官体验,噱头当然不会少。我是个吃饭非常专注于食物本身的人(当然也会要求有品质的环境和服务),但我可以非常确定地告诉你,不论从技法、匠心还是潮流来看,UV 的食物本身都是世界级的好吃。
但去UV 这家餐厅用餐,其实不可能只看食物。“天价”餐费,确实有一部分是用于支付整体体验。但我觉得,作为 Once In a Lifetime 的体验,UV 至少值得你尝试一次。(喜北)
7. Mume(台北)
______
去年的highest climber,今年就升到这么高的名次,不容小觑。用北欧手法重新演绎台湾风土的神奇料理,除了澳籍主厨Kai Ward,另两位华裔主厨竟然都不是台湾人,还蛮好奇想去试试的。
8. Narisawa(东京)
______
之前连续五年的BEST50亚洲第一,主厨成泽以高超的烹饪技巧,将在地食材和资源充分发挥加以创造,并试图通过菜品去展示自我对山林和人之间关系的探究,唤起食客对自然和季节的理解。
作为面包师,对现场发酵面包这个环节莫名有好感。在菜品上恰当的烹饪时间把控,耐心的解说,活泼有序的服务,以及美好的视觉体验都让人难忘。
不过,为了传递社会责任和人文思考,里山风格的主题在菜品上反复被提及,比如从洋葱,海蛇到牛肉,都重复了主厨热爱的关键词:炭化。会有一点审美疲劳。(Sansan)
9. Ryugin 龙吟(东京)
______
作为一家外国人难得能吃懂的一流日本怀石料理,龙吟最厉害的点在于,能把传统与现代无缝糅合,然后演绎到极致。他们认真遵守传统怀石的形式,却敢于在味道上大胆发挥,竟然能让不熟悉日本料理微妙味型的歪果仁,和极讲求适时而食的霓虹金,同时吃到拍案。
山本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先锋理念(e.g. 成名作龙吟草莓,还有炉火纯青的清酒舒芙蕾等等...),但同时,他也会专门跑去香川找吃橄榄的赞岐牛,还会从一尘不染的溪边钓来罕见的夏日香鱼做烤物,归根结底,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日式完美主义做派Joel)
10. Burnt Ends(新加坡)
______
江振诚投资的烤肉店,只以明火烹饪,算是很符合现下潮流,坐吧台有点像日本人的炉端烧,把烤肉变成一场表演。食材品质过硬,搭配组合也很高级,但最爱的竟然是一把韭葱:鲜嫩欲滴的青翠韭葱,撒点儿喷香的榛仁,凶残地刨上夏季松露,要价不菲,却很值得回味。另外,店内的澳洲自然酒很值得一试。
一个人吃了200多新币,我会再去一次吗?应该不会吧。(喜北
11. The Chairman 大班楼(香港)
______
香港的中餐吃得不多,但最喜欢大班楼。有态度有坚持,中西合璧,又不落俗套。一班爷叔服务员热情客气又贴心,一餐饭吃得舒舒服服,落胃又暖心。
最喜欢一道龙井烟熏米鸭配黑糖罗望子酱,用龙井茶来熏鸭子,鸭肉不肥不腻,紧致入味,唇齿留香,那个肉感恨不得用Q弹来形容。黑糖罗望子酱也很好的平衡了鸭肉的油腻感。徐琛)
12. 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 Hong Kong (香港)
______
秋冬季节大写的想去Bombana,因为好吃得简单直接明快有时并不想费力去迎合菜品里想传达的意识形态,只想吃顿好吃的呀!看waiter面带笑意,给了整盒酥脆得像蛋白霜的面包棒,为你在意面上慷慨地擦满白松露,餐后再来一颗浓得化不开的提拉米苏。稳,准,狠。那幸福感就足以越过中环林立的高楼,在天空爆炸。(Sansan
13. Mingles(首尔)
______
Mingles连续好几年当选韩国最佳餐厅不无道理。我去的时候是春天,一张春季版的tasting menu真的让人如沐春风
