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是我们前几天一直说的非娱乐圈大瓜。这个瓜你听我们介绍完就知道有多大,真的让学术圈震动了好久好久。我们光文章这个标题就改了十几个版本。
我们为何写?因为我们非常遵守“规矩”。
1、必须有官方媒体的报道。
2、本人最好也能有回应。
ok,现在总算是两者齐全,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学术界的瓜非常难吃,非常难啃,一来是专业性太强,我们基本上只能看着神仙们打架;二来是对方这个pubpeer网站很难打开,经常看不到内容。
我们老规矩,先把几个人物介绍下,标题中的曹院士在百度中的简介如下:
简历什么就不谈了,大家可以自己搜,就说最近的两条给大家感受下:
1、2015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2、2017年担任南开大学校长。
这个不得了啊,这个已经不是专家不专家的概念了,这个是中国顶级专家啊!如果大家还没感觉的话给大家看几本书,这本是本科生用的:
这本是研究生用的:
感受到了吗?也就是说,这位曹院士就是传说中的“教科书”的编写者啊,孩子们是看着他的书学习的!这个是什么概念!
而从学科来说,曹院士几乎说是目前中国免疫学界的超级大牛,牛到不能再牛的领头牛之一。日常我们很少用的“泰斗”、“顶级大神”用在他身上只能说是恰如其分。而且现在还是南开大学的校长,学术地位几乎是登峰造极。
现在大家懂为何说这个瓜太大了吧,基本上学术界再难有瓜能超越这个了。而恰恰,问题出现了。
老规矩,我们先贴媒体报道,这是我们等了好几天的媒体报道:
看吧,中国新闻周刊直接写了“造假”两个字,我们的标题绝对算是温和了吧,别急,吃瓜之前,再来点科普,否则一些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
既然说到论文,那么问题来了,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2个人是谁?国外我们不去谈,目前在中国,一般只认这两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顾名思义,大家都懂的,贴个定义:
中国很多评级或者职称基本上只看第一作者。
和第一作者同样重要甚至某些时候会超过的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这个名字其实我们觉得翻译的不好,给人感觉好像不怎么重要,其实非常的重要,我们来看下定义:
而曹院士被曝光的论文中,基本上大多数他都是通讯作者。
显然,如果他不是通讯作者的话,人家也没心思曝光他,通讯作者的确是非常重要,很多论文都是“算到通讯作者”头上的。
那么谁去曝光曹院士的?我们其实非常好奇:
1、必须具备相当专业的业务能力,比如免疫学、细胞学等,你让我看三天三夜我毛都看不懂一根。
2、必须具备强大的审稿核稿能力,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找出问题绝非易事,这个不是专业选手绝对做不到。
曝光曹院士的是一位国外的专家,名字叫做:Elisabeth Bik(以下简称比克博士)。长这样:
她的本职专业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荷兰取得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干了15年,现在的工作是……专职论文打假(生物医学方面)。
是的,你没看错,我们研究了她的一些历史后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现在在打击“论文造假”方面已经成为了“职业选手”,她是以前偶尔在翻看论文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篇论文图片有问题,造假,然后她举报了,成功了,论文被撤销。
她忽然感觉这个工作其实很适合她,然后她开始大量的研究论文图片造假,研究到什么程度?研究到甚至就“打击论文图片造假”这个命题都能发一篇论文,真的,你敢信?请看:
这论文就是专门阐述怎么去发现那些论文图片造假的,甚至她自己还开发出一套系统专门比对,她甚至筛选了1995年至2014年在40份科学期刊上发表的20,621篇论文中的图像,打出很多的“假”,具体有:
1、图片数据错误。
2、图片PS造假。
3、图片真实但是重复利用到其他研究中。
她的一个比较“知名”的成就就是打掉了辉瑞(就是伟哥的公司)的癌症研究专家,同样的理由,从图片问题入手,发现论文造假。
红框标注的地方就是“复制+黏贴”的结果,这个在严肃的科学论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每次的数据都必须是单独的,科学的做出的来的,容不得半点偏差,辉瑞因此开除了这位专家,同时撤销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个事情也是轰动一时,这是辉瑞的报道:
《辉瑞宣布对被解雇的实验室负责人尹敏贞全面撤回成果》
而我们这次曹院士就是被她曝光的,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媒体报道,目前已经超过40余篇了……如果都是实锤最后确认的话……不敢想……
最早的是她在推上发表的这个:
翻译我们就不翻了,咳咳,我们英文不大好,看不懂。
重点是下面这张图片,我们是完全看不懂哪里有问题,但是她一眼就看出了多个地方不对劲,甚至发起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很快,一位血液专业的博士生发现了问题:
这是他推出的问题图,经过他的标记,我们才看到,很多地方的图片赫然完全一样?复制黏贴?
