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傅卓蕊 
     傅卓蕊,95年生人,接近20中叶的年青人,中年人。她曾在一些顶级名校、精英学校例如英国圣安,美国威廉玛丽,美国宾大就读,深受法国文化(巴黎政治学院)的影响。熟练英法中文,修习波斯语中。一半是高大上的经济学科,一半是傲娇的低调路人。跳过世界最高蹦极,爬过挪威22km山妖之舌,在夏威夷以色列摩洛哥冲过浪,在丹麦种过葡萄,在柏林打过拳击等。她有很多身份,如经济学家,波斯文化作者,文化时尚vlogger,ZHU慢时尚品牌负责人,天方•藏红花负责人,兼职模特,等。修习瑜伽十年,EQ比较低。
采访&写作/梦小轩
设计&出稿/SoGal Shanghai团队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 Jeanette Winterson
成绩之外的标准
Q: 你在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和威廉玛丽学院(美)读经济金融本科,期间在巴黎政治学院求学,之后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行为经济学硕士。同时,你在上学期间,还满世界独自旅行、徒步冒险。通过如此丰富的教育和游历经历之后,你认为优质教育或“好学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巴政岁月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学会“如何学习”。精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看重,这是跟普通学校不一样的地方。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学会“如何学习”。精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看重,这是跟普通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我自己算是在精英教育下面成长起来的,所以对这个东西相对了解。在精英学校,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同时课外活动和社交压力也很大。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你需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高效面对海量的功课。
    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我个人认为有两点。第一个是归纳总结能力。学习不仅局限于某个具体学科。当在任何领域学到顶尖后,习得的学习能力都是可以跨界应用到不同学科的。比如,沃顿商学院每年会招收很多来自基础科学领域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既然这个学生可以在化学达到顶尖水平,那么Ta在沃顿也可以学好商业金融。因为,同一思维方法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景,内化于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这种规划总结的能力绝不仅仅用分数来评判。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而成的有机部分。单纯通过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许在国内初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有量化选拔的现实用途;然而一旦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如果依然延续这种评判机制,这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束缚。
和宾大时尚社参访纽约时尚公司Sarah Flint
     读过的书,走过的地方,和爱过的人,这三个东西是最影响个人认知世界的三个方面。它们塑造了你看待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

     第二个体现学习能力的方面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指,当人们告诉你任何信息时,不因他们的权威盲目接受,或不因他们的立场全盘否定,而是辩证批判,力求对事情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和更客观的结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局限于学校,通过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及切身体验,也能够培养起这种学习能力。在上学期间,我开始在亚非拉等国家旅行。从小到大,我一直接受的信息是关于精英教育的优势。然而,当我看到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孩子所绽放的多种生命可能时,我开始质问自己过去单一的信念,“为什么一定按照精英教育这条路去走呢,难道没有别的路可选了吗?”“如果有的话,别的选择一定不好吗?”在游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读过的书,走过的地方,和爱过的人,这三个东西是最影响个人认知世界的三个方面。它们塑造了你看待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对一件事情的多元性认知越深刻,就越能产生批判意识。你会主动寻求来自不同立场的解释,而不是盲目推崇或信奉一家之言。
旅行的意义
Q: 你在英美法等国接受精英教育,但现在的研究重心是在中东波斯文化。是什么样的过去经历启发你做出这样的转变?如何看待人们对英美主导文化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亚非拉边缘文化的刻板印象?
居于纽约
    因为生于此时,而局限于此时,没能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我长期以来在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学习,现在的主要关注波斯文化。我觉得很难也没有必要脱离自身求学的文化背景来谈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毕竟英美学术发展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为何不将其理论精华学来,并批判地应用到不同的文化情景中。像我这样,生长于东方,接受西方教育,之后又研究波斯文化的亚洲人很少。我想一直来做这件事,也是因为中东已成为我的标签。
    同时我也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是一个西方主导的领域。就经济学科而言,诺贝尔奖得主大多数都是美国人。虽然目前来看,英美在学术研究或文化输出等方面领先于世界,然而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各大人类文明及其主导国家的力量此起彼伏。就中国五千年历史而言,英美法的文化植入是在最近几百年才开始的。然而很多人因为生于此时,而局限于此时,没能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游历伊朗德黑兰
    当我们将国家视为一个同质化整体,就极容易忽视其内部地域间的差异性,以及与外部空间的相似性。

