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网友最怕自己童年珍爱的动画遇到两件事。
第一,翻拍真人版。
第二,多年之后出续作。
此时,你的脑海中应该已经能数出一大串“相见不如怀念”的名字了。
最近却有一部被90后深埋在记忆里的国产动画,同时和这两件事挂上了钩——
《我为歌狂》。
点开这首片头曲,你将坐上时光机↑
先是前两天网上突然传出,《我为歌狂》电视剧的拍摄备案已经通过,引发大家一阵唏嘘:
叶峰楚天歌这两个又帅又会玩乐队演技还得过关的男主角,现在到底能找谁演啊?!
毕竟这两位酷炫少男,可是无数少女当年第一次幻想“清华和北大我嫁给谁(误)”的对象,传说中原型分别是谢霆锋和王力宏。
现在看叶峰却谜之像吴亦凡怎么回事
接着《我为歌狂》的官微又突然发了一些第二季动画的物料,突变的画风震撼了当年那批小学生观众:
时间真不公平,我变成了奔三老阿姨,他俩为什么从简笔画变得这么精致……
其实,这两个消息都不是第一次出现,前几年都断断续续地有过风声,但一直没落到实处。
现在往事重提,这批已经奔三的90后除了捡起情怀,其实也很好奇一个问题的答案:
它18年前给一代中国小孩留下的那种冲击力,还能重来吗?
这么说并不是厚古薄今。
《我为歌狂》在18年前的中国荧幕上出现时,真的从形式和内核上都很新潮。
大名鼎鼎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推出这么一部青春校园风动画,本就是为了尝试扩大动画的受众。
高中生,乐队,初恋,逐梦……这些元素都奔着一个目的:
扭转“动画片是小孩才喜欢的幼稚东西”思维
于是在2001年的中国电视上,以青少年为主角,和日本的“洋气”动画片画风那么接近的国产校园动画,第一次取得了那么大的反响。
很明显,从人物外形的设定和画风,到时不时出现的Q版小人,其实都是在主动模仿当时最流行的日本动漫画风。
它的BGM和原创歌曲,到今天也是最被粉丝念叨的点睛之笔。
当年才18岁的胡彦斌就是在这里初露头角,和灵感乐队、五彩精灵组合承包了《我为歌狂》的音乐。
听说它要出第二季的时候,粉丝往往都要关心一句:歌能保留原来的吗?
足以证明它音乐上的成功。
就连它里面有商业植入广告这一点,都算开创了先河。那时候的观众还不明所以,长大了才明白这些高中生为什么三天两头吃和路雪。
正因为这些从未有过的新,也让《我为歌狂》当年是真的很火。
且不论班上的同学是如何为了叶丛CP的爱情革命友情春心萌动,如何日日为了到底站叶峰还是楚天歌大打出手。
光是原声带,就卖出去了60万张。
这个数字放在追星消费力如此之强的今天都很了不起,更不要说2001年。
被频频改编,也是当年衡量一个作品热度的标准。
2002年,《我为歌狂》又相继被改编成舞台剧(当时还在读上戏的胡歌和袁弘主演),和令人不堪回首的真人版电视剧(里面有姚笛)。
但改编小说才是真正让人上头的东西。
不仅是动画播出后官方改编的小说,它还一度引发了续集和同人文创作热潮。在十几年后的今天,“8848”和“爱上爱情”堪称陈年老粉丝的接头暗号,对上电波的瞬间让人只想无语泪双流。
不过,又新又火、让小孩痴迷的东西,在十几年前的社会中难免要遭受非议。
“越是新潮,越是被嘲”,这似乎是一切开路者的宿命。
特别是动画片,在当时可谓广大家长眼中误人子弟的头号杀器,稍有越轨就值得百倍警惕。
《我为歌狂》又偏偏是一部很“叛逆”的动画,内容主旨无非一句话:一群高中生不好好学习整天玩乐队谈梦想还差点儿搞对象。
听听,简直没有一个要素是家长喜欢的。
感受一下21世纪初的纯爱情书
于是,在《我为歌狂》最火的时候,它也频频遭受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痛批:
涉嫌“宣传早恋,丑化老师形象,宣扬叛逆、打架”……等等负面校园问题都成了它误导孩子的罪过,最后得到了“建议禁播”的处罚。
当然,除了这些因价值观冲突引来的诟病,《我为歌狂》的技术制作水平也一直是它的巨大软肋。
说它当年的作画是“不堪入目”也不为过,粉丝都自嘲它是一部PPT型动画片,运镜基本靠平移,人物运动基本僵直,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一集20分钟得有一半时间崩成作画事故。
“大哥你谁。”
画面上的粗糙,也影响了那批看经典日漫长大、已经比较成熟的80后在当时对《我为歌狂》的接受程度——
太糙不看。
直到2009年,还有豆瓣评论在批评它画风完全照抄日本、但却是个失败案例。
所以,《我为歌狂》扩大中国动画受众这个尝试不能算是成功的。它在当时真正吸引到的,其实还是那些搬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眼巴巴看动画片的小学生、初中生。
但这些孩子长大后,明知道它画面很糙、技术很渣,又到底还在怀念它什么?
或许,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
这可能是国产动画片第一次告诉青少年,你可以有个性,你可以追求梦想。
哪怕你只是个高二的愣头青,但这也没什么。

