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这个社会对年龄有多大恐惧,最直观的办法是去看微博热搜。
最近网友发现,全社会都在提醒,90后要步入30岁了。
在中国人心中,30岁是个非常重要的年龄分界线。
毕竟,父母一辈在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大抵是把所谓的那些“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大事儿都完成了。
但我一直反感“90后”、“95后”这样的叫法。
因为它把成千上万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抽象成一个模糊的群体,好像那么多人的30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一样。
这是一种语言上的霸权主义。
问题是,这么多人的人生,都可以按一个模子过完吗?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普拉达。
多选题越来越普遍
人们的选择却越来越复杂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
一个典型的29岁美国年轻人是什么样子?
美国劳工统计局曾统计过一组数据。
并不是每一个29岁的美国人都拥有完整的学历。虽然很多人多少上过大学,但并没有拿到学位。
有三分之一的29岁女性拿到了学士学位,而男性只有四分之一。但男性的收入却比同龄女性的高不少。
在美国,29岁人的收入中位数约为3万5千美元(折合人民币24.6万元)。
大多数美国人在29岁之前平均有过7份以上的工作,其中三分之一都持续不到6个月。
对于没有高中或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来说,情况更糟糕。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奢望。
这和我国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学历高的年轻人就是会拥有更多的机会,而跳(Wu)槽(Fa)频(An)繁(Wen)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共性。
再让我们看看美国年轻人的婚恋情况。
1960年,25-29岁的人有84%已婚,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42%,下降了50%。
如上图所示,和中国的年轻人现状相似,美国年轻人大部分结婚生孩子的意愿稳步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29岁的美国年轻人都单身。
实际上,他们当中60%是已婚的,且有20%的人与另一半是Full-time,或者说是“同居”。
准确来说,是“单身越来越普遍,关系却越来越复杂”。不会像父辈那这样年纪轻轻就结婚,但也有想和某个人生活在一起的意愿。
此外,毫不夸张地说,在本世纪之初,44%的29岁美国年轻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羡慕嫉妒恨)
但这一比例到今天也下降到了29%-35%,与15年之前比起来,29岁的美国年轻人拥有自己房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不高的收入和城市住房短缺,将更多的年轻人推向了人口并不稠密的郊区。
但即使是这样,比起回到家乡,这些美国的29岁们还是更愿意待在大城市的郊区。
就像全中国的年轻人对北上广深的情感一样复杂。
世界这么不同
可我们连焦虑都没什么个性
中国总人口13亿,本科生只占4.43%。
也就是说,100个中国人里,充其量也就4个半大学生。
另外,最新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本科以下学历(不含本科)网民占比为90.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比超七成。
可为什么在我们的感觉中,身边个个都是精英,钱是那么好赚,遍地都是黄金?
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几乎是一个上亿万级的市场。
各类产品应用挖空心思抢夺注意力,恨不得上厕所拉泡屎都给你搞点事情。
比如,你要是天天上微博看热搜,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年轻人都闲得没事干,整天就关注娱乐圈里的鸡毛蒜皮。
可中国太大了,中国人口也太多了。真实的世界远远比媒体的聚光灯、公众号的十万加、短视频的爆款内容所展现出来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
导演周浩说,在拍摄纪录片《差馆》1、2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多文盲。
这部真实记录了广州火车站站前派出所里发生事件的纪录片中,有2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来广州打工,黑工骗走了他的身份证。他满脸肃穆地对警察说:“警察叔!能不能现在送给我10块钱,我马上坐车去找他同伙。”

小伙子拿到钱离开公安局的时候,嘴里还不停地说:“这真的搞得我很伤心......”
在火车站的公安局里,每天都会关很多人,其中有很多的“常客”,大多是广场上叫卖的小商贩。
有一个第一次到广州站卖开心果年轻姑娘就给抓了进来,问及姑娘被抓进来感觉怎么样,姑娘心酸地说:“感觉钱很难赚!
《差馆》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当我们在为不能年入百万而焦虑的时候,竟然有那么多同龄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
主流社会追逐成功学,遍地贩卖焦虑,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遭受的是千篇一律的烦恼。
为什么都是写稿的,很多人都暴富了,而我月入3000却在教人如何生活?
为什么别人毕业3年,月薪都5w了?
这个月的房贷又要断供了!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很小,每天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事儿,打交道的也就那么些人。
时间一长,会忘记看不见的地方才是人间,才是真实。而这世界复杂、丰富的地方在于,连痛苦也是有千百种模样的。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聪明的,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可悲的是,现在的我们,连欲望都很“主流”,连焦虑都没什么个性。
恢复每时每刻
对于生活的“参与感”
可是与上辈人相比,我们这一代面临着太多的选择,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婚嫁、职业选择。
而许多人被目标导向驱动,把房子、车子、事业、财富值看作是幸福人生的标准对象。
比如,“拥有一所大房子”、“拥有非常多的钱”=“我会很幸福”。
你应该看过一份研究报告。
说的是乐透大奖的中奖者,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会让他的幸福感回到得奖之前,归于均值水平。哪怕是车祸截肢的人,一年时间,也能让他的幸福感回到车祸发生以前。
“目的导向”并不能带给我们长久的幸福感,甚至会陷入“欲望被满足,满足后又奔向下一个更大欲望”的恶性循环。
来自网站Wait But Why的灵魂画手Tim用漫画表达了来自他的抗议,他认为,“幸福=现实-预期”。
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不断把预期拉高,期望越高,失望越重。这样的趋势让每个人都疲于应付。
像精心制造的的ins、Facebook、盆友圈,都忙着包装自己,制造假象。
而每个人,其实都是站在真实地板上仰望着他人制造出来的假象。

他告诉我们——焦虑的29岁,应该要学会“预期管理”。
一行禅师在《正念奇迹》里也运用了类似的概念,他用洗碗举例子:
当你洗碗的时候,你就应当认真地洗碗。
而非去想赶紧洗完,接下来可以看电视、打游戏,或者是自己的工作... ...
你不应该在洗碗时思考洗碗之外的事。
若那么做,你便不存在于那个当下,你失去了那个当下。
正视自身的欲望,充分了解自己,管理好自己的预期,活在当下。
写在最后
蒋方舟曾在《圆桌派》上说: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逃进很多东西,你可以逃进叛逆,你可以逃进审美,逃进艺术,逃进虚无。
是在承担责任那一刻,你发现现实中不仅自己很无力,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
就在那一刻,你已经没有资格年轻了,你必须变老。


和她有类似想法的我,二十岁出头时很反感“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儿”,距离30岁还差一岁的时候,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一个新手妈妈。
这是我的选择,但我不认为,它应该是每个所谓“90后”的唯一选择。
 “一个典型的30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
就像李银河说的:
我相信社会发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人往东,有人往西,社会最终往南,每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社会最终还是会进步的。
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答案,只是被分散在了无数个不同的大脑中。
参考资料:
Derek Thompson: The Average 29-Year-Old, The Atlantic
Tim Urban:Why Generation Y Yuppies Are Unhappy
周浩:《差馆》
一行禅师:《正念奇迹》
你现在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普拉达。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外网网络和影视截图,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