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毒眸,作者:江宇琦,封面来自:东方IC
关于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漫威影片间的论战,还在不断升级。
今年十月,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国》杂志采访时表示:“漫威的影片(movie)不是电影(cinema),而更像是主题公园或者游乐园。我努力尝试看其中一些片子,尽管它们制作精良,演员表演也可圈可点,但我还是难以下咽,因为这些影片没有能真正传达真情实感和心灵交汇。”
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交网络上及漫改电影迷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即便有不少人对斯科塞斯的言论提出批评和抗议,认为其“过于傲慢”、“十分迂腐”。针对外界的这些评价,斯科塞斯本人近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长文《我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进行了回应。

有关该事件的段子(来源:@FINCHER_Club)
在文章当中,斯科塞斯道出了自己“痛批”漫威影片的原因:“让人悲哀的是,现在的境况是我们有两块完全不相干的土地:一是全球性的视听娱乐产品,二是电影(cinema)。这两者偶尔还会发生重叠,但已越来越少。我害怕的是:两者之一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正被用来边缘化甚至贬低另一方的存在。”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即斯科塞斯担心,以漫威影片为主的、主打视听语言的“影视快消品”的泛滥,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影表达的创新,让电影创作慢慢失去里独特性和“冒险精神”,变成仅仅只是为了满足特定消费需求的资本的“附庸”。

马丁·斯科塞斯
斯科塞斯的观点,自然难以得到漫威系的认可。漫威娱乐的掌门人凯文·费奇随即就对外表示:“我觉得这一点不对,很不幸,我和这些漫威电影中的工作者都热爱电影,热爱去看电影,热爱在充满观众的影院中得到共同的观影体验,我们能运用自己的成功来冒险,做许多事情。”
话虽如此,但漫威影片真的有在进行“冒险”吗?
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曾经提及,漫威系列正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典型产物: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除了《复仇者联盟 4》等特殊作品外,几乎所有漫威影片的成本都被严格控制在1.5 亿-2.5 亿美元之间,规模体量高度统一。而想要达到该效果,意味着所有作品的制片流程、环节必须极其相似,从而尽可能避免一切意外。

 漫威宇宙
正因如此,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漫威作品,如果按照叙事学的方式进行拆分,叙事模式、构成要素都非常相近,属于十分典型的类型化影片。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票房收益上的稳定——过去的11年间,有超过220亿美元的票房流入迪士尼和漫威的口袋,这在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案例。
而也正是因为有迪士尼和漫威“珠玉在前”,近年来翻拍、IP改编开始取代原创电影成为好莱坞创作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时,好莱坞有一半的电影都是原创影片;到了去年,这一比重已经下降到了10%;而今年北美票房靠前的电影里,几乎看不到原创故事的身影。
 1984、1994、2004和2014年出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原创片
“相比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现在的好莱坞各大公司几乎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做法就是越来越多拍续集,这样不会犯错误,但是他们也缺乏了创新,缺乏了对题材、故事、对美国人文的理解,好莱坞越来越不敢去冒险。”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经提出,这些稳定收益的背后,其实正是好莱坞“冒险精神”的缺失——比起创新,大片厂们更期待的是稳定的收益。
对于这样一种工业化式的内容生产模式究竟是好是坏,业内和学界向来颇有争议:支持的人认为,工业化能够保证内容输出的稳定,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带动行业的发展;但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则认为,文化工业的诞生实则是在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1947年,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下的产品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只热衷投资效果。同时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
虽然文化工业的论调只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各类IP改编作品的泛滥,在整个好莱坞作品类型、价值观等都越发趋同,而一些与之相悖的形式则越来越难以生存——就在迪士尼等巨头越做越大的同时,很多主打独立影片、原创电影的中小片场,却越来越难在好莱坞生存。
而在此次的回应中,马丁·斯科塞斯也特意提到一点:自己刚刚和Netflix合作完了新片《爱尔兰人》,之所以会和Netflix合作,也是因为仅有Netflix允许他“按照需要的方式去拍”。虽然他仍希望自己的电影能继续在大银幕上上映,但“大多数影院的银幕上充斥的都是大系列电影”。
《爱尔兰人》豆瓣评分及剧情简介
无独有偶,在评价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罗马》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及如果不是Netflix,好莱坞可能没有人原因购买这部小众电影;而像《海边的曼彻斯特》等颁奖季大热影片,也无不是在流媒体巨头的支持下才得以问世的,相反很多好莱坞大厂对此并不在意。
如此看来,“马丁·斯科塞斯”们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还是斯科塞斯的担心,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前提:在资本面前,受众的是无力的、被动的,因为很容易被“快消费产品”所裹挟,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说电影产业是一个统一且孤立的体系,这套逻辑或许能够做到完全自洽,但在现阶段的全球化信息环境里,这样的推论其实也存在诸多被颠覆的可能。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受众在电影的选择上,不仅仅只是被动的。过去几年间,北美市场的票房增长一度陷入停滞,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了9.4%,北美专家在分析时称是因为“影迷对超级英雄电影、大制作视觉冲击电影的审美疲劳”;在中国内地市场,今年以来包括《黑衣人:全球追缉》《X战警:黑凤凰》在内,很多大IP续作的表现也都不够理想,而《复仇者联盟4》之前,很多漫威影片在华的票房也都维持在6-8亿这个区间,没有太多涨幅。
由此可见,无论是北美观众还是中国内地观众,对于传统好莱坞视效大片和超级英雄IP影片,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并不是一昧的无差别消费。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小丑》这样的R级漫改影片和《逃出绝命镇》《小丑回魂》等中小成本恐怖片在北美大卖,以及《海王》《毒液》等有些暗黑风格的超级英雄电影在华成为爆款——两个市场的观众,都对“新鲜感”有着较高需求。
《逃出绝命镇》
其实不仅仅是观众,很多从业者对于千篇一律的超级英雄电影也颇有微词。
此前美国队长的扮演者埃文斯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不排除再度饰演美队的可能,但是不想只是让观众兴奋、从观众口袋中掏钱,而是希望能有所表达;而更早的时候,以闪电侠扮演者米勒为代表的一批DC“正义联盟”成员,也都因为内容表达而和DC有过分歧。这些从业者的表率,某种程度上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很多消费者。
因此虽然目前迪士尼等好莱坞巨头仍然在世界娱乐体系里占据着相当大的话语权,可随着以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和各大短视频平台、手机游戏的兴起,当观众的娱乐消费选择变得多元,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就摆在了相关方的面前:靠“最保险”的内容,怎么去抢夺不断细分的受众市场?
在日前的发布的文章里,斯科塞斯于结尾处悲观地提到:“对于任何梦想拍电影或刚刚起步在做电影的人来说,当下的状况是残酷、不利于艺术的。仅仅是写下如上这些言语,就已经让我十分难过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最坏的时代”,或许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开端,至少在信息的交互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被不断培育的受众们,已经展现出了超出过往所被认知的独立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
End
你一票,我一票!
让“创造力”出圈!让“创造力”流行!
投出你的一票
还能免费领取虎嗅F&M节门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