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空窗期有段时间了。
《长安十二时辰》《小欢喜》后,下半年来迟迟不见爆款露头。
终于等来一部,开始有点眉目了——

原著8.5。
实力派坐镇。
而且大家都说,第一印象,顺眼。
怎样?
今天Sir就来验验货——
《鹤唳华亭》
目前只出6集,剧情尚不明朗。
但Sir的期待,已经小小满足了。
坦白说,最开始吸引Sir的,是演员表上的两个名字。
王劲松。
你不可能不记得他,《破冰行动》的林耀东,《琅琊榜》的言侯爷。
演技不用多说,Sir就说一个细节。
《鹤唳华亭》拍摄期间,为了一场点茶的戏,他自费买了一件茶盏带过去。
理由?
要用最准确的方式获得完美表达。
“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中,指绕腕旋。”
手法和《大观茶论》所记载的一样。
另一个名字也不得不好奇——郝蕾
上一部古装戏要追溯到16年前的《少年天子》。
她饰演的张尚服作为关键证人出场,一边是对她有恩的太子,一边是她自己的女儿。
坦白或沉默,都有一方要遭殃。
纠结百转,涕泪俱下,这才是能扎到人的表演。
看到王劲松和郝蕾出场,很容易给人一种“正剧”的感觉。
对。
也不对。
因为原著《鹤唳华亭》是一本网络小说,故事也设定在夹带传奇笔墨的正史之上。
但另一方,作者雪满梁园又因为高于一般网文的笔力和历史功底,颇受好评。
剧集《鹤唳华亭》也一样——
风格自成一体,又并非凭空而来。
方心曲领和貂蝉冠式样的官服,有据可考。
侍女的叉手礼,描摹自古代壁画。
又根据《事林广记》所载,综合改良,传达出庄和的气质。
连几乎不会有人关注的细处也不放过——
真正告诉你什么叫“字如其人”。
萧定权呈给父皇、一腔热诚的卷轴,用的字体是端庄周正的楷书。
家国永安 天下太平
君子今日 百罹成人
私底下自娱,写的则是游丝行空、源自瘦金体的“金错刀”。
而身居高位,兢兢业业的卢尚书(王劲松 饰),则选择兼具实用和美观的行书办公。
什么样的字体,对应什么样的身份、地位。
台词同样讲究。
就是讲究得……Sir一开始有点不太习惯。
不信你试着读读这几个字——
“鞫谳”。
“夤夜”。
“奸宄”。
你听了演员的开口,才知道怎么念;
联系前后剧情,才知道这三个词原来分别是“审讯、深夜、奸邪”的意思。
要适应《鹤唳华亭》的台词,脑子得稍微多转一转。
也有比较好猜的,比如“菰菜”、“莼羹”和“鲈脍”。
一看就应该是特别好吃的东西。
但。
又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卢尚书对皇上说,自己有点想吃这三样菜。
当然不可能是在跟皇上点菜了,而是借用典故——西晋文学家张季鹰见秋风起想到了这三样家乡菜,之后便挂职而去。
在暗示自己想告老还乡。
还有更加进阶的。
打起辩论,一言不合就让你回想当年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惧。
庶长齐王久居京都
未赴封国
言路纷纷
人心惶惶
当然。
一部好的古装剧,不是出给观众的历史题。
它需要一点恰到好处的“生涩感”,与现实氛围区分开来,帮助观众进入情境。
度的拿捏是关键。
浅了,让人觉得通篇水花;深了,又让人一头雾水。
《鹤唳华亭》应该把考究和观赏性平衡得更好一些。
比如这个场景。
大臣们每人手里拿着个什么?你叫不上名来。
但作用,一看便知——
就是个古代的暖手宝嘛。
不失质感,又通俗易懂。
看得出,《鹤唳华亭》绝非草草拍就。
演员辛鹏分享了参与的过程——
演员进剧组,副导演就会一人发一本生僻字大全,方便大家理解台词。拍摄的现场气氛很严肃,不会有人随意走来走去。
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剧组放弃后期合成,选择实地搭建场景。
摄制组辗转浙江象山、甘肃敦煌、新疆哈密等多地取景。
预期拍摄5个半月,结果7个月半才完工。

导演杨文军,提到过男主罗晋的投入程度——
像他收了工再回到自己的房间时,都是瘫坐在那儿,有时演得心疼了都没有力气卸头套,坐到沙发上两三个小时才缓过神来,再准备第二天的戏。
惨一点,应该。
谁让他拿到的剧本,是一个苦情开局。
饰演太子萧定权,但没一天好日子过。
到了第5集,才和女主陆文昔(李一桐 饰)第一次碰面。
萧定权不是在被虐,就是在被虐的路上。
三年前,皇后病逝,萧定权因为外出没有及时赶回,落下“不孝”的话柄。
实际上呢?
那天晚上,城门紧锁。
他在外面拍门拍到手流血,还是没有人应答。
情急之下,同行的表兄顾逢恩(郑业成 饰)捏造紧急军报,才得以让将士开门。
这下,太子却又因谎报军情,背上了“不忠”的大锅。
背锅就算了,家庭氛围也凝重得要命。
妈不在,爹不爱,大哥专门使坏。
父皇冷落自己,二十岁还不给行冠礼。
按当时礼仪,行了冠礼才算成人,才能参政、成婚。
爹为什么不爱孩子?
因为亲子关系,多了一层猜忌。
而在兄弟之间,更演变成赤裸裸的零和博弈。
大哥齐王(金瀚 饰)处处寻衅,段位还不一般。
萧定权替百官求情请罪的时候,齐王拿了一件大氅给他披上。
你以为是来自兄长的关爱,他反手给出一道脑筋急转弯——
是御赐
殿下脱下它
就是抗旨不满
是臣私人奉献
殿下穿着它
就是请罪不诚
信与不信 穿与不穿
都在殿下
可能你要问了,群臣进谏,关太子什么事?
偏偏以卢尚书为首的百官,要谏的,就是求皇上为太子举行冠礼。
顺便,让这个比乌蝇还烦人的齐王,最好早点离京,免生事端。
但这下皇帝不爽了——
你们是不是催我让位?
是不是觉得我老眼昏花,选不准接班人?
而更不爽的是。
这个太子,似乎还有点动不得。
因为站在萧定权这边的,还有把控边域二十万兵力的他舅舅顾思林(刘德凯 饰)。
一亮相,分分钟就把太子拿着跪了老半天的检讨书给烧了,还表示:
我外甥的冠礼,必须整活!
至此各方势力已经基本登场。
当然还有背后观棋不语的老狐狸,皇上。
这情形,有的弹幕已经看不下去了——

