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艺,韩国综艺。
当两个词一起出现的时候,你很可能联想到另外一个词:
抄袭
名单真的不要太多:
《向往的生活》《中餐厅》《花儿与少年》《天籁之战》《中国有嘻哈》《偶像练习生》……
当然,很多都只能定义为,“涉嫌抄袭”。
更有甚者。
正儿八经买版权的,一样被骂。
《跑男》《爸爸去哪儿》《花样姐姐》《两天一夜》……
名声有多大,争议就有多大。
最近又有一档。
名声倒是不大,争议,可一点都不少。
也是复刻,从故事背景,到日常用具,甚至连嘉宾的样子都复刻了——

复刻的结果?
原版,豆瓣9.5。
中国版,7.5。
从优等生,到及格生,是人性的堕落还是道德的滑坡?
国产综艺的创造力,到底去了哪里?
Sir带大家去看——
令人心动的offer
先科普一下原版——
Sir曾安利过,《新职员诞生记:好人》。
职场养成类真人秀。
8位律师实习生来到律所,在四位精英律师的培养和考核下,完成十项任务,最杰出的两名获得正式的offer。
在场外,由“天下壮汉”姜虎东率领应援团,对这八位实习生进行点评。
两个关键词特别吸引:
职场
养成

前者,透着刀光剑影的紧张气质;后者,又给你平易近人的窥视欲。
果然爆了。

于是中国迅速买来版权,开搞。

原版4月播出,中国版马不停蹄,10月上线。
结果呢?
Sir只看第一集,就忍不了了……
我们的节目制作人是不是对“买版权”有什么误解?
买版权,本是为了借助成功模式,融入自己的特色,更上一层楼;
而他们,是为了无后顾之忧地
从律所环境的布置——
不用说公司的logo完全一样,这无可厚非,毕竟是节目。
律所里的玻璃房式设计(完全没有串戏的感觉)。
甚至连办公室小惊喜,那张会升降的桌子,都一模一样的逼格——
当然,这还只是皮肉功夫。
就像演员化妆,形似可以帮助你入戏。
但Sir没想到的是,这版权买来的除了有节目创意,布景设施,居然还包括人设。
比如,深藏不露学霸型。
在原版,是性格叛逆的林贤书;在中版,则是年龄与才华成反比的李浩源(他还参加过诗词大会)。
比如,英年早婚学神型。
原版,是延世大学的贫寒学子李时勋;中版,则是北京大学博士梅帧。
而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类——
可爱学呆型。
最搏好感,也最担“流量”。
韩版中,是李相浩。中版,这一角色由李晨担任。
两个完全不相识的人,却好像平行时空的分裂体。
剧本完全照抄——

同样最早到达公司;
同样害羞;
同样,在第一次看到别的实习生时,眼神躲闪,微表情丰富而不知所措。

稚嫩。
原版里的他,早早完成任务提交了报告,但一看别人的答案,傻眼了——
怎么还要写调查过程?我还以为只用写结论。
中版的他,最后一刻提交了结果,完了以后发现自己很多错处,急忙改了第二版报告再提交一次,可惜过时无效。
两位仁兄,完全没有其他实习生那样的稳重和专业度。
都是应援团里所说的“男主脸”——
像只小柴狗,没有进攻性,没有优越感,只能靠一路打怪升级逆袭。
两个不同国度,通过海选出来的人,人物弧光却划得那么同步。
巧合?