韩国传统的腌制发酵技术在Mingles体现得淋漓尽致。一道叫做spring的当季料理,是将扇贝处理成透明薄片,搭配春节的蔬菜香料,撒上鱼籽,用韩国传统米酒调味,带着明显地发酵风味,带出海鲜的鲜甜。味道独特令人难忘。
而chef当然也不会放过拌饭这一极具代表性的韩国料理,拌饭里的每一样泡菜都各具特色,可以算作是我人生里所有吃过的泡菜中的No.1。徐琛)
14. La Cime(大阪)
______
大阪法餐界的标杆,风格较为激进,高田主厨曾在巴黎Alain Ducasse的Le Meurice修业多年。招牌菜是图中这盘朋克风的Boudin Dog(血肠热狗),明明更像黑色鹅卵石嘛~
15. Belon(香港)
______
大概是除了第一名之外,最大的爆雷了吧......17年刚开业时候就去过一次,走巴黎bistronomy噱头的轻松法餐,价格不便宜,但也没吃出来到底哪里很特别……和男朋友一致认为没什么必要专程去吃,有这钱不如去 neighbourhood 了哇。喜北)
16. Gaa(曼谷)
______
又一间泰国印度菜,Gaggan的姐妹店,女主厨同时也获得了本年度亚洲最佳女厨师奖项,值得一试。
17. Indian Accent(孟买)
______
吃过伦敦店,新派印度菜,但本质上又尊崇传统,将香料和经典菜式演绎得非常摩登,但没有像Gaggan一样完全跳脱既有框架,且价格很喜人。印象最深的是前菜里一道芝士羊肚菌,鲜味真是很逼人了;印度风羊肉串也真的美味。只可惜鱼菜表现稍弱(鱼本身不够新鲜)。
如果你对印度菜嗤之以鼻,这家店应该会颠覆你的认知。不过我还是比较爱传统印度菜诶(前提是食材够好、烹饪到位),印度路边摊那种煮到分不清猪羊牛鸡谁是谁的东西,吃了可能会死人的……(喜北)
18. Il Ristorante Luca Fantin(东京)
______
宝格丽酒店在银座的意大利餐厅,日式意大利料理的象牙塔尖
喜北表示在昨天的#50BestTalks 演讲现场吃到了甜点师的作品,使用了日本的和三盆黑砂糖、密制糖浆制作的名为“Sugar”的甜点,下次去日本一定要订这家店来尝尝看。
19. Bo.Lan(曼谷)
______
Bo.lan的第一站不是餐桌而是厨房,你会被领到主厨面前,他会喂你一口红糖糯米饭和一片菠萝。这一口饭充满仪式感和乐趣,让人对后面的出品充满期待。
坐回到餐桌前,迎接你的会是一杯泰国本土威士忌搭配青芒果和罗望子,更妙的是还有一瓶香茅的喷雾用来清新口腔。接下来,所有的菜品会一起上桌,包括米饭;每个菜的完成度都很好,有一道泰北风格的蔬菜鱼汤非常清爽好味。甜点环节会有12种泰国传统小点心,诚意十足。徐琛)
20. Le Du(曼谷)
______
如果你知道主厨Ton是全班第一名从美国烹饪学院毕业的学霸,在昔日世界第一餐厅Eleven Madison Park、纽约Jean Georges还待过好几年,就不会惊讶为何他如此年轻,就能窜到如此高位。
Le Du的出品,一看就是底子扎实、见足了世面、又深谙家乡料理特点的厨师会端出来的菜,稳健而八面玲珑:对风土和季节性的表达亦淋漓尽致,并且很难让任何人失望(同行的老妈表示,这是她几年以来最喜欢、吃得最明白的一顿西餐。)
东南亚人喜欢用香茅调味不稀奇,但把它开花的部分拿去炸,我真是闻所未闻:Ton把它拿来跟墨鱼、以及略带酸度的墨鱼汁酱搭配,仿佛一出毫不违和的三角恋......又比如,把烤的、煮的、炸的杂野菌,和片得极薄的熏南瓜一起,浸在鲜美的泰式鱼清汤里,这样的做法,着实让人如沐春风。
不过最喜欢的一道,要数泰国人最擅长的猪颈肉。微微炭烤的肉,嫩粉嫩粉的能掐出水来,借用国人很熟悉的腌藠头、薏米仁、五香酱解腻,再搭配一个酸甜辣口的泰北式蘸酱,吃完不得不感叹,亚洲人民真是一家亲啊!(Judy
21. Amber(香港)
______
整张tasting menu几乎都很美妙,很遗憾地是没有点wine pairing,据搭配的朋友说非常精彩。