可以看到,图片一样,数据却不一样,这个让我们这群小白都看的有点傻眼了……怎么会这样?
在她的带领下,更多的国外学术圈的人加入进来,很多人发现这些通讯作者指向同一人的论文中图片疑似都有点难以解释:
还是一样,图片重复使用,数据却不同。
而让我们惊讶的是,这并非她第一次去“打假”曹院士的问题,我们贴下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原稿,这个很严肃,必须直接贴媒体采访原稿:
她的意思很明确,论文有问题就该撤销,但是某些论文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勘误,勘误的意思就是论文依然有效,只不过数据更新了一下。

而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调查,这次主要涉及的曹院士论文还真不少……
这个事情一出,整个学术圈都震惊了。
假如是真的话,真的很难去想象……那么到底有哪些有问题?我们举几个她找出问题的例子,大家一起看看:
这个标题我们已经无力翻译了,全部都是专业名词,大概意思是:CaMKII这个物质通过直接结合并激活巨噬细胞中的TAK1和IRF3来促进TLR触发的促炎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产生……(我们还是不翻译的好)
这是她找出的问题,她的意思是前后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
以此类推,曹院士很多的论文中都出现了疑似类似的问题,我们不贴文章本尊了,直接贴点她找出的图,疑似重复应用:
这个也是疑似重复使用,一模一样。
这个疑似同样的图被PS之后放入后续的数据中。
这个也是,不同的阶段完全相同的图片和数据?
她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放过,比如这个密密麻麻的流式细胞图中,她硬是找出了相同的地方,根据她的说法,绝对不该100%相同的,你可以相似,完全相同就有造假的嫌疑。
脾脏和肠子的细胞完全一样?
蛋白条带重复黏贴?
不同的2篇文章出现同样的图?
同样的图出现在实验的不同阶段?
这个也是重复使用图:
差不多了,全部贴的话要累死了。
我们的网上其实早就发现了,从我们第一次说大瓜开始,但是一直没有媒体跟进,一直到昨天才算真正发酵。
这个事情其实和南开大学没什么关系,但是他现在比较是校长,所以也难免把南开带进去,这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原话:
他这个事情也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比克博士抓出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真的涉及论文造假?这其中也是有争议,这个争议还是世界性的专家一起的争议,比如这篇血小板的文章:
比克质疑其中的一个图片存在PS重复使用:
对此,国外专家并不赞同她的话,认为这两张图片存在明显差异。
“我不认为这两张图片是相似的。这两张图片之间有多个关键差异。是什么让您认为它们来自同一组织?
“亲爱的比克,这两张照片之间有明显区别,请再次检查!
又如一篇膜蛋白的文章被她找出相似的两个:
但是有国外专家认为这并非是同一个:
“该蛋白质印迹的背景色很重。在这样的图像中拼接带似乎非常困难。尽管红色框中的条带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我不认为它们是重复的。
其实我们也挺感动,虽然外媒一向不怎么道地,但是国外在科学领域还是比较中立和公正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并没有盲目的追随。
不过也有些论文,除了比克之外,其他人还找出了更多的疑似造假的问题:
这是其他的科学家追加的:
“这里还有一个。
我们通篇看下来,应该这么说,她并没有因为“黑”而去黑,的确是相对客观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且同步贴出了证据,并不存在故意诬陷,比如这是她比对不同时期的论文找出的疑似重复抄袭的证据:
应该这么说,除了少数几篇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之外,大部分的“锤”还是比较猛的,我们也问了一些专业的同学,都说这次有点……很多地方的确是很难解释,比如这篇:
她看的非常的仔细,甚至一篇6年前已经发布勘误的树突状细胞论文都被她再次找出疑似重复的地方:
这是她2天前找出来的:
那么她锤了那么多,涉及那么多篇论文,我们到底怎么回应的呢?事实上,个别文章的第一作者都开始回应她的质疑。
比如这篇关于连接酶的文章:
她指出图片数据有疑似重复使用的迹象:
而文章的作者之一陈涛勇(音译)回应了:
我们也不懂,大概的意思是:上图显示了图4A(对于MyD88)与图5A(对于TLR9)的原始数据。最终选择了红色矩形中的图像进行显示。根据以上说明,很明显,图4A,图4C和图5A中的结果数据来自不同的凝胶和薄膜,尽管它们偶然看起来相似。希望这些解释可以回答查询。
我们不是学术圈的,不知道比克博士是否满意。
又比如这篇文章:
她指出了疑似图片重复PS使用的痕迹:
第一作者李琳(音译)回复了她:
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些结果是从微阵列原始数据的热图结果中捕获的。从低分辨率热图(PDF格式)捕获斑点,然后将其粘贴到高分辨率图形(TIFF格式)上时,这些斑点将被遮盖并具有相似的外观。其次,将捕获的斑点转换为RGB模型PS文件时,会出现斑点的色差。
这个解释比克认同: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对于她的质疑,绝大多数超过90%的论文目前并没有得到回应,甚至有文章已经承认错误,请看这篇:
这篇文章中她指出了这部分的数据有问题:
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刘树勋(音译)承认了错误……这个应该算是彻底的实锤了吧……
“感谢您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和讨论。尽管我们拥有所有原始数据,并且完全支持本文的结论,但遗憾的是,在处理和组装流程时,我们不小心使用了CH组中的数据来表示AdCtrl组,而忽略了AdCtrl组的实际数据……对于在提交稿件之前发生的这种无意的错误,我们深表歉意,但未能及时了解稿件以及随后的审阅和发布步骤。我们支持实验的质量和论文得出的结论。我们已经联系了Cell编辑部并已获准进行更正,更正后的数据将很快发布。
这段话很长,意思就是“我们结论是对的,图片的确贴错了”,最后会更正,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已经数据失实的确是实锤了。
我们看到现在,可以看的很清楚,大部分都是第一作者或者参与的作者回应,那么本次的焦点曹院士呢?