呵呵。
很明显了——
这不是真人秀。
而是一次成功收购“独家配方”后的流水线生产。
失去了真实的基本面,综艺更高层次的诉求——
通过节目剖析某一社会切面的纹理(在职场剧里,就是职场百态),也随之落空。
在Sir的理解里,真人秀分两种——
硬类,和软类。
《中国好声音》《跑男》,都属于前者。
天然有硬冲突打底,有故事,好表现。
形式拿过来,甚至照抄,影响不太大。
因为形式,不是这类综艺的核心,嘉宾的内容才是。
比如《中国好声音》参赛者的歌声,《跑男》里嘉宾的动作冲突。
软类,如生活类、职场类。
办公室职场社畜,基本上有两种关系——横的,同事关系;竖的,上司下属关系。
中版,每一处硬件仿佛都在复刻韩版。
可恰恰,复刻不出真实的职场关系。
同事关系,两版里面都有——
比如一个实习生被叫到律师的办公室,其他人都很好奇,甚至有嫉妒和羡慕。
做任务,看到别人比自己早交或者比自己专注,心里小九九总要泛滥。
但原版里上司下属关系的展现,是中版里是缺乏的。
原版里,林贤书因为自称“叛逆”,得到了律师蔡胜勋的实名diss——
Sigh。
从此林贤书对他心生恐惧。
选座位,打死不选离蔡律师最近的座位(虽然最后输掉了划拳比赛,不得不选);
吃饭,也打死不坐他旁边(虽然最后还是无意中坐下去了);
一群人集体进屋拜谒,也是最后一个才“跳”进去。
别小看这寥寥几笔。
这些刻画,一下子把屏幕前的你,扯进节目——
哪个经历过职场的人,没经历过一两个感觉气场强大、不愿接近的上司?
所谓锻炼,也就是在与这些上司的博弈中开始;所谓进步,就在能否迅速得到这些魔鬼上司的肯定。
职场综艺,无非就是展现这种有趣的人性博弈,铺陈出这种艰难的进步。
可惜,中版暂时还没看到这样的细腻。
他们不是鸡肋。
连应援团的设置,我们的理解也出了问题。
原版应援团的设置,不仅在节目外的点评、打趣。
应援团还要根据这8位素人的表现,推测出每次任务的优胜者。如果有7次以上推断正确,那么最后的Offer,就会从原来的2份,增加到3份。
目的,是用自己的专业,为观众解读应援团里的人物关系,然后用这种解读,帮助素人们获胜。
韩版中的应援团,有艺人团体(姜虎东和李寿根),但更多的,是专业人士——
心理学家,前法务部实习生,甚至前法官(现为推理小说家)……
各有专业背景,也能从专业出发,给出自己的理解。
学过演化心理学的这位才女就秀过一段,从脸型分析四位专业律师的性格和风格,以此推断哪个律师好糊弄,更能带好学生——
Sir不说实用性,最起码能唬住人。
反观中版的应援团——只有一位专业人士坐镇,律师岳屾(读作申)山。
熟面孔的,还有何炅,郭京飞,和Papi酱。
结果——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尬聊。
其中Papi酱表现最糟糕,缺少在短视频中的灵活新鲜,变成了笼中鸟一样无趣。
所谓专业,无从谈起。
那么问题来了——

当一部节目标榜自己是职场生活档。
但它既没有职场的专业,也没有生活的温度,我们能看什么呢?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不会“抄”,早就是近几年国产综艺的顽疾。
除了职场,还有我们迟迟无法攻克的美食类。
比如《中餐厅》和“原型”《尹食堂》。
《尹食堂》的灵魂是什么?
当然不是美食。

也不是慢悠悠的节奏。
——是对匠心的坚守,对生活的投入。
所以,《尹食堂》里,演员不是最重要的,演员暂时成为了店员,店员的角色才最重要。
两位女士担任厨师,负责厨房的所有环节,包括采购,烹饪;而两位男士,则负责店面的一切运作,包括上餐,结账。
全身心投入工作,忘掉自己明星的身份,享受“慢慢挣钱”的快乐。
《中餐厅》里,我们看到什么?
明星们争表现,抢镜头,加台词。
更有甚者,拿着鸡毛当令箭。
唯独不见生活的烟火气,不见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
高下立判。
Sir觉得太可惜。