    第一次去伊朗之前,我对伊朗也有很多刻板印象。我觉得这个国家应该经常搞恐怖活动之类。再加上去之前我在脸书的波斯群里问了一下住宿的问题,就收到了一堆“家庭住宿”的小广告,还有一堆波斯小哥哥各种隔空搭讪说“美女来我家我带你飞”等等。种种情况导致在出发前我是蛮怕的。可到了那里之后。我发现实际情况和想象中很不一样。这里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不安全”。尤其在我去的城市伊斯法罕治安很好,大半夜走在街上也没有什么问题。人们普遍对中东这个区域缺乏了解,总倾向于以偏概全,将理解局限于某一特定“概念”。当我们将国家视为一个同质化整体,就极容易忽视其内部地域间的差异性,以及与外部空间的相似性。
    这不只是中国人的问题,而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比如直至现在,不少居住在偏僻乡村的美国人依然以为中国是个很穷的国家。人们每天只能踩着三轮车,甚至还没有电的供给。我正在参与相关文化偏见的项目研究。希望更多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学家可以走出来西方圈定的意识形态框架,做出更能代表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理论成果。
阿布扎比大清真寺
    如果有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的深度和广度来体会到世界的复杂性。读书是升华灵魂的最根本方式。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读书或游历是了解世界多元性的很好方式。如果有机会真正去到一个国度,就能亲身领悟到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不会再将文化看成一个可以被“概念”圈定的整体。相反,文化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态。当然,并不是你人到了那里就能自然形成这种理解。我所指的游历绝对不是吃喝玩乐等,而要多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甚至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尝试将你的这段经历融入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然你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当然,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局限于游历。我非常不赞同穷游,或是以“看世界”之名义抛却生存的保障。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虽然没有去过一个国家,但因为读了不少关于当地的书,所以他们也不会将自己的思路局限于大众媒体或邻里家常的刻板印象,而能认识到事情发展的多元素成因,从而对世界了解也更加现实而深刻。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有金钱资源在少时深度游历很多地方,但是基本上有基本收入的个人,如果有心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书籍的深度和广度体会世界的复杂性。我认为读书(非教科书)是升华灵魂的最根本方式,也是能帮助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挑战浅显思维、打破刻板印象、提升自我信心、体验多样人生的方式。
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败
Q: 我听说您之前一直向往在投行工作,并顺利拿到在伦敦花旗欧洲总部的工作。但是后来,您选择自己创业,做自媒体博主。您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职业转变?
伦敦花旗岁月
     在求学阶段的一些经历——或更具体地说,遇到的一些人——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促使我做出这样的转变。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特别想进投行。但那个时候你要想进投行,没点本事是不可以的。成绩是不够的,你的人生还要够丰富。所以我开始通过支教等旅行扩展自己的课外活动经历。在大二的时候,我已经积累了不少经历。
    我跟他一比较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真的是太无聊了,像是一张白纸一样。

