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瓜星球 • 第118期  —
耶稣应该长什么样,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世界242个国家。全球总人口为77亿人,基督徒人数占了2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30%。
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民族,对耶稣的形象自然有着各自的解释。本着人类更爱自己人的原则,许多人会把耶稣像画成自己族群相似的模样,以便于受众们理解。
我们最熟知的耶稣形象,肯定首先是一个白人。在此基础上,耶稣通常一头棕色飘逸长发,蓄着胡须,穿着一席长袍,红色的内袍搭配着深蓝色的外袍。这一形象频繁运用于各种场合,并定格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在这样一种外表之下,耶稣的表情也是与之配套的。他通常被塑造成一个极具亲和力、慈爱、头顶光圈的人物形象。不管是纪录片还是艺术品中都是如此。
传统的耶稣像△
不管是在BBC的纪录片《上帝之子耶稣》还是邪教领域,耶稣都是这种形象:面目慈祥,长发蓄须,棕发棕眼。
2001年BBC纪录片电影《上帝之子耶稣基督》△
天狼星大师光明势力大师·地球盟友·耶稣(一种邪教的虚拟代言人)△
然而,这种形象怎么看都像是人类臆想出的理想型,耶稣真的就长这样吗,随便猜猜,应该不是的。
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了1世纪犹太人的头骨,通过3D面部复原技术,从而还原了耶稣的相貌:一张朴实无华的黝黑大众脸,深褐色的眼睛,蓄着黑色胡须,黑色卷发。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帅,更很难说仙气。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对于耶稣的样子,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看到下面这些,一定会以为耶稣是中国人,不然哪里会有这些画作:
陆鸿年《耶稣降世》△
在这些创作中,基督教故事的大致内容,以及最重要的元素——光圈,被保留了下来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耶稣和他的圣母,但
其他元素一概换为中国元素。

下张图片则是源于清朝的耶稣接受洗礼的图片。从那时起,耶稣已经开始在中国逐渐本土化。说起来画得还是很全的,马圈也有了,三王赠礼也有了,而且三王还真是东方的。
陆鸿年《三博士来朝》△
以色列 拿撒勒圣母报喜堂壁画 台湾圣母像△
画家出于怎样的目的去画这些画,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好加以揣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把耶稣及其母亲进行本土化的尝试不止中国独有,在其他国家及地区也有,而且有的甚至不仅仅是单独的画像创作,而是配套了一整套合乎情理的故事。
安杰洛·达·丰塞卡《荆冠耶稣画》△
说到基督教和耶稣,不能不提到韩国。
在韩国留学的朋友们可能深有体会。东亚三国,如果你在一个早晨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在中国八成是拿快递,在日本九成是NHK又来收费了,而在韩国,则肯定要面对一名韩国人传教士。
韩国的基督教是如此普及,走在大街小巷,也会看到很多教会成员在路边、集市抑或是学校门口,排队唱歌,赞美耶稣赞美上帝。
传教士在明洞唱赞歌,赞美耶稣△
在1940年,全韩国也还只有2%的人信奉基督教,到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19.4%。基督教在韩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宗教。到了夜晚,就会发现,遍布着的霓虹十字架点缀着首尔的城市景观。
过去的朝鲜是一个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但是在1876年被日本强行打开了国门之后,朝鲜统治者发现东洋的侵略者也是极大的威胁。于是乎改变国策,允许基督教的传播。
《江华条约》缔结场景△
在此之前朝鲜政府对于基督教的政策都是严厉镇压,大门一经敞开,基督教便在此生根发芽。漫长的岁月里,既然基督教在韩国本土化程度这么成功,耶稣的形象也当仁不让的存在过一些被本土化的时刻。
以色列 拿撒勒圣母报喜堂壁画 韩国圣母像△
韩国画家 顺花凯瑟琳《和平圣母玛利亚》△
说完了中国和韩国,岂能不来谈一谈日本。基督徒遍布全世界,自然日本也不例外。
不光如此,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日本有一座耶稣的坟墓。是的,没有看错就是耶稣的坟墓。日本新乡村,这里的一些人宣称耶稣是在日本去世的。
日本新乡的耶稣墓△
在这份传说中,耶稣当年并没有被钉死,而是和自己的兄弟互相调换,耶稣偷偷的逃到了日本这个叫做新乡的地方。并在此地娶妻生子,直到去世。这当然是个没有根据的传说,但也是传教过程中本土化的一种体现。
围绕着坟墓在跳舞的日本女人△
不过,耶稣以及基督教在日本本土化的程度并不像韩国和中国那么高。其实所有的宗教只要遇到日本,不是传不进去就是变了味,基督教也不例外。
当然基督教在古代日本也有自己的黄金期,就是可能要数战国织田信长称霸时,他为了更好地引进先进洋人设备,他对基督教极为宽容。但到了德川家康真正统一天下时,事情就不妙了,他下令大肆捕杀基督徒,结果就是基督教不得不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隐藏自我。
日本卡梅尔修道院 《圣与圣子》△
以色列 拿撒勒圣母报喜堂壁画 日本圣母像△
德川家康下令捕杀基督徒△
不过,耶稣以及基督教在日本的本土化除了受到当时德川家康的打压外,也受到了日本本土宗教的制约,其发展程度远远不如本土的神道教以及佛教。
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非洲,在他们的手里,耶稣的形象究竟可以变成什么样子。
在20世纪初,有大概10%的非洲人是基督徒。现如今基督教的重心已经逐渐转向非洲,而且非洲基督徒的数量已经占到全球基督徒数量的一半。如果画一个全球基督教重心地图,那么,基督教的全球重心妥妥的在撒哈拉。
在这一转变之下,进行基于黑人形象的耶稣或圣母的形象创作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珍尼特·麦肯齐《神圣的家庭》△
莎拉·詹金斯 以《最后的晚餐》为灵感创作的黑耶稣系列△
除了这些画像创作之外,美国还出现过一个以黑人耶稣为主题的电视剧就叫《黑人耶稣》。上映之后引发过一些争议,但看起来似乎很欢乐的样子。

总得来说,这些种种创作,还是因耶稣的信众较为庞大,分布范围极广。每个地区的人们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觉得应有的样子。正如人类学家所说,如果人类是一种三角形的生物,那上帝也肯定是个三角形的神。一个生命力顽强易于传播的事物,也必然有着强大的包容性。想必几十上百年之后,耶稣也会长出新的面孔。
------------吃瓜群众的分割线------------
策划-李西瓜
     文字-哈佛怪蜀黍
设计-凉白开

排版-养乐多
欢迎关注吃瓜星球
与我们一同吃瓜、共同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