因为我们身边,曾经也有做得好的翻拍节目。
Sir已说过,翻拍,就应该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不失原先的高度,也能加入新东西。
想起了一部上古级别的翻拍游戏类综艺——
《一笔OUT消》,TVB,主持郑裕玲。
2001年,香港电视台大战正酣。
亚视VS翡翠(TVB)。
亚视用一档翻拍益智游戏节目——《百万富翁》,在收视率上难得把TVB按在地上摩擦了一把。
风头正劲。
TVB不服,祭出最强阵容。

Do姐郑裕玲披挂上阵,主持了同样购买了海外版权的《一笔OUT消》。
在国外,《一笔OUT消》可是在收视率上碾压过《百万富翁》的。
前六集制作的时候,版权拥有者BBC甚至派人亲自赴港督战,教TVB如何做剧。
翻盘了吗?
NO.
在海外大受欢迎的《一笔OUT消》,在香港一播出是胜了《百万富翁》一点点,但后来完全被压制下去了。
为什么?
太严肃。
原版《一笔OUT消》采取淘汰制,每一轮游戏结束,参赛者都要“投死”(out )其中一个,每一集都只有一个人赢钱。
由于严格遵守原版“泼辣”的主持风格,主持人整档节目不准露笑容,经常要审犯人一样盘问参赛者。
整场比赛下来,灯光灰暗,现场观众不准鼓掌,气氛极度压抑。
但香港是一个什么地方啊?
寸土寸金,一分钟几百万上下,人们压力无限紧绷。
回到家,面对两档同类节目——
一个,欢天喜地地撒钱;一个,苦大仇深地艰难赚钱。
任谁都会选择前者。

于是,TVB决定变。
大胆放弃原版的制作风格,让主持人和参赛者之间的互动增强,通过对话抛段子,观众恢复鼓掌权利,节目整得脱口秀一样热闹。
那些流传下来的段子,让Sir光看文字都能笑半天——
郑裕玲:阿华,为毛你要Out大叔?
阿华:因为他没看过三级片。
郑裕玲:你是在讲笑吗?
阿华:不是,他连三级片的一级和三级都分不清。
郑裕玲:就是说你看过很多三级片?
阿华:都很少了……近年来。
郑裕玲:近年来很少看片?
阿华:很少看三级片。
也会适时给你来一点心灵鸡汤——
郑裕玲:燕儿,如果今晚你胜出,你的奖金会怎么用?
燕儿:每种都会做一点,做一点善事,跟家人分享,去旅行增加知识,进修一下。
郑裕玲:我看过你给我们的履历,你写给我们的是:百分一做善事,百分一给亲人,四分一给儿子,四分一去旅游,四分一去投资。你这种说好听点叫精打细算,不好听就会被人说成‘算死草’,知不知道?不过没关系,我也是常常被人这么说,不用理別人。
BBC为此批评TVB,放弃了这个节目独特风格和卖点。
那又怎样?

一档综艺的卖点,不就是因为它适合当地居民收看吗?
风格改变后,《一笔OUT消》的收视稳步上升(从21点稳步上升到23点),《百万富翁》的生存空间反而被积压了(从原先26点跌到20点)。
这是Sir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能看得更远。
回到《令人心动的offer》。
目前7.5分,Sir感觉还可以上升,因为潜力不小。
比如,中国版的李浩源,是原版里没有的人格特色。
他用16个字评价导师,不愧是参加过诗词大会的人。
Sir说过,他可能是对应原版中的最强者林贤书。
但两个人也不同,李浩源厚积薄发,林贤书光芒四射。
再比如,第二集里,八位实习生司法辩论赛。

八位年轻人又是搬出法律条文,又是突破对方漏洞,精彩程度不输《奇葩说》。
(而且要看懂他们的辩论,还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去记住他们的每个论点,每一次反驳)

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以此超越原版。
怎么超越?
说难也不难。
改变,有时候只需要很细微的调整。
可能就是改变说话风格,可能就是改变互动关系。
但同时,它又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市场调研,受众分析,打破重建……
再说简单点。
就看你怎么选择——

你是依赖别人,还是相信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林恩的小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