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让人心心念念的宜家2020年家居指南又出来撩人了!
这本号称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产品画册,今年在全球范围内用38种语言发行80个版本,为了帮助品牌宣传造势,阿联酋宜家还推出了一支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草根逆袭广告。
↓ ↓ ↓ 
在广告中,一个生活潦倒的流浪汉在获得了宜家的家居指南以后,就摇身变成了一个给大众指点迷津的成功学家,最神奇的是,当他面对不同的人提出的不同问题时,他只会说出宜家家居指南中的一个页码。
如果你感到孤独,请打开P40;
如果你讨厌和他人相处,请打开P100;
当妈妈觉得和女儿无法沟通,请打开P27;
当家庭主妇感到绝望的时候,请打开P48;
当夫妻争执不断,请打开P16;
甚至这本书的243页,能够重启重要的会谈……
这些情节是不是特别熟悉?
就像是前些年非常火爆的《答案之书》一样,当你心里出现任何疑惑的时候,只需要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就能得到一个答案。
而在这支广告中,宜家的家居指南俨然就变成了一本万能的生活答案书,能够帮助人们化解各种烦恼,那么“有烦恼,逛宜家”这个逻辑到底是怎么成立的呢?
荒诞故事背后的温情
在这支广告的最后,有人问男主角Ali,你觉得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答案是什么?Ali只故作神秘地回答了一句话:42页。

而宜家家居指南的这一页里,有一句最显眼的文案:更大、更好、更明亮。
▵ 图片来源:宜家家居指南
事实上,这句话不仅指的是宜家家居布置方案的主题,更是大众所期待美好生活的样子。
▵ 图片来源:宜家官网
在宜家以往很多的广告里,都喜欢用一些不着边际的情节来默默传递品牌的温情。比如2019年宜家家居指南的广告,全片没有任何台词,所有人都只用“me”和“we”这两个发音唱完了一首歌,很无厘头,但就是让人感觉到莫名的温暖。

在今年这个同样看似有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情节里,宜家将我们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种负面状况都用最新的家居指南来一一抵消。
在大多数人的心理,适度的夸张是广告的特权。但宜家的广告却总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创造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平衡,让大众愿意自动忽略掉广告情节中的适度夸大和虚构,只记住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让品牌在消费者心里累计加分。
引导行动的心理暗示
除了心理上的情感背书外,宜家对消费者的行动暗示也很有一套。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每次看完宜家的家居手册和广告,就会控制不住想去宜家购物的冲动。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品牌按下了你的行动触发,让你像被洗脑一样想要立刻去买买买
而在这支让家居指南变身生活答案书的广告里,就设置了很多这样的触发点。
➀ 利用答案书的“投射原理”让人产生行动。
在知乎上关于答案书的走红,大多数网友认为源自一种“投射原理”,意思是当我们面对一些困惑的时候,虽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仍然需要在外部寻找一个相似的事物把自己投射进去,从而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
在这支广告里,宜家就变成了这样的投射对象,巧妙地将大众的心理“投射”转移到宜家的产品上来。
➁ 放大宜家的“解药”式标签。
在“投射心理机制”的前提下,这支广告通过6个场景的洗脑式重复,让消费者主动将“去宜家购物”和“改善生活现状”变成了两个正向关联的概念。
试想一下,如果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扰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通过“逛宜家”来改善不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现实生活里,谁不愿意去试一试呢?
就这样,消费者去宜家购物这个行为,就很自然地变成了解锁良性生活状态的一剂“解药”。
总  结
如今,诞生于1951年家居指南已经成为了宜家品牌的超级符号载体,并持续为宜家创造着上百亿的营收价值。
得不说,宜家种将创意转化为销售的能力真是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但除了产品和广告创意,深刻的行为洞察带来的消费暗示也功不可没,比如当我看完这个广告后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如果生活中有了烦心事,就不妨多去逛几次宜家。
END -
PS.更多创意好广告,点下面👇
点击图片,350,000人都在这找灵感
 ▲ 墨西哥 特卡特 
马云说下辈子想做好女人,这个品牌却让你这辈子好好做男人
 ▲ 中国 喜茶 
把万物皆可波波冰,喜茶的神仙脑洞谁顶得住…
 ▲ 日本 BOSS咖啡 
把广告拍成连续剧,日本boss咖啡的超长广告为啥没人吐槽?

长 按 关 注 ▼  
我们选全球好创意,比选男女朋友还挑剔
 发现     ·     创意     ·     分享 
出格创意碎片时间     灵感一下
“在看”,给圈圈加鸡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