故事里的三个高中生主人公,看似都设定得非常二次元,但其实都映射了我们在青春期感到迷茫但又找到自我的经历。
表面高冷傲娇、叛逆不羁、还留着紫色长头发的男主角叶峰,在平时的“常识”里,是那种会被爸妈叮嘱不要和他玩的“坏孩子”。
他总是特立独行、极度自我,但这些中二的表象其实都是用来掩盖内心受原生家庭影响导致的敏感。
音乐上的才华让他有地方发泄和表达自己,也使他误打误撞地有了乐队、有了朋友、有了喜欢的女生,学会慢慢改变、慢慢成长。
一开始跟叶峰是“死对头”的楚天歌,是另一种被困住的中国孩子。
他有一对优秀而成功的钢琴家父母,从小就为他铺好了成为下一个成功钢琴家的道路。
但楚天歌根本不喜欢钢琴。他在家听话乖顺,只有到了学校和朋友在一起才会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一个聪明臭屁的帅哥。
为了从叶峰手里“夺回”自己喜欢的女生,楚天歌才赌气组了乐队,最后却借此发现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什么样的音乐才是自由的。
女主角丛容,则更像每一个从小被教育“要听话”的乖孩子。
她是言行永远一板一眼的优等生、乖乖女,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人的评价就是自己行事的唯一标准。
但通过给搞乐队的“差生”叶峰补习,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无休止的斗嘴和互相影响,丛容才逐渐意识到,生活的意义不止是老师的肯定和书本的教条。
四眼妹变大美女,本片名场面之一
到最后你会发现,在这些高中生成长的过程中,乐队这个元素其实重要也不重要。
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当时确实引起了一波新的潮流,让中国的青少年好像突然认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耍帅”方式。
他们从动画片里学到,原来学校里不止有严厉的老师和无穷无尽的学习,热血也不是只有灌篮高手运动风,还有音乐这么酷的东西呢。
97年生的小爱豆并不是唯一一个跟着做起了梦的人
但乐队好像又只是一个象征符号。
那是多少90后第一次在电视机上看到,中国的少年其实也可以有个性,认真、无畏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是乐队还是别的什么梦想。
叶峰、楚天歌们的热情和自由,激活了一种想要解放天性、直面自己真正的个性的冲动。
这个内核其实从当年到现在,一直受到非议:《我为歌狂》被认为太过模仿“日式青春”,左一个梦想右一个热血,使得片中的许多情节都和中国现实的校园生活脱节。
脱节感确实存在,但也恰恰是这种脱节感,成了当年的小孩为它感到惊艳的关键。
片子里当然有很多现实中高中生不会干出的事。比如这个公认的名场面——
楚天歌在学校玩乐队的事情被父母知道,失望又愤怒的父母决定把他送出国读书,和这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分开。
机场临行前,乐队的伙伴却匆匆赶到,迎着所有大人不理解的目光为楚天歌唱了全片最脍炙人口的那首歌曲:
“我的剧本我自己写好,相信自己永远是个主角。”
“我的未来我自己照耀,每个明天把我拥抱。”

这样的事现实中会发生吗?八成不可能。
更不可能的是,楚天歌的爸爸还真的被这群孩子的热忱触动了,就像他帮他们在机场安保面前辩解时说的:
“孩子们的琴声,打动了成年人的自以为是”。
当年的屏幕外,成年人的自以为是并没有被打动。
因为只有大人才知道,在真实的中国校园背景中,在不得不服从管教的应试教育体系中,什么玩乐队,什么自由和梦想,这些中二病情节都是不现实的。
可是小孩不知道,还信以为真。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将近20年前的国产青春校园题材作品,最吸引的总是懵懂无知的小孩。
从97年的《十七岁不哭》,到01年的《我为歌狂》,02年的《十八岁的天空》……

在它们勾勒的中学生活里,总能看到少年人保护自己个性、追逐某种信念的执着,有同伴之间的真挚情谊,和朦朦胧胧的青涩爱情……
谁小时候没向往过那样的高中?只不过大家都是长大后遭到了现实的毒打,才发现电视机里播的只是美好的幻梦。
当时的小孩艳羡它,那批小孩长大后又怀念它,只是好像从来没有人真的体验过那里面的热血和纯粹。
只有那句被自由自在的少年唱出来的歌,久久地让当年的90后至今还回味无穷:
“总觉得,有梦好甜蜜”。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独家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标 题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在物业面前,再牛的业主都得装孙子

獐子岛的扇贝又双叒叕死了,

这次不能再死得不明不白

比买到烂尾楼更倒霉的事,我真想不出来

“我们农村人,再也不想生儿子了”

你一个月才挣三千,不是没有道理的 | 招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