截止我们发稿,他回应了2篇,一篇是这个:
曹院士的回复并没有涉及技术层面:
亲爱的比克博士,
对于您最近发表的关于在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免疫学研究所进行的上述研究的询问,我写信给您,我是通讯作者。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兴趣以及您对保护科学记录的准确性和研究追求的完整性的承诺。一直以来,它们对我也至关重要。在收到您的询问后,我已将其列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立即采取措施调查您与团队和合作者提出的问题,并仔细地重新检查了我们的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如果我们的调查发现所发布记录的最高准确性存在任何风险,我们将立即与相关的期刊编辑部合作。
根据到目前为止的分析(仍在进行中)以及从同事和同行那里获得的其他反馈,我想补充一点,我对这些出版物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和优势以及我们工作的可重复性仍然充满信心。然而,监督或实验室领导地位的任何失调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您提出的疑虑再次提醒我,我作为指导者,主管和实验室领导者的角色和责任有多重要。因此,对于我现在和以前的学生,我的员工和同事,我的同龄人以及更大的领域,我感到非常沉重并感到非常抱歉。对于我的疏忽以及给您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歉意。
此致,
曹雪涛”
这个回应虽然比较大气,但是我们怎么感觉一直在道歉……显然,比克要的并不是道歉。而让我们感觉惊讶的另一篇论文中,曹院士承认了数据错误……真的,就是这篇:
这篇文章被指出画红框部分存在造假,明显是用同一个图片PS上去的,周围的星星点点不同而已。
用反色重叠后,3张图片显示出100%重叠的区域:
对于这篇文章,曹院士承认了错误:
“感谢您的评论。在本文中,补充图S12A提供了一个阴性对照实验,该实验显示lnc-DC-RNAi对树突状细胞(DC)的凋亡没有影响。正如您所指出的那样,在此图中,“无转染”组的左侧面板看起来与lnc-DC RNAi组的右侧面板非常相似,这可能是由于放置了FACS图,它们代表了相同的样本但不同的阀门。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些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校正后的补充图S12A和相关原始数据如下。对于在提交稿件之前发生的这种无意的错误,我们深表歉意,未能及时了解稿件以及随后的审阅和发布步骤。
这是目前比较实锤的一个回应,到底是不小心的错误还是如比克所说的学术不端我们无法下判断。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明确:
1、比克指出的曹院士有关的40多篇论文,我们看下来目前已经能“反转”的目前只有2~3篇,大部分文章目前都没有得到回应。
2、从目前回应的几篇看,部分文章已经承认存在错误,但是错误尚未达到影响结果的地步,未来还不知道有多少篇论文会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更为复杂的审核。
3、比克只是提交证据,最终还要是等期刊杂志作为判定,到底这几十篇论文,最后勘误的有多少,撤回的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新闻报道》中采访曹院士的结论是:我现在刚到上海实验室,要把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显然,这个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查的完的,毕竟那么多论文被质疑。
前段时间,因为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国家也在学术造假方面也越来越严格:
而外国学者似乎眼中更看中数据,你一篇两篇图片有问题可以说是错误,几十篇就是疑似涉及造假和学术不端,在这样的观点下,恐怕国外的学者们还是会继续追查。
我们只能说,目前我们所有人只能等待曹院士等论文作者自查和相关期刊杂志的处理结果,我们衷心希望外国学者的质疑是错的,即使有个别错误也应该是“不够严谨”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不端”,我们相信中国的绝大部分科学家都是真材实料的,不过为了维持中国学术圈的纯净,衷心希望此事早日能有个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这个事情目前就总结到这里。大家看完有何感受?聊几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