心中最佳必须是招牌的北海道海胆。深度海胆爱好者根本无法抗拒那种来自海洋的鲜甜和奶油感。后来我有吃过好多类似搭配,但都无法超越Amber的出品。海胆龙虾冻打底,金箔鱼子酱轻轻覆盖在上面,白色海胆容器下面是花椰菜泥,搭配紫菜做成的脆片,每一样食材包括食器都融合的天衣无缝,像是海洋的吻。(徐琛)
Tasting Menu在各种味觉的平衡性上叫人叹为观止!服务也是一大加分项。  特别推荐宫崎和牛,蔬菜叶里透着阵阵微苦,但和丰腴的牛肉搭配,显得清新而愉悦。(Francisco)
22. Nahm(曼谷)
______
怎么说呢?Nahm是我的美食之旅中最大的雷没有之一。当然这纯属个人意见。因为我吃不了辣,所以从Nahm的第一道开始,我的舌头就已经失去知觉了,分辨不出一点点味觉层次。整晚就是在循环“好辣”“喝水”这两件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Nahm所在的大都会酒店非常好住。徐琛)
23. Sazenka(东京)
______
祥云龙吟的主厨回日本开的中餐,也是去年刚刚获得米其林二星,绝非传统approach,主打茶配餐,有点意思。
24. Le Maison de la Nature Goh(福冈
______
25. Sushi Saito 鮨さいとう(东京)
______

比二郎还难订的寿司就不用多铺垫了。大师中的大师斋藤桑捏出来的寿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就像交响乐般一高一低一张一弛,每颗饭粒、每片鱼和每滴醋之间,都充满了和谐的禅意,一切就这样刚刚好......天天都念着想回去再吃一顿。
一顿里的巅峰绝对是那块玉子烧(Tamago),表面微焦,通体晶莹而周整,是我想象中鸡蛋可以达到的最高形态!(Francisco
26. L'effervescence(东京)
______
不需要讲太多,因为很有名啦!Name 桑除了是名门出身(Michael Bras、Fat Duck),无论是菜品之中自然的反照、技法的展示,特别自然发酵,在菜品当中展现天地人、食材和味道调配的平衡,都是很一流。如果不在榜单里面,会觉得这个榜单就没什么价值的神奇餐厅。(肉)
老实说,这顿饭我吃得稍微有点纳闷。细节还能依稀记起不少,但故事实在讲得太多:京都寺庙里和尚手作的、浓缩而成有鱼腥气息的味增,搭配藕和生鱼片(组合味型有趣,很喜欢!),一块据说“随着天气渐渐变冷、甜味与日俱增”的4小时慢煮芜菁(配上撒了细细火腿粒的意大利香菜泥)……印象最深的是应季的香箱蟹,搭配切碎的小番茄做的炖蛋,味道真是自然绝妙;还有烤得极其完美的鸽子,豪华地刨上去年冬天并不那么完美却依然香气扑鼻的松露。
全自然酒的酒单很好,怀旧的歌单也很出色,有很多80、90、00年代的摇滚金曲。环境更是我喜欢的那种,裸色极简的室内,映出室外幽静的花园,洋食版的怀石吧~(喜北)

27. Jade Dragon 譽瓏軒(澳门)

______
大家都知道我是譽瓏軒的大粉丝!因为它毕竟在全球的粤菜、中国料理的水平,一等一,其他三星米其林中餐没有一家比它优秀!进不进 best 50或者米其林星都无所谓,因为它一定是未来很多人模仿的对象。据说谭师傅在筹划另外一个案子,真的好期待!(肉
我心目中最被低估的中餐厅之一。
每道菜都精致到瞠目结舌,汁水丰盈的小笼包,剔透又劲道的龙虾虾饺,还有火候极佳的海鲈鱼和蒸蛋…搞的我根本挑不出自己最喜欢哪个。去意大利海鲜殿堂Da Vittorio的时候,我还以为海鲈鱼好吃的顶峰就到此为止了,直到吃了一口譽瓏軒蒸得丝丝入味的sea bass 我才发现,之前吃的简直都是浮云嘛!(Joel
男友一直盛赞这家店,起初我还不信:澳门的高级粤菜,能好过香港?
