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322篇 原创文章
导读:全面拆解万能账户的一些“秘密”。
昨天是双十二,有保险公司的“开门红”新品上市,导致很多同业在微信中针对这个产品搭配的万能账户吵得不可开交……
我看了不少同业写的评论以及文章,发现很多朋友对于“万能账户”这个“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还是理解得不够深入和客观,因此写了今天的这篇文章,来系统地拆解一下“万能账户”。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帮助。
01
什么是“万能账户”?
从保险产品的分类上来说,万能账户”就是一个万能险
万能险(Universal Life)是1970年代诞生于美国石油危机时期的产物(因为当时通货膨胀很高,传统产品由于收益低,根本卖不出去),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费用透明”和“收益灵活”
  • “费用透明”指的是,万能险的所有扣费、成本和保底结算利率等,都是清清楚楚地写在保险合同上的,不会像传统型和分红型的保险产品那样,像个“黑匣子”;
  • “收益灵活”指的是,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利率环境和投资情况,灵活地升高或降低收益结算利率,但不会低于写明在合同上的保底结算利率
考虑到万能险具备的这两个特点,我们会发现,假如一个万能险产品不对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又可以将扣费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这样的一个万能险产品,是有点类似于“余额宝”一样的货币型基金理财账户的——它们都是“日结息”,同时账户产生的收益是可以由背后的投资机构动态调整的。
某“保底3%、现时6%”的万能账户
所以,我们今天把这种附加长期年金上面的、不提供风险保障的、几乎什么扣费的万能险简单地看作一个“储蓄账户”,即“万能账户”
02
“万能账户”的运作机制
保险公司为什么要设计“万能账户”这个东西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快返型”年金险,一般是在客户投保后的第五年就开始返钱,年年返,一直到终身。

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希望从第五年就开始领钱
有的人可能会希望这些派出来的钱能够再次被储蓄起来,等到以后需要的时候,再灵活取出来花。
这时候,万能账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把从第五年开始年年往外派钱的年金主险看作“A口袋”,把万能账户看作“B口袋”,那么当客户不希望用到“A口袋”派出来的钱的时候,就可以顺手把这些钱装到“B口袋”里面,去做“二次增值”
与此同时,“B口袋”所提供的“二次增值收益”,目前来看是非常可观的
比方说,绝大多数公司当前提供的万能账户结算利率都在5%~6%之间(结算利率每个月公布披露一次,可以在各家公司官网上查询),同时还有2.5%~3%的终身保底结算利率(写入合同)
官网公布的结算利率与合同上的保证利率
03
搭配“万能账户”可以便于销售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如此看来,万能账户提供的作用,就是给不领取的资金提供积存收益呀,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吗?”
没错,保险公司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万能账户,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销售
由于年金主险的预定利率上限是4.025%,给客户提供的封顶收益率也不过如此。而3%~4%的收益率,对很多不太懂保险客户而言,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但是,5%~6%的万能账户收益率就不一样了!很多客户看到这个数字,才可能会产生“微微心动”的感觉,进而去了解这个产品。
大家要知道,5%~6%与“3%~4%”在宣传海报和营销话术里的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很多已经买了“年金+万能”
产品
组合的客户,估计
到今天
也没能分清“年金主险收益率”和“万能账户收益率”的区别。

04
“万能账户”可能产生的误导
要给大家提个醒的地方是,万能账户的收益率,并不代表“年金+万能”产品组合的收益率
因为只有年金主险派发出来的钱进入万能账户之后,才能够按照5%~6%的结算利率进行累积生息
年金主险一般是从投保后第五年才开始返钱的,且每年返的金额并不算太高。
因此,那些把万能账户收益率说成是产品本身收益率的销售人员,要么是在误导,要么就是连自己也不懂
另外一个可能产生“误导销售”的地方,就是“5%~6%”的万能账户结算利率并不是保证的,并且未来有很大的可能性会下降
要知道,全球都已经走入降息通道,中国在这个市场大环境里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根据最近一期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
中国的利率下行已经呈现出了足够明显的趋势

因此,很多保险公司都是为了给正在销售的年金险“打广告”,才“苦苦支撑”着一些存量万能账户的高收益率
05
另外6个值得关注的点
说完了万能账户的“优势”与“套路”,最后再来说说另外6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点。
1. 有关于“保费追加”
买了一份年金险,搭配了一个万能账户,一定要合理使用这个万能账户
上一节我们提到过,万能账户当前的结算利率是很高的,有5%~6%,远超市面上其他的中短期靠谱理财。

