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出品
阅读定义人生!

撰文张明扬
媒体人
晒书单是一件很能满足虚荣心的事,但因为人类总有自我美化的本能,因此也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很容易变成晒各种深刻学术书和经典著作的自欺与欺人。
因此,我首先要坦白一下,2019年,我没看完的书远远多于看完的书,“翻过”一本书和“看完”一本书终究是有差别的。在这其中,自然有因为质量一般及时止损的,但更有因为学力有限及缺乏耐力而无法读完的重头书。我不打算说出这些书的书名,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中的一部分将被我读完。读书自然要讲阅读快感,但永远将自己限制在“阅读舒适区”之内,从长远而言,并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虽然没仔细算过,但估算自己的读书频率,2019年读过的书应该在100本上下(含电子书)。我最自豪的是,在这个朋友圈阅读统治一切的时代,我虽然也深陷其中,但仍然不断敲打着自己,定下心来读了一些书。懒极的时候,就用偶像曾国藩来恫吓自己,每每有奇效。
少看朋友圈就是克己。
对我个人来说,读书最有愉悦感,也是最有效率的是主题阅读,一个主题或三五本,或读出瘾来十几二十本也未可知。我下面就尽力梳理几个主题,以供同好批判,当然,也算是一份念想。
壮行
2019年我最感兴趣的主题是“壮行”。何谓壮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读书人要走出书斋,行万里路,亲身体验以往在书本和历史记忆中出现的古迹与城市,赋予旅行更多的怀古情怀、历史感,甚至是考证色彩。这对于西方的历史学家甚或作家而言本是件很正常的事,研究古罗马的人不去意大利仔细走一圈就写出本书反倒时间奇葩的事情。
2019年的1月1日,我正在翻的一本书就是罗伯特·卡普兰写的《巴尔干两千年》,坦白说,看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都以为这是一本单纯的历史书,看了才发现是一本深具地缘政治与历史感的深度游记。罗伯特·卡普兰在书中反复致敬了丽贝卡·韦斯特写于70年前的《黑羊与灰鹰》,当时即为之神往,谁料仅几个月后中信出版社就出版了这套大部头,果断拿下。
《巴尔干两千年》
[美]罗伯特·D.卡普兰 著
赵秀福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
[英]丽贝卡·韦斯特 著
向洪全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就这个大主题,2019年还有两本有趣的新书,《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和《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我因为深受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影响,《多瑙河畔》一书作为哈布斯堡王朝故地的旅行游记,给了我一次更切实地感受茨威格为何如此迷恋“昨日的世界”的阅读机会。
就壮行而言,这自然是一个西方作者群星闪耀的地方。但在这两年,中国的写作者特别是历史学家们也开始践行这一明显比书斋写作更艰辛但却更有生命活力的写作方式,比如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和罗丰的《蒙古国纪行》,如果说罗丰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考察笔记的话,《从大都到上都》则更符合“壮行”的本源意义,更像是一次兴致所至的文人徒步,从北京一路出发,走到内蒙古的草原,复刻了忽必烈当年在两都之间的近五百公里“辇路”。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罗新 著
新星出版社 2017年版
2019年,最让我惊喜的是《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一书。倒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惊才绝艳了,多位作者的合著自然会有水准不均风格不统一等缺憾,但看到中国这样一群中青年历史学者,集体走向大好河山,特别是“中原”这个自带中国文化光环的历史圣地,还基于各自的专业和学力写出一篇篇深具个人色彩的另类历史论文,总还是觉得为之振奋,激发起了我作为阅读者的行走雄心和野望。
在国内作者这边,2019年我还读到了李礼的《求变者》、李洁的《晚清三国》、贾葭的《摩登中华》三本新书,这三本书看似与壮行无关,但《求变者》是作者一个个走访徐继畲、张之洞、严复、谭嗣同、王韬、张謇、沈家本和梁启超等“求变者”历史现场之作,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人物游记”;《晚清三国》则更有西方写作色彩,是一本作者基于走访日俄战争古战场的战史之作,很容易让人想起余戈当年那本极其精彩的《松山战役笔记》;《摩登中华》的开篇都是从一个晚清民国古建筑钩沉起,从历史“情境”进入历史。
壮行读了过瘾,一时兴起,我前一段又重读了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丝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认为华人作者写的最好的一本历史游记。作者作为一个海外研究唐史的学者,扛着背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大陆,我们在书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寻找的盛唐时代,还可以看到三十年前中国大地的一些精彩叙事,这已然成为了历史。
《杜甫的五城》
赖瑞和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最后,还想推荐两本2019年读的两本谈论壮行和旅行的书,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和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在我看来,如果不读书,没有任何积累的行走,只能叫旅游;只有与读书和求知欲结合的,才能叫“旅行”。
周年
 2019年我的第二个阅读主题是“周年”。对于我这个迷恋历史仪式感的人而言,周年似乎每一年都是我的阅读主题。
2019最重要的周年有两个: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五四运动也就罢了,我只重读了两本老书,陈平原夏晓虹合著的《触摸历史》和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读的不多除了偏好之外,实在也是因为周策纵这本书实在到达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周策纵 著
周子平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可以展开说说的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为了这位“凛凛犹生”的拜服之人,我在自己的书《非常之人》中还专门写了一篇“司马光:偏执者如何成就伟大”。2019年,这个主题最有趣的一本书是我刚刚读完的《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把政治家写史这个论题写得入木三分。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019年我还读了李昌宪的《司马光评传》和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还有就是姜鹏的《德政之要》,都很不错。
有趣的是,读司马光让我今年特别产生了对同为旧党的苏轼的兴趣。一口气看了四本:《苏轼传》、《苏轼传稿》、《漫话东坡》和《苏轼十讲》,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拿出来重新翻了翻,倒是没有看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莫砺锋的《漫话东坡》和朱刚的《苏轼十讲》,非常有可读性,而且不是那种堆砌段子的可读性。
饮食
2019年我的第三个阅读主题是“饮食”。作为一个纸上谈吃没有实操能力的吃货,自然不会去看什么菜谱,而是爱看一些文人式的,比如汪曾祺和梁实秋这一类的美食札记。
2019年我读了最有收获的两本书是《中国川菜史》和《中国食辣史》,算是完全颠覆了我对川菜很多陈腐的看法,或是偏见,或是过度神话,为此,我还在大家上写了一篇书评:《没有乾隆,就没有今天的辣椒横扫中国》。当然,如果说到川菜,可以特别推荐一本相关图书,去年出版的《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小女生的川菜和中国菜奇幻之旅。
《中国川菜史》
蓝勇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版
2019年还读了王道的《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这本书算是遵循的是汪曾祺的文人美食写作范式,看完以后你会很想奔向苏州,吃完苏式面,或者重读陆文夫的《美食家》。就文人美食写作,除了汪曾祺和梁实秋外,我个人觉得最好的还是十几年前出版的“唐鲁孙谈吃”系列,不过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误导了很多像我这样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炒肝爆肚一类的北京小吃是多么好吃,直到……当然,也没有这波北京米其林公布之后,说的那么难吃。
然后,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还收到了西门媚的《食光机:食物中的当代小史》,虽然刚看了几篇,但看到了很多自己可以共享的少年回忆,吃的不是卡路里,吃的是回忆啊。(原题:《晒书单是件很羞耻的事,但我还是晒了》)
2019年,他们都在读哪些书
👇
·
·
·
持续更新中,敬请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