吃完我就信了。菜品、服务、环境、侍酒水平等综合来看,能将中餐厅做到如此极致的,我想不出第二家。
招牌的翡翠玉龙饺,碧翠夺目,取韭菜与菠菜绿汁染成,弹牙不粘牙,为澄皮中上品;虾是矜贵法国布列塔尼蓝龙虾,鲜美绝伦,艳压我吃过的几乎所有虾饺。叉烧酥品相完美,层层酥皮漂亮到舍不得吃,几近流心的伊比利亚黑猪叉烧馅儿保持烫口,温度控制绝了。花胶拆烩鱼羹必点,花胶与鱼如胶似漆,吃完黏嘴巴。
菜好吃的时候,服务才是真正检验一家餐厅的试金石。
从经理到上菜的小妹,每一个人都是面带微笑、从容不迫,面对问询对答如流,还能与客人适度调侃。还很擅长观察细节,男友喉咙不适,问我们要不要换吹不到空调的位置,并即刻奉上姜茶(超好喝的!);一家中餐厅的服务能做到这个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喜北
28. Paste(曼谷)
______
又是一家在概念上很政治正确的夫妻店,致力于传统、古法泰国料理的当代复兴
29. 福和慧(上海)
______
家用实力让我路转粉的餐厅。转折点是前年的一张冬季菜单:色香味形声意都很妙,食材和技法上有新意,有一些流行的分子料理方式但是不喧宾夺主,还是以食材本味为主,也没什么仿荤,令人刮目相待。
做融合菜很难,做素菜更难,这张菜单,我是服气的。
tea pairing 是很好的尝试,譬如最后的桂花乌龙,是店家自己用上好的桂花和乌龙搭配的味道,不是普通茶底靠桂花提味的传统路子,蛮有趣的。(喜北
30. RAW(台北)
______
RAW的新年菜单里好几道菜都让很出彩。比如真的有牛舌的牛舌饼;用青酱、罗勒脆片和新鲜的罗勒芽这三种形态的罗勒制作的三杯鲍鱼;用了台湾出产的三种米煮出的完美米饭;还有好玩又好喝的中卷昆布洋当归汤,清淡而温润滋补。
RAW的原意是原始的。空间设计上大量使用原木,让人视觉上就非常地放松和舒适,而菜品设计上尽量使用原产地食材,灵感就来自夜市小吃,传统台菜等等,赋予习以为常的台湾料理以新的面貌和高度。而ta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太难订了。徐琛)
31. Shoun Ryugin 祥雲龍吟(台北)
______
台湾食材版的怀石料理,米其林三星。
32. JAAN(新加坡)
______
也是今年终于去了一次,没抱什么希望,最后也确实就一般般吧。个人觉得主厨Kirk Westway 受到前任主厨、现任Odette 主厨Julien Royer的影响太重(Kirk 曾是他的得力副手),好吃是好吃的,但就是形式大于内容。风景特别好,窗边位吃个 express lunch 还是可以有的。(喜北)
33. Les Amis(新加坡)
______
每次去新加坡看Joel都会去的约会餐厅,也是法国之外我最爱的法餐了(没有之一)。在厨师明星化、做秀和做菜本末倒置的今时今日,主厨 Sebastien Lepinoy 是个异类,兢兢业业扎根厨房、逢年过节都不轻易离开。
一定要吃海鲜,都是布列塔尼运来的。贵得非常有道理。个人最喜欢的是包着节瓜片的烤鳌虾,上面顶得一坨鱼子酱比较画蛇添足,因为巨大只鳌虾本身的味道就足以征服味蕾了。(喜北)
Les Amis是个每天都在追求更完美的餐厅,以食材sourcing极其牛逼闻名。他们的黄油是从Le Ponclet进的,嗯,就是一个看完主厨简历觉得不过关,就不给供货的傲娇供应商,超可怕!而且,连法国本土米三餐厅Maison Troisgros 和 l’Auberge de l’ill 都进不到的阿杜尔河三文鱼,也能被他们搞到(我记得每年从阿杜尔河钓出来的三文鱼还不到一千条)……