“这太子484傻”、“服了反派光环”。
言下之意是,反派日天,男主弱鸡。
真的?
Sir更愿意相信,弱鸡只是他的保护色。
仅第一、二集,剧情接连反转。
先是边境十万敌军来犯,皇帝暂时要依仗太子的舅舅顾思林。
不得已,宣布将为太子举办成年冠礼。
齐王没有放过这个搞臭弟弟的机会,他指使下属吴内人,在冠礼举办之际,从宫墙上抛下檄文,提醒大家:
这个“不忠不孝”的孽子哪有资格成人?
结果,被服侍太子的张尚服路过偷听到。
接着,齐王在冠礼前探访太子,交还张尚服遗落的物品。
什么意思?
我知道偷听的是你。
这,就有了开头张尚服两难的抉择。
真正的好戏,在冠礼上正式揭盅。
萧定权似乎胜券在握,提前料到齐王的表演——
臣今日加冠
齐王也为臣准备了一份贺礼
原来,张尚服感念旧恩,还是在冠礼前找机会告诉了太子真相。
齐王的阴谋显形?
大臣们听从太子的话,望向宫墙,看到的不是檄文。
而是张尚服……
随之落下的还有一封遗书,上面写的内容大意是:
“太子逼迫我参与这起诬陷齐王的行动,我良心难安,跳楼自尽了。”
齐王早有后手。
既然预谋已经被太子亲信听到,不如将计就计,来个Plan B——
伪造好遗书,杀人灭口,反将一军。
而原计划要写的檄文。
当然也不会存在。
一下,太子人证物证俱失。
还有转机。
坠楼的张尚服没死,从昏迷中醒了过来。
好嘛,这下终于真相大白。
结果她说的是——
是小人自己跳下去的
也就是说。
太子的所有计谋,都被人多算了一步。
如何翻盘?
Sir就不再多剧透了。
只提醒一点——
你觉得问题核心在哪?是要置他于死地的哥哥吗?
注意那个立他为太子,又对他冷暴力的父皇。
其中他们有段这样的对话:
你不只是朕的儿子

也不只是你的父亲
这道题要怎么答?
太子回:
遵旨
这才是揭开谜题的钥匙。
不是要逞能,用多么精明的谋略,反而是要示弱、臣服。
他不能一败涂地,否则皇上会觉得他过于无能。
又不能决胜千里,否则皇上会忌惮、猜疑。
也就是说冠礼不是白送的成人礼。
是一套毕业试卷。
也是一轮细火慢煎、反复敲打。
好在,他暂时过关了。
但接下来?
《鹤唳华亭》的观感,就像一个悬疑冒险游戏。
面前每一个人说的话,给的眼神,都得猜。
面对每件事的态度,处理办法,都得选。
选对选错。
最后就是命。
每一步,都可能是悬疑的伏笔。
暂时你还猜不到,这些是为什么——
在冠礼一案,证明清白后,他没有给陷害自己的齐王亲信死刑。
在下一个风波,科举舞弊中,他亲审和自己关系最好的表兄顾逢恩,不惜严刑逼供。
也不知道。
皇上的棋,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肯落子——
爹爹 三年前
为什么不给我开门
“鹤唳华亭”一词,出自《世说新语》。
西晋名士陆机临死前,发出了“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哀叹。
以示留恋过去,感慨生平,悔入仕途。
鹤,从来是高洁的象征。
原著中,萧定权生于生于帝皇家,偏偏追求的超脱斗争之上。
所求的,不过是“家国永安,天下太平”,一切都在该在的位置上。
剧里剧外,《鹤唳华亭》想要说的,无非是“常轨”二字。

这让Sir又想起,几个月前王劲松在上海电视节的怒斥:
什么时候演员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你多不要脸呐?
眼下,似乎很多东西都在被错置。
背台词的基本功和演技联系在一起。
“爽剧”、“狗血”快要成为古装剧的同义词。
我们需要《鹤唳华亭》的回归——演义也可以严肃,宫廷也可以正派,演员不论流量各就其位。
这,或许才解释了它为什么给人第一印象是:

顺眼。
把对的归于对。
错的归于错。
只有这样,白鹤们,才有真正展翅的时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优酷独播
编辑助理:四肢愈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