    然而当时,我遇到了一个法国男人。当时见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觉得哇,居然还有这么帅的男人。第一次说话,我特别紧张;后来无论如何,总算成为了男女朋友。他是法国著名贵族学校X(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的校友,曾经是第一批去沙特工作的工程师,到了亚洲之后,业余时间在香港大屿山玩滑翔伞,在俱乐部打碟是东南亚一名知名DJ等。当时他跟我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在东南亚当一名潜水教练。我跟他一比较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真的是太无聊了,像是一张白纸一样。那个时候,我一心爬在通向投行的路。自己的生活里,除了学习金融、申请投行,或者为丰富简历而去旅行等,就没有什么更多的事情了。当然也不是说,我一定要向他一样,将在东南亚当潜水教练这类事情作为我的人生目标。而是我意识到,人生目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个法国男生每次跟我聊起他的经历时,总有很多很多故事,他的眼神都是带光的,因为他的灵魂是鲜活丰富的。我能感受到,他已经知道了很多事,并仍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通过不断丰富人生经历,来挖掘这个世界的更多奇妙。
在德国学习防身术
    恋爱使人进步,认识那个男生也可视为我自我探索的一个起点。从那时起,我开始想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也更有趣。之后,我去了很多不同的国家参与各种项目。然而,我做这些事情的动机不再是为了丰富简历,而是为了丰富生命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但这些人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比如GPA4.0,数学或计算机专业,在咨询投行做金融或数据分析工作等等这些。相反,他们可能就是自己开个小餐厅、体能工作室或民宿客栈,然而自己用心经营,做得风生水起,人流量爆满,达到这个行业的翘楚。我越来越认识到,人生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
Q: 你认为”探索人生的可能性“是少数人的特权,还是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利和机会,然而有的人将自己限定在一个箱子里,并说服自己去相信,“走出箱子”不是自己有能力实现的事情?
    通过游历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本质而言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没钱不一定不能探索;有钱也不一定想到探索。

    有些人将有钱没钱作为探索游历的基础,认为自己没有经济基础及没有资格谈梦想和远方。我认为,通过游历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本质而言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没钱不一定不能探索;有钱也不一定想到探索。
    首先,如果你缺乏资金支持,完全可以申请免费的或提供食宿的志愿者项目、政府扶持的项目、各大基金扶持的项目。项目并非不存在,只是你不知道/没有找到而已。我可以拿我自己做过的一些近乎免费的事举例,例如我曾在南丹麦以工换食的项目是WOOLFING,这个也是世界上青年深入发现一些国家的好的方式。还有寄宿家庭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我也会关注各大高校的中国学联(CSSA),各种金融机构给年轻人开发的组织,所以一旦Newsletter上推送了一些有意思又免费的事,和我的当下目标契合的,我就会申请。通过这些,我免费拿过我的美国本科威廉玛丽的部分奖学金去哈佛开会,又通过宾大免费在苏州豪华游历了一番,等。愿意扶持年轻人的项目很多,年轻人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做一些相关的调查,花时间多申请一些项目,能中标的可能性不小的。这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减行程的预算开支。
在摩洛哥冲浪间隙
    我个人非常反对裸辞去看世界,或180天环游88个国家等穷游之旅。因为我认为,只有当你扎根于一个社会,才能看到它的本质,特别是阴暗面。这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并通过当地组织(如NGO或者如上提到的各种项目等)的协助融入当地文化,深入到社会内核。这样你才能通过游历获得对世界和自我的更深了解。
    其次,并非所有的有钱人都有意识去探索世界。我身边不少家境很好的同学,只是生活在富人的泡沫中,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才是无可置疑正确且本质重要的。对于他们而言,生活空间之外的真实世界是不值得去了解的,因而他们也没能认知到社会的多面性和生命的可能性。因此我认为,有钱没钱和游历探索关系不大。关键的是,一个人是否仍存有一颗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并有意识地去扩展自己生命的边界。
(本文内容经采访者总结而成,开白请联系SoGal上海负责人梦小轩@MaxZhang122;通过平台及嘉宾同时批准后方可转载)
文章参考及嘉宾联络方式:

ZHU的官网:zhustudios.com  
微信客服:zhustudios2018
天方藏红花:https://k.weidian.com/2nMEQwvQ
微信客服:paradise-saffron
公众号 & 小红书 & 抖音:傅卓蕊
博客:zhuthegirl.com
油管:Zhu The Girl
工作室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中文投递[email protected]
想成为SoGalBoss/申请人物专访,联系梦小轩 (@MaxZhang12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