大部分人来Les Amis显然是吃食材的,其实我觉得他们的甜点更堪称殿堂级别。甜点主厨Cheryl Koh才华横溢,她做的Baba au Rhum (朗姆酒蛋糕),比我在法国Plaza Athenee 还有Maison Troigros吃到的都更棒。(Joel
34. VEA(香港)
______
香港知名鸡尾酒配餐餐厅,风格诗意如画,于融合菜品中演绎多种香港元素。
35. Ministry of Crab(科伦坡)
______
斯里兰卡之光。顾名思义,著名的吃🦀️吃虾胜地,去年上海分店开的时候还挺轰动,就是价格小贵。
36. 永利宫(澳门)
______
谭师傅的店,总归是要上榜的。去年十月他去了没多久,我和Joel 就去报道了(在吃完誉珑轩之后)。整体感觉谭师傅还在做一些调整和尝试。炸两裹虾非常美味,荔枝木叉烧堪称一绝,但也有菜色还需要改进。昨天中午去作为出席50 Best 的嘉宾又吃了一次,翡翠鲜虾饺、顺德鱼羹(里面放了海参)等谭师傅的招牌菜悉数登场,不知是否因为涉及人数太多,倒是表现一般。
不过,谭师傅就是谭师傅,依然期待日后回访。
配酒倒是比我印象里有趣许多,这一点在永利皇宫另外一家永利扒房里亦得到印证~ (喜北
37. Neighbourhood(香港)
______
利用本地食材透过主厨妙手,fine dining 手法做 bistro 食物,食材跟调味都很棒,价格也很相宜。
成功要点在于使用本地食材的全球趋势,这个不管是商业潜质还是食物潮流,都很好。在香港的话,多找几个朋友去吃不会错!(肉
David一向矜矜业业,从欧洲、日本还有中国大陆source最好的食材,他的食物既美味又直白,也没什么花花哨哨的或者对口味没用的点缀.......但就是大写的好吃,特别是他的canelé,已经上天到了宇宙级水准!(Jonas
38. Lung King Heen 龙景轩(香港)
______
作为香港唯一的米三中餐,又鉴于米其林在亚洲的品味(你懂的)以及这家贵到离谱的价格,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对龙景轩怀有成见。但撇开价格不谈,龙景轩的粤菜水平的确无可挑剔。点心只只精巧玲珑,烤乳猪是我记忆中口感最难忘的,一碗皇汤鸡丝羹也吃得我意犹未尽……(Joel
想看一家粤菜馆的水平如何,我会点一笼烧麦,龙景轩的烧麦无论在皮、馅、褶子的功夫、和蒸笼的火候把控上都精准到无可挑剔;再看细节,每只烧麦底下垫的不是常见的纸,而是一片切得极薄,却丝毫不影响口感味型的胡萝卜片…从越小的地方,你越能看出一家餐厅对于食客体验的重视。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盘XO酱白菜炒猪肠粉!真懂粤菜的人,都知道这道炒菜对各种基本功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而厨房在细节执行方面堪称完美。一定要去吃午餐点心,想吃的话乖乖提前几周预定吧!(Jonas
我始终认为,现代高级中餐的制高点在香港和澳门,不是说简单地从味道出发,更是菜品、形制、服务、经典传承与跨文化传播。传说中的鲍鱼酥,从酥皮到调味都无懈可击,切三刀的文雅做法也被不少其他店家学了去。龙带玉梨香是整顿饭的亮点:两片带子夹着龙虾蓉,和多汁的雪梨丁裹粉轻炸,丝毫吃不出油腻,微温的梨肉散发出酒酿般的清甜香气,与带子龙虾的咸鲜糅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酒单,葡萄酒单好不在话下,侍酒师不拘一格,将清酒及其他酒类一并写入Pairing,而来自新疆一款杯卖Muscat也让人耳目一新。(喜北
