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E    Y
• TODAY 
 G       A
  O
u
P  I  N  K
2019  |  Vol.65
第三次看见《纽约时报》又双叒发表关于Cancel Culture的文章。
头一次看见Cancel Culture的时候我非常莫名: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取关文化。取关多大点事?微博上不少网红/名人都喊着“不想看的就取关谢谢”,为什么美国人会这么当真?

细细研究发现还是有所不同。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在意“取关“这件事
///
三个字:成本高。
Cancel Culture的基本应用场景,就是某个明星发表了不当言论(或是做了件错事),于是遭受大家的唾弃。
被粉丝取关和号召抵制是第一步,
第二步
是被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删帖,接下来的事情更伤及体肤:演讲、商业合作、颁奖嘉宾之类的工作被取消,瞬间半凉甚至全冷。

就说Twitter删掉的帖子有多星光熠熠:从Bill Gates到《Queer Eye》里的小可爱Antoni,不管你是谁,说错的话就不能被留下或传播。现在再点开只剩清一色的“这条推已经不存在了哟”,真是处理得干干净净。果然这一点国内外都是一样的啊。
Cancel Culture有着自己的公平:明星咖位越大,被盯着的眼睛越多,说错话会遭到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的抨击;对于半红不红的人而言,他们收获的打击不是铺天盖地而是精准投放。
自由作家Katie Herzog写了篇关于变性人的文章后,开始收到恶毒的邮件,并失去了很多原本要好的朋友,最终实在过不下去搬去了华盛顿。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段经历,就是“再也没有人会叫我去吃brunch了”,相当生动形象。
《New York Magazine》的专栏作家Mandy Stadtmiller则是在网上暴露了自己老公支持Trump的消息,下一秒刷留言就是满屏催她离婚的:“这种老公还要来干什么?你们快点分开吧不然你也是个XX”。而她曾经很想去的纽约媒体集团在这件事后也没有给她好脸色,“非常失望”,她说。
听起来有点熟悉……这难道不像校园暴力吗?诶,真没说错。
之所以Cancel Culture被如此重视,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学生正在按此行事。说《Stranger Things》的坏话,就可能被全班同学集体取关;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见解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看法,之后再发Ins就没人点赞了。
美国校园文化是非常追求“受欢迎”这件事的:参加兄弟会/姐妹会,性格开朗,热爱运动,都是受欢迎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今,追捧大家都在追捧的流行文化也成为了条件之一,那随意发表评论的后果就会变得很严重——可以想象成整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型的饭圈,某些pop students相当于粉头,反正我是不敢在微博上点名某几个明星的,逃都来不及……
随意取关真的对吗
///
Taylor Swift曾经也有被“取关”的阶段,是当年她跟Kanye West杠上的时候。然而霉霉的心理素质显然没有侃爷好,她在《Vogue》的访谈中表示那是她人生最低落的时刻之一,“人们取关的不仅是某个节目,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大家不断发信息给某人让她闭嘴,让她消失,这等于是逼着她自我毁灭。
所以就会发现美国明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好像更强一点?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的应用程度极高。不像我们,把微信打造成了工作应用,朋友圈本来就是熟人小圈子;微博是粉丝控场+明星打造人设的舞台;剩下还有什么,绿洲反正我到现在还没玩过……(好玩吗?)
国内能踩的红线没那么多,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好就基本ok;很多时候路人气炸了肺,品牌方和投资方好像都不上网的,该用还是用。现在的明星敢于和乐于发声的真没几个,保险起见,还是发美美的照片和拍开工/吃饭/翻包的短视频吧。
怂是有道理的。用《纽约时报》的话说,现在这个年代,取消一个人的关注度,就是夺走他/她的一切。不止明星这种靠关注度恰饭的职业,教授、CEO、饭店老板、品牌代理人……只要做的事情跟消费者有关,那随时都有被反噬的可能。
然而我有个迷思:很多情况下,我们除了取关还能干啥?
郎平曾经说过一句极其大气的话。当时她离婚,记者都来问内幕,她表示自己是个公众人物,比前夫有更多面对媒体的机会,这是不公平的,所以她不打算说太多。
像她觉悟这么高的并不太多。那么,当明星非要选择在网上哔哔,我们能怎么办呢?
硬扛——话语权都不一样啊亲,能不能被顶到热评还不好说,大概率是不能且被正主拉黑,弄不好还被发封律师函。
组团讲道理——《奇葩说》里之所以能有这么多大神,除了热爱辩论,更重要是节目组给钱。现实生活中谁乐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来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以及谁带头呢,一片沉默……

仔细想想,群众们表示不服:怎么,敢说就要敢当啊。讲的难听点,你有今天还不是我们一手推上去的?现在飘了,乱说话了,我们向后转集体撤退不可以吗?

奥巴马嘴里的理想状态叫做“多沟通,少敌对”,这话绝对没错,问题要在同一平面上才好沟通啊。所以最好是同咖位明星跳出来开杠,可这实在有点不够现实。美国主持人Tomi Lahren更指出反对Cancel Culture就是违背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我们应该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至此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本来明星是强势,然而一拳难敌众手,群众的力量无穷大;何况这些人还都是衣食父母,一旦取关或抵制,瞬间跌入谷底。
有用的下一步就容易被滥用。之所以这么多人反对Cancel Culture,理由很简单:大家都可能犯错,12岁说过的蠢话在24岁被翻出来,真的有必要影响接下来的人生吗?(别说道歉,真过气了道歉是没人听的)
以及,到底到什么程度,被取关才算活该呢?学校里孤立同学肯定是不对的,《纸牌屋》的Kevin Spacey理所应当被踢出局,问题Woody Allen就让我很矛盾……真要一究到底的话,摩根·弗里曼乃至梅丽尔·斯特里普都该从影坛消失。再往外推到私生活,Kristen Stewart、Brad Pitt、Hugh Grant、Ben Affleck谁都有一本烂账。倒是小李子嘿嘿一笑:片叶不沾身,才能不出错。这好像也不大对劲的样子?
而且同样被取关,不是每个人都待遇相同的:侃爷还支持Trump呢,我看他就没怎么受到影响(Trump本人被抵制成这样还不是当上了总统啊,所以有的人想让他消失都不行);Chris Brown打了Rihanna之后并没有被封杀,Eminem前几天的歌词里还支持了他,说"I'd beat a bitch down, too",反对的声浪相当有限——果然对Rapper是有双标要求的啊!说到底还不是柿子挑软的捏……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明白,或者说取关这件事就是很难给出结论的。
你讨厌一个人,然后不睬他/她,完全没问题。
你们都讨厌一个人,然后大家都不睬他/她,这就可能成为集体暴力。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觉得呢?

冬天来了就是冷冷冷冷冷冷冷!
推荐一个温暖又好笑的脱口秀,Seth Meyers(赛金花)的Lobby Baby。国内的可以去B站找熟肉,国外的直接上Netflix看。可以说是我今年乃至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个stand-up comedy!赛金花真的有种非常聪明的好笑,提前埋梗又在适当的时候首尾呼应,讲老婆的段子没有刻意高喊女权,却完全体现了女性的伟大与幽默感——这很重要!除了做个斗士之外,强大的女性也完全可以是个有趣的人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