但是,这个结算利率也会慢慢下调
如果我们投保5年后才等着年金主险派发的资金一点一点转入万能账户进行二次增值,不仅没法产生可观的收益,到那时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变成多少,我们也无从知晓。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有了万能账户之后,就把自己其他理财账户里的钱全都转到这个万能账户里面去,“薅保险公司的羊毛”
这种操作,叫做万能账户的“保费追加”,保险公司只是一次性收取1%的手续费
,非常低(有的公司可能会高一些)。

2. 有关于“追加限额”
有的朋友得知了万能账户可以追加,就会产生一个念头:“我可不可以只买很少金额的年金主险,只为了要一个收益高、可以追加保费的万能账户呀?
实话说,有的风控不严的公司,是可以这么做的,但是大多数的公司都对万能账户的“追加限额”设有要求
也就是说,如果年金主险的总保费没有达到某个标准,那么万能账户的追加限额也是很低的,通常不会超过主险总保费的某个倍数(比如2倍)。
这也是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自己被“薅羊毛”的一种手段了。

3. 有关于“年金转入”
投保人从自己的口袋中拿新的保费投入万能账户叫“追加”(投保的时候就追加叫“趸交”)。
而将年金主险“A口袋”派出来的钱放入万能账户叫“转入”
“追加”和“转入”的钱进入万能账户,都会一次性扣1%的手续费(有的公司“趸交”和“追加”会收2%),只不过从“A口袋”转入万能账户的钱,扣除的手续费可以在1年后以“持续奖励”的形式返还回来(万能账户投保生效五年之内的扣费会在第五个保单年度末一次性返还)。
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保单本身的钱在两个口袋之间倒腾,是没有手续费的
4. 有关于“提取费用”
如果在投保的前5年中就开始从万能账户中提取金额,或者进行退保,保险公司会收取一定的“惩罚”,叫做“退保费用”(或“提取费用”)。
前五年的提取费用是逐年递减的,一般结构是5%、4%、3%、2%、1%(有的公司是3%、2%、1%、1%、1%),第六年开始为0%,即
第六年之后提取或退保就不收任何费用

如果投保人不是要自行往万能账户里追加保费,其实可以直接忽略这个提取费用,因为年金主险派发的第一笔年金进入万能账户的时候,保单早已经生效5年了,因此本身就不涉及提取费用。
这种特性也增强了万能账户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5. 有关于“提取限额”
如今市场上“年金+万能”的产品组合,所搭配的万能账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年金型万能账户”,一种是“终身寿型万能账户”
这两个账户最大的区别是,“年金型万能账户”的提取有限额,每年不得超过“进入万能账户总金额”的20%,而“终身寿型万能账户”却没有(这个限制主要是监管134号文的规定)。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通过部分提取的方式将年金型万能账户中的钱取光,至少要花6年(5年各
20%的本金,剩下的1年取利息),
这是年金型万能账户相比于灵活理财账户最大的劣势

当然,有关于年金型万能账户的“短板”,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由于“一次性退保”或“保单贷款”都没有金额的限制,因此多准备几个万能账户(比如购买好几个不同公司的产品,或者通过拆单的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6. 有关于“保障成本”
“年金型万能账户”有提取限额,是不是说明“终身寿型万能账户”更好呢?
也未必。
由于“终身寿型万能账户”比“年金型万能账户”有保障成本消耗,因此会导致存入账户的资金收益出现“略微的降低(这是监管2016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终身寿险必须提供相当于账户价值120%~160%的身故保额
身故保额高于万能账户价值的部分,就是对应的“风险保额”,再乘以费率,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年的寿险保障成本消耗。
以下表为例,对于一名42岁的男性,每1,000元的账户价值,会对应400元的身故风险保额(41-60周岁对应的身故保额是账户价值的140%),当年对应的保障成本消耗是0.4×1.98=0.8元,相当于当年的收益要扣去0.08%
“终身寿型万能账户”的另外一个不便,就是当投保金额比较高的时候,要进行比较严格的健康核保(因为有身故保额)。
06
如何正确看待“万能账户”?
整体来看,如今万能险搭配的“万能账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懂得如何使用的人会发现这个账户真的是个“薅保险公司羊毛”的利器:投保后直接追加,上哪里去找即时结算5%~6%的理财账户?就连保险公司的短期投资都没法做到这么高的收益率。
而对于不懂得如何使用的人,这个账户就很有可能会变成销售人员误导销售的一个“工具”:你被一个万能账户5%的高收益所吸引,买了一份收益很低的年金主险,等过了5年年金主险终于开始派钱了,却发现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已经降低了……
在第二种情况下,除非是这个万能账户的保底收益率还可以(比如3%),那么进入低息环境后,手里头有这么个灵活储蓄的账户确实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这个账户的保证收益率也比较低,那确实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短期来看不能博取高收益,长期来看不能应对低利率环境,我们为什么不选个“两者兼备”的?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77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