39. Nouri(新加坡)
______
burnt ends 同属我很喜欢的unlisted collection 集团。蹿升极快的新加坡融合菜,刚刚斩获米其林一星,如今又登上了best 50榜单,步odette burnt ends 后尘指日可待。
40. Waku Ghin(新加坡)
______
今年总算吃到了一次。在全世界范围而言,这家店应该是新派日料、融合亚洲菜的鼻祖了,放到今天,表现依然很出彩。著名的海胆鱼子酱其实是比较弱的一道,一块立麟烧甘鲷配清汤日本水菜,完全俘获了我的心,汤都全部喝完了。主菜是烧牛肉配山葵,连不爱吃和牛牛排的我也都吃完了~ 餐后的甜点是亮点,会移步到中庭,可以看到 Marina Bay 的烟花表演,颇为赏心悦目。
私密性很强、服务行云流水的一餐,只不过新币450++的价格真的有点高。喜北)
41. TOCTOC(首尔)
______
日系法餐我们看得太多,但这家去年新上榜的餐厅,做的是折衷的韩、法、日融合,想法很好,也因此上升势头正劲。
42. Locavore(巴厘岛)
______
主打“farm to table”的在地印尼食材,从菜品到装潢都是很清新热带的花草风,很受游客们的追捧。
43. Toyo Eatery(马尼拉)
______
44. 家全七福(香港)
______
45. Quintessence(东京)
______
东京法餐评分第一名,对其难订的程度有切身体会。岸田主厨对各地精选的食材有着教科书级别的烹饪功力,对食材,火候,调味有非常执着的追求,感觉已当成原则在要求自己,出品稳定且细节细腻。
鰆鱼的调味和甜品让人惊艳。
不过在菜品上,通过查询和和朋友交流,发现空白菜单的设定以及多样招牌菜品在近几年内,一直没有变化。(Sansan
46. Dewakan(马来西亚)
______
47. Sugalabo(东京)
______
东京人气最旺、最难订的私房餐厅,主厨年少得志,如今转而以本土食材创造和洋合璧的融合味道。也算是我个人非常想吃的一家餐厅了
48. Sorn(曼谷)
______
49. Corner House(新加坡)
______
现代法餐。主厨Jason Tan出师澳门Robuchon和Les Amis,由于实在太爱Les Amis了至今还没去吃过。
50. Ta Vie(香港)
______
日本和亚洲食材的运用,料理理念的互相融合,让法餐有了更多变化,也更加轻盈,符合当代人的味觉审美。
鳕场蟹、海胆、荞麦、海藻、日本威士忌、生鸡蛋这些日本常见食材都被很巧妙地运用在每道菜品里。有一道自制pasta我印象深刻。食材非常简单,用“aonori”这个新鲜海藻做成pasta的酱汁,最上面放一小撮海胆,吃得时候将它们拌匀。没有过多调味,用食材自身的咸鲜甜带给你最为清新自然的味觉体验,只觉得海风扑面而来,身心都畅快无比。徐琛)
纯正的法式技巧,加上从日本每天空运来的高端食材,Ta Vie把两者结合得相当完美。我很爱他们的自制黄油和餐前面包,另外还对那道鲍鱼配civet酱的菜念念不忘!传统意义上的civet,是道用动物血或者内脏增稠的酱汁浇在野味上的炖菜, Ta Vie在自己版本的civet酱里用了鲍鱼肝,给嫩汆的鲍鱼肉加了很多戏,可谓法日融合的典型代表。总的来说,在Ta Vie,你能同时吃到厨师深厚的功底和丰富想象力。(Jonas
图:徐琛、Sansan、Judy、喜北、Worlds50best官网
回复合集,获取所有历史文章
往期